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雏鹅病毒性肝炎

2014-08-15许英民

中兽医学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雏鹅肝炎病毒性

许英民

(黑龙江省铁力市172信箱兽医专家门诊,152500)

雏鹅病毒性肝炎是雏鹅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肝肿大,并有出血点。该病传播快,病程短,死亡率高,常发生于孵化季节,一般主要侵害5~20日龄的雏鹅,传播迅速,成年鹅不易感染。鹅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饲料,育雏舍潮湿、通风不良、拥挤等因素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发展。笔者在门诊遇到一例典型病例,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某乡吕某的养鹅场,于2012年6月5日,购进2000只雏鹅,饲养在仓房内,地上铺上垫草,搭上地龙(一种从地下走的炉子)进行取暖,育雏舍内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用来苏儿喷雾一次。在雏鹅进入时注射了小鹅瘟弱毒疫苗,饲料是自行配制的,未加维生素添加剂。当雏鹅饲养到18日龄时,开始发病,当天死亡12只雏鹅。雏鹅表现不吃,昏睡,排稀便,喙、爪呈紫色,找当地兽医诊治,给雏鹅用氟哌酸、土霉素拌料,复方阿莫西林饮水,病情不见好转,前来我门诊就医。

2 临床症状

雏鹅突然发病,病程比较短,表现为精神沉郁,呆立,食欲减退或废绝,尚有饮欲。眼睛半闭,缩颈昏睡,弓背,翅膀下垂,集堆或离群独处。表现为行动呆滞,不能随群走动。有的病雏出现腹泻,排出黄白色或绿色粪便。随后有的出现软脚,站立不稳,几小时之后出现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倒向一侧,头弯向背部,呈角弓反张。有的雏鹅发生痉挛,呼吸困难,喙端和爪尖淤血,呈暗紫色。后期腹泻加重,死亡后多为角弓反张。

3 剖检变化

死亡雏鹅主要病变在肝脏。剖检病死雏鹅,可见肝脏肿大,质地脆弱,外观呈现黄红色或淡红色,被膜下有点状、条状、斑状出血,有的表面有坏死灶。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胰脏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或出血,肾脏肿大、充血、出血,呈花斑样。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及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雏鹅的肝、脾、淋巴结和血液进行涂片、触片,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将病料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4.2 病毒的分离鉴定

将病死雏鹅的肝脏制成悬浮液,用双抗处理后,尿囊腔接种10~14日龄无母源抗体的敏感鹅胚,于接种后24~72小时鹅胚出现死亡,胚体出血、水肿,肝脏呈灰绿色,并有坏死灶。而对照组全部存活。

4.3 免疫荧光试验

取病死雏鹅的肝脏直接涂片,固定后滴加抗鹅病毒性肝炎病毒的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发现在肝细胞浆内有颗粒状的荧光,可证明病死雏鹅的肝脏细胞内有鹅肝炎病毒存在。

4.4 动物接种试验

取病死雏鹅的肝脏,经无菌处理制成乳剂,然后给3日龄雏鹅接种,皮下注射0.5m l/只,观察24小时后,发现雏鹅均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4.5 血清学试验

取1~7日龄敏感雏鹅,皮下注射1~2m l鹅肝炎病毒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24小时后肌肉注射或皮下接种病毒液(病雏鹅肝脏制成的组织悬浮液或接种鹅胚后收取的含毒尿囊液)0.2ml。根据实验雏鹅80%~100%死亡,而对照组80%~100%存活的结果,可判定为雏鹅病毒性肝炎。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雏鹅病毒性肝炎。

6 治疗方法

6.1 对于全群雏鹅采用当地康复雏鹅的特异血清进行治疗,对于假定健康雏鹅每只肌肉注射0.5ml,发病雏鹅肌肉注射1.0ml。

6.2 用中药治疗,其处方为:板蓝根50g、茵陈450 g、双花300 g、连翘300 g、菊花300 g、川楝子300 g、龙胆草250 g、香附200 g、栀子200 g、大黄200 g、甘草150 g(以上为1000只雏鹅用量),水煎饮服,可用全群雏鹅服用,每日1次,连服4~5天,药渣可用于拌料。病情严重者用滴管入口腔内,每只滴入10~12滴,1日2次。

6.3 可在1000升水中,添加电解多维500 g加水150升+复方黄芪多糖(含黄芪多糖、淫羊藿等)1000 g+0.1%维生素C+5%葡萄糖,上述药物混合均匀,给全群雏鹅饮用,每天2次,连饮5~7天。在空闲时间可给予左旋氧氟沙星剂量按0.02%添加,可连用5天,可预防其他细菌感染。

6.4 在雏鹅有食欲的情况下,可在饲料中添加欧贝莱(含OPC、UGF、天然抗氧化物、有机铁、14种高单位酵素等),可按饲料量的的2%添加,原饲料配方不变,其可直接中和吞噬细胞与病毒,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改善内脏器官肝、胆、脾、肾的生理功能,还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危害,分解和清除畜禽机体内的各种毒素,是一种很好的抗病、营养、保健剂,在疾病的恢复期是良好的辅助治疗药物。

通过上述的综合治疗,出现病雏鹅685只,在治疗前死亡124只,在治疗过程中死亡雏鹅42只,有13只没有治疗价值的进行淘汰,在7天后再不出现病雏鹅和死亡现象,在9天后病情得以控制,雏鹅的精神、采食恢复正常,基本痊愈。

7 预防措施

7.1 在育雏期间,禁止一切外人参观,饲养人员不得串舍,工具不能乱用。同时,要做好用具的清洗和消毒及育舍的消毒工作,鹅舍墙壁及周圈环境可用2%火碱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每周进行1~2次,带鹅消毒可用0.3%的过氧乙酸或0.2%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每周进行1~2次。

7.2 种用母鹅在开产前2~4周进行全群免疫接种,2次,每次间隔2周。在疫情较严重的鹅场,雏鹅在10日龄前可进行1次免疫。雏鹅一旦发病,可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给雏鹅进行注射,

0.5~1.0ml/只,可降低死亡率,能起到终止流行和预防发病的作用。

7.3 一般在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饲料,以保证雏鹅的营养。注意育雏舍的温度,要搞好舍内的保温、防潮、清洁、干燥和卫生。

猜你喜欢

雏鹅肝炎病毒性
《世界肝炎日》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雏鹅痛风“三步五防”更有效
浅谈雏鹅养殖关键技术措施
浅谈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雏鹅育雏前的准备工作与育雏方法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