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保山蔗糖产业
2014-08-15李言春赵自东贾应明白志刚段兆祜石红军施立科
李言春,赵自东,贾应明,白志刚,段兆祜,石红军,施立科
(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 678000)
蔗糖产业是保山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是热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十一五”期间共上缴税利47370万元,制糖业每年上交的税收约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12%,尤其在主产蔗县、乡所占比重更大。制糖企业涉及5000多名职工的就业生存,对社会稳定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今后随着热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还会开发一些新兴农业产业(产品),但是在近几年内不可能培植出像蔗糖产业这样规模大、受益面广的新产业。因此,分析保山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规划与前景
1.1 国内糖业发展导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制糖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为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糖料生产、食糖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食糖需求将保持稳步增长。据相关资料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人均年消费增长5.6%,但目前食糖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0.6 kg,与国际人均年消费量24.5 kg的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蔗糖产业仍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推进城镇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家鼓励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保证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前提下,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制糖骨干企业参与糖料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对糖料种植环节的投入,提高糖料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1.2 云南省糖业发展规划
根据云南省蔗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末,全省规划发展甘蔗面积37万hm2,产糖300万t,实现工农业产值300亿元以上。2011—2015年,全省规划发展甘蔗面积37万hm2,建设吨糖田6.7万hm2,旱地高优蔗园13万hm2,全省单产70.5t/hm2,实现甘蔗农业总产2590万t,工业入榨量2300万t以上,全省甘蔗含糖分15%以上,出糖率13%以上,产糖300万t以上。年实现农业产值80亿元,蔗糖产值150亿元,大力发展甘蔗产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甘蔗产业的加工生产节能减排,加强蔗糖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高附加值产品产值60亿元,使甘蔗产业成为我省超过300亿的骨干产业。
1.3 保山蔗糖产业发展前景
保山蔗糖业的发展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导向,也符合保山经济发展的需要,借“国家优势农产品开发”、“万亩高产创建”、“糖料基地县建设”等项目在保山的实施,抓住机会,优化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实现原料规模化生产,企业规模化运作,生产水平上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保山市规划甘蔗生产种植县5个,包括昌宁、隆阳、龙陵、施甸、腾冲。“十二五”期间划种植面积4.2万hm2,甘蔗农业产量315万t,食糖产量36.9万t。
2 保山蔗糖业发展优势与劣势
2.1 比较优势
2.1.1 优越的甘蔗种植自然条件 我市位于云南省西部, 地跨东径 98°05′~100°02′, 北纬 24°08′~25°52′之间,属低纬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地势差异,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海拔700~1,500m低热河谷经济作物区,面积18.92万hm2,占总面积的9.8%。保山蔗糖业大部分分部于怒江河谷和枯柯河谷流域,海拔 700~1300m,年平均气温 17~23℃,最冷月平均气温 10~12℃,无霜期 320~365d,年降雨量800~1600mm,年蒸发量1600~2112mm,年日照时数2300h以上,活动积温7000℃以上,夏秋高温多雨,冬春少雨干凉,昼夜温差大,属甘蔗生长最适宜区和适宜区范围。特殊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提高甘蔗的光合效率,促进甘蔗生长和蔗糖分的合成积累。适宜种植甘蔗的面积达5.4万hm2,目前已种植面积达4万hm2,占适宜面积的74.1%。
2.1.2 品质优良 甘蔗糖分含量和产糖率多年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2010榨季由于干旱,造成产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甘蔗年平均产糖率12.56%,产糖量居全省第三位。
2.1.3 有成熟的种植技术 通过长期探索,总结研究出了一套甘蔗标准化种植技术,如甘蔗秋植蔗标准化种植技术、冬植蔗标准化种植技术、春植蔗高产栽培标准化种植技术、田蔗标准化种植技术、旱地蔗标准化种植技术,标准包括甘蔗品种、种苗、栽培管理、原料收获等技术内容,采用了现代甘蔗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通过对标准化的实施,改变了甘蔗无标生产的状况,提高了农业标准化水平。同时,加强了蔗农的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水平,使农户在甘蔗生产管理过程中更加规范化与标准化。
2.1.4 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在多年的蔗糖生产过程中,我市总结出了较好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即“公司+基地+农户”和“科技+公司+基地+农户”。为了保证该模式正常运行,建立了确保蔗糖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良好的运行机制。
蔗糖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提供多方面的优质服务才能顺利进行。保山市主要从资金、生产资料、科研、教育服务等方面,建立起蔗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多年来,全市各系统和部门,以发展蔗糖产业为己任,通过立项评估申报,争取国家对甘蔗糖料基地县的资金扶持。相关部门为甘蔗生产提供了所需的化肥、农药、农膜;科教部门为甘蔗生产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同时,建立起了一套技术管理机制,不断从大专院校招募专业人才,分别到各制糖企业和各甘蔗技术推广站所担任技术骨干。并聘请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深入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通过指导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的技术素质,使蔗农基本掌握了甘蔗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知识。推广以良种为中心的各项甘蔗种植先进技术,包括地块选择、项目评估论证、优良品种推广、甘蔗种植管理技术规范制定等。通过上述措施,保证了全市甘蔗种植、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了全市蔗糖产业的蓬勃发展。
2.2 当前蔗糖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2.1 食糖生产成本高,效益低 如2008/2009榨季,我市3个制糖企业平均每吨白砂糖含税销售成本3288.67元,万吨蔗的糖产品利润16.27万元。
2.2.2 制糖企业规模小,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差,市场竟争力较弱 保山蔗糖产业急需加快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发展蔗梢饲料、蔗渣发电、制浆造纸、糖蜜深加工、废醪液制备生物有机肥及液态肥等项目,拓展糖业附属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企业增收和保护环境。
2.2.3 甘蔗生产条件差,旱地蔗比例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全市常年甘蔗种植面积3万hm2多,田蔗仅占总植蔗面积的15%~20%;旱地占总植蔗面积的80%~85%。海拔超过1300m、坡度大于25°的蔗区还占11%左右;蔗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不足。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糖料基地的扶持,但只注重田蔗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旱地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甚至出现水田的道路、沟渠修好后不再种植甘蔗而改种其它经济作物,水田蔗一减再减。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如2009年的特大干旱,造成甘蔗不出苗或出苗不齐及被晒死,导致3.394万hm2甘蔗受旱,1.519万hm2甘蔗受到特大干旱影响,3527hm2绝收。大面积甘蔗生长量不足,与2008年同期相比植株矮60~70cm,致使全市2009/2010榨季甘蔗入榨量124.56万t,比2008/2009年的226.16万t减少 101.6万t。 工业单产40.95t/hm2,比 2008年的55.17t/hm2减14.22t/hm2。
2.2.4 比较效益低,冲击大 由于受比较效益的影响,甘蔗生产已经受到了较大冲击,受冲击的程度为:交通便利的区域大于闭塞的区域,如保升龙公司的怒江分公司蔗区的冲击远远大于康丰公司的勐糯分公司蔗区;高价值经济作物多的地方大于少的地方,如保升龙公司的怒江分公司蔗区、恒盛公司的柯街、卡斯分公司蔗区的冲击大于康丰公司的勐糯分公司蔗区;水田蔗的冲击大于旱地蔗的冲击,如全市2003年的田蔗面积0.97万hm2,2010年仅0.54万hm2。就目前的甘蔗收购价格,甘蔗的投入与产出比已经低于粮食作物,并远远低于一些高价值经济作物,如每667m2田蔗的纯收益为449.88元(隆阳、施甸、龙陵、昌宁四县区平均值,下同),比一季水稻的546.08元低96.20元;每667m2地蔗的纯效益为108.92元,比一季包谷的156.21元低47.29元,如与高价值经济作物比,每667m2田蔗的纯收益为449.88元,比香蕉的1356.38元低906.50元,比冬早蔬菜(茄子)的1149.23元低699.35元。
2.2.5 耕作栽培制度不尽合理 面对保山冬春干旱这个客观规律,不是去顺应它,而是抱着一个死理,90%以上实行春植蔗或晚春植蔗。一直以来旱地甘蔗单产很低,是制约全市甘蔗生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栽培制度进行改革,提倡秋植、早冬植蔗,保证旱地甘蔗出苗,为获取产量奠定基础。这是提高旱地甘蔗产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2.2.6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由于旱地甘蔗面积大,机械操作难度大,多数靠人畜翻犁和开漕种植,特别是甘蔗的收获都是靠人工,劳动强度大。加之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劳动用工紧张,导致了甘蔗收获费用的一涨再涨,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种蔗积极性。如每吨甘蔗砍收费用,2006年为30~40元,2007年为 40~60元,2008年达 60~80元,2009年 80~100 元,2010年 100~110 元,2011年 120~130元,2012年 140~150元。
2.2.7 甘蔗科技投入不足 甘蔗科技推广机构不建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业务素质低。同时,科研推广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储备难以为生产服务,技术成果难以形成生产力。从科研推广机构看:市、县两级实际上仅有独立的甘蔗科研推广机构3个,其中市级一个(市甘科所),县、区级两个(龙陵县、昌宁县),隆阳、腾冲、施甸三县均是挂靠热作、农科等推广机构;全市涉及主产甘蔗的乡镇37个,均没有专职的科技人员从事甘蔗科技推广。从专业技术人员看:市、县两级仅有甘蔗科技人员40余人,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多年来均严格控制招收高学历的专业人才,结果不仅人员少,且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极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市、县(区)科研推广机构基本上都是保人头经费,科研推广经费少之又少,科研和推广无法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
3 保山蔗糖业发展目标和对策
3.1 保山蔗糖业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制糖行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基本满足国内食糖市场需求、服务农业为发展目标,发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驱动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优势地区和企业聚集,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制糖行业综合竞争能力,保障食糖供给安全,促进我国制糖行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把云南蔗糖列为优势区域开发的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稳定种蔗面积,调整结构,加大吨糖田(地)和高优蔗园建设力度;深化企业改革,降低生产成本;依靠科技,努力提高单产、糖分、经济效益,不断提升蔗糖产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使全市蔗糖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巩固发展,确保热区农民和地方财政增收,农村稳定。
根据国家和省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结合保山实际,分析研究保山蔗糖生产现状,确定保山市蔗糖生产发展目标,即甘蔗种植面积3.33万hm2,其中吨糖田建设1.33万hm2,建高优蔗园0.67万hm2,入榨甘蔗250万t,农业产值7.5~10亿元,产糖30万t。同时,依托国家和省两级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甘蔗农业生物资源保护、防灾减灾协作、有害生物监测与控制、环境保护监测预警、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及监控。
3.2 保山蔗糖产业发展对策
3.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尽管目前我市蔗糖产业受到了较大冲击和严峻挑战,但全市上下对巩固这一支柱产业的思想绝对不能动摇。一是蔗糖产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运作比较成功的一项老产业,是全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二是蔗糖产业是全市除粮食外辐射面大、工农业产值最高的一项骨干支柱产业,是热区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丢不掉、丢不起的一个产业。
3.2.2 全面提升甘蔗生产竞争力 一是抓好田蔗综合效益,提高土地产出率,就是要认真研究如何在蔗田上进行间套种,通过蔗田间套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甘蔗生产竞争力。二是将主要工作由抓田蔗转向地蔗,要在扶持政策、良种选育、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等方面重点向旱地蔗倾斜。三是要把甘蔗良种(特别是旱地良种)的选育推广作为甘蔗生产的工作重点长抓不懈,要做到科学合理布局,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要增加对甘蔗良种选育与推广的投入。四是因地制宜地对栽培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扭转旱地蔗春植这个习惯,加大秋、冬植蔗推广力度,提高旱地蔗单产,提高效益。
3.2.3 完善政策 在政策制定上,要本着既兼顾各方利益,又要利于调动各方面抓好生产、抓好工作的积极性。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甘蔗收购价格问题,拟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本着蔗农能接受,企业能承受的原则,在确定最低保护价后,实行蔗糖联动价格,即在原料基价不变的基础上吨糖价每上升100元,吨蔗加价5元。二是继续完善甘蔗发展基金的提取政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蔗区道路维修,蔗区农田水利建设,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甘蔗良种引进繁育推广和新技术试验研究及推广。三是继续完善蔗农扶持政策。全市各蔗区,各企业为激励蔗农生产积极性,各自制定了扶农扶持政策,促进了甘蔗原料的发展。
3.2.4 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取各级政府的农业专项资金、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农贷资金的扶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甘蔗生产基地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推广安装喷灌、小水窖和其他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二要通过承担国家级、省级等多层次的甘蔗综合发展项目,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安排专项培训资金,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授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三要加强对甘蔗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及时发布病虫害疫情预测、监测报告,组织和指导甘蔗生产基地做好防控工作。四要积极开展甘蔗高产创建和高优蔗园建设,发展优质糖料基地,推进甘蔗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这是蔗糖业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各级政府要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各县区糖厂,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除了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做好深化企业改革外,要把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作为抓好原料车间的第一要务,切实加大扶持发展高产高糖高抗良种的力度,处理好企业与蔗农的利益关系,确保甘蔗种植面积的落实。完善机制,走科企结合之路;各相关部门要改进作风,通力合作,发挥部门职能,为甘蔗高产创建搞好服务。
3.2.5 进一步调整优化蔗区布局 在种植区域上,根据国家和省蔗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保山市热区甘蔗生产现状和制糖企业分布情况,以怒江河谷和枯柯河谷流域海拔在1200m以下土壤肥沃、光热条件好,能排能灌的田地为最适宜发展区域。对海拔1200~1400m单位面积植蔗经济效益一般的适宜发展区域,进行适当开发利用。对海拔1400~1500m单位面积植蔗经济效益较差次适宜植蔗区域,进行严格控制。根据各区域对植蔗经济效益的影响,应创建一个合理的、平衡的布局结构,以利保持水土和生态平衡,对热区土地资源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发利用,达到互养互促的目的。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单产和质量,实现总产和效益的提高。在种植模式上,要充分利用我市旱坡地多的特点和冬春干旱的自然规律,选用抗旱品种和抗旱栽培技术模式。
3.2.6 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新良种 在品种结构上,以高产、高糖品种为重点,早、中、晚熟品种按4∶3∶3的比例合理搭配。今后几年应重点推广的良种:①早熟高糖品种为新台糖16号、20号、25号,粤糖93/159、桂糖02-901、桂糖02-467、云蔗02-2332、云引42号、云引58号等品种。②中熟品种为新台糖10号、22号、23号,R6048、云蔗03-258、云蔗03-103、云引3号、德蔗03-83、桂糖17号等品种。③晚熟品种为粤糖86/368,新台糖5号、9号,粤糖55号等品种。根据不同海拔、不同生态环境确定不同品种,高海拔蔗区及旱地推广粤糖86-368、R6048、德育80/27、云蔗03-194、云蔗02-2332、桂糖17号、云引42号、云引58号、桂糖21号等品种;低海拔蔗区推广新台糖10号、16号、20号、22号,巴西45号、云引3号、桂糖02-467、粤糖55号等良种,并结合气候资源因地制宜确定各蔗区甘蔗良种。为加快良种选育工作,确保良种供应,市县(区)两级要继续完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扩大引进良种种植面积,加速优化甘蔗品种结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市甘科所建立一级繁殖园,负责良种引进、试验、筛选、鉴定、繁殖和综合示范推广;各县(区)以制糖企业和县(区)甘蔗站为主体,建立二级扩繁园,负责二级繁殖和大田推广。各糖厂要对外开展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切实搞好甘蔗引种管理工作,根据《种子管理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按农作物引种程序严禁从外省大引大调甘蔗品种,确需向外省引种必须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所引入品种必须有当地检疫部门的检疫证。
3.2.7 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蔗糖质量安全水平 提倡和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既可增强我市甘蔗竞争力,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甘蔗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栽培生产上要大力推广应用甘蔗新良种,坚持良种化,实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适时种植,大力发展秋、冬植蔗,实施地膜覆盖栽培和测土配方施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或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和矿物农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各环节严格按照质量技术规程作业,遵循快锄低砍、适时收砍、早熟早砍的原则。
3.2.8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化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原有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单家独户生产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商品化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单个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在市场交易中农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呈现出“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立。引导种植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制糖企业参与土地资源整合,加快实现糖料生产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甘蔗生产专业组、甘蔗生产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但目前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民数量还很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体还不强。一方面,目前生产的主体仍然是农民,由于农户土地面积小,资金十分有限,技术水平低,在农业产业链中往往受到成本、价格、自然灾害等多重挤压,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目前我市甘蔗农业龙头企业实力薄弱,对蔗农的带动作用很有限,虽然我市的甘蔗农业龙头企业对热区农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了一些缺陷和弊端,龙头企业并不能全部代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因此,为了使农民真正成为生产主体、市场主体和收益主体,建立甘蔗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1]邓军,张跃斌.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72-74.
[2]邓军,李孝翠,张跃斌.云南甘蔗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甘蔗糖业,2011(4):77-80.
[3]黄正新,白志刚.保山市蔗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J].甘蔗糖业,2008(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