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2014-08-15王自科韩向敏
王自科,韩向敏
(1.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730030;2.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甘肃省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肉牛产业既是全省农村经济的传统产业,也是广大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肉牛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养殖效益稳定增长,群众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生产水平稳步提升,肉牛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保障菜篮子供给、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循环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养牛为耕田的时代逐步结束,开始进入了“要肉、要奶、要效益”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建立省种公牛站,从国外引进专门化肉牛生产冷冻精液,应用冻精配种技术改良当地黄牛。这项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拉开了全省肉牛生产序幕,而且推动肉牛生产实现了质的跨越。进入新世纪后,肉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不失时机提出了《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列入“六大行动”之一。项目实施以来,多渠道整合专项资金9.8268亿元,利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3.865亿元,推进以牛羊产业大县建设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撬动下,20个肉牛大县强力推进产业发展,重点突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规模养殖、秸秆饲料化利用、母牛补贴、技术培训等关键环节扶持。通过扶优扶强和抓主抓重,找准了支点,攻克了难点,提升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1.1 产业规模逐步扩张
2012年,全省牛饲养量661.6万头,存栏488.9万头,其中:肉牛存栏462.47万头,牦牛120万头(天祝白牦牛5万头),奶牛26.42万头。全省有21个县区牛饲养量超过10万头,15个县区存栏达10万头以上,甘州等9县区列入全国肉牛优势区域。20个肉牛产业大县牛存、出栏分别占全省56%和69.2%,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相对明显的陇东肉牛产业带(肉牛存、出栏占全省20.8%和31.7%)、河西肉牛产业带(肉牛存、出栏占全省27.1%和30.1%)、以兰州、酒泉、临夏、张掖为主的奶牛基地(存栏奶牛13万头,占全省50%左右)。
1.2 产出水平显著提高
全省肉牛良种化程度达到70%以上,牛出栏率达到35%。涌现出许多根据不同生产目标、生长阶段和饲养管理要求而专门从事母牛养殖、犊牛育肥的专业场区数量增多,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生产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1.3 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全省牛肉产量达到18万t,居全国13位,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提高到20%;牛奶产量47万t,其中牦牛奶产量近10万t,约占20%。牛肉、牛奶产量增加不但满足了省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且向其他省区外调数也在逐年大幅增长。
1.4 生产方式有效转变
近10年来,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全省以规模养殖户、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重点的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6%。各地在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实践中,分别探索出了示范园区型、龙头带动型、整村推进型、协会牵头型、股份合作型、农户联建型等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发展模式。
1.5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全省已建成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17条,设计年屠宰加工能力70多万头;有3家企业已取得对港出口活牛证书,高端牛肉的开发与生产稳步发展;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0多个,带动农户近100万户。
1.6 产业地位更加凸显
全省草食畜牧业增加值达到76.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占畜牧业增加值的52%,农牧民人均养牛收入250元左右,占人均纯收入的8%,养牛业已成为广大农牧民创业致富的阳光产业。
2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1 良种繁育体系日趋完善
通过连续实施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有效改善了黄牛冻配站(点)设施条件,增强了肉牛良种生产供应能力,提高了畜禽良种化程度和畜牧业生产水平。全省黄牛冻精配种点达到1 753个,冻配改良数量由2002年的70万头增加到100万头,冻配率由54%提高到75%。同时加强了“河西肉牛”、“陇东肉牛”的肉牛新类群选育工作,在甘州、崆峒等县区组建存栏基础母牛500头以上核心群20个。对发展前景看好的早胜牛、甘南牦牛两个优良地方品种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场,在重点保护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提纯复壮工作,牦牛适当引进半血野牦牛和娟姗牛冻精进行改良。
2.2 规模养殖水平明显提升
为加快生产方式转变,从畜种改良、设施建设、生产管理、消毒疫病、粪污无害化处理等生产环节入手,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管理手段、扩大生产规模,有效促进了肉牛生产由传统养殖方式向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的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增强了优质、安全牛肉生产能力,保障了市场供给。2012年扶持新(扩)建的211个肉牛养殖场(小区),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生产环境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增加。在此带动下,全省规模养殖场总数达7 472个,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51个,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95个,创建市州级示范场173个。
2.3 秸秆转化利用步伐加快
甘肃省始终将农作物秸秆转化增值作为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为加快秸秆利用步伐,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突出开展了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和玉米秸秆饲料化示范推广工作,已连续3年在甘州等10个县区建立流动性秸秆收集处理和加工服务点,建立了企业牵头、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加工处理和饲料化利用体系。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4%,其中50个牛羊产业大县达到60%以上。大中型肉牛养殖企业普遍开展了玉米整株带穗青贮,既增加了玉米种植效益(每亩玉米收入1 500~2 000元),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升了养殖水平。同时,探索出了“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代贮、揉丝打捆”等秸秆加工利用模式,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重点县正在实现向牛羊生产重点县和饲料加工基地的转变,草食畜牧业已由牧区资源约束型走上了农区秸秆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路子,促进了农业良性循环。
2.4 产业融资力度逐步加大
各级部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畜牧业发展资金。在注重发挥国家和省级整合资金带动和导向作用的同时,全省积极探索畜牧融资模式,省级成立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县级建立专业担保公司和妇女小额贷款平台,村级成立扶贫基金会等,多渠道为50个牛羊产业大县养殖企业和养殖农户提供近20亿元融资服务,有力地推进了牛羊产业大县建设进程。2012年,全省包括省级和国家项目资金达6.056亿元,其中省级整合资金3.48亿元,利用国家项目资金1.576亿元。随着畜牧融资力度的不断增大,促进了肉牛产业的迅速发展。
3 产业发展措施得力
3.1 优化产业布局,集中连片开发
随着政策配套完善、体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了因势利导地提升全省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遏制草原退化现象,甘肃省不失时机的将牧区畜牧业生产定位在控制养殖总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重点通过适时出栏、异地育肥等综合技术推广,减轻草场压力,千方百计保护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将草食畜牧业发展主攻方向转移到了广大农区,采取重点扶持,连片开发,农区肉牛养殖业后来居上,基地建设初见成效。目前,农区牛存栏、出栏和牛肉产量占全省80%以上,20个半农半牧县区所占比例不到20%,20个肉牛产业大县牛存栏、出栏分别达到280万头和122万头,分别占全省的56%和72%。
3.2 突出重点工作,突破关键环节
针对制约肉牛发展的瓶颈,逐一开展了攻坚克难。①是突出生产方式转变。2005年开始,结合产业现状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分别从肉牛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三个层次上开展了整体推进,制定印发了《甘肃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规范暨备案管理办法》,加强了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②突出基础母牛保护。针对母牛饲养周期长、比较效益低、农户养殖母牛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将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纳入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建设内容,近三年通过补贴引进基础母牛12万头,母牛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广泛重视。
3.3 坚持立草为业,加强秸秆开发
①是突出人工种草。全省每年完成人工种草33.3万hm2,而且由“三荒地”种草逐步走向耕地种草,由种草养畜发展到种草卖钱。目前全省人工种草干草产量达到3 500多万t,建设草产品加工企业55个,设计加工能力160万t;②是突出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围绕农区牛羊规模养殖发展,重点加强了玉米秸秆加工青贮,奶牛生产者和张掖、平凉、庆阳等肉牛中心产区普遍开展了全株玉米青贮;在窖贮的基础上,探索出了“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袋贮、揉丝打捆”等秸秆加工利用模式,全省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用秸秆加工利用率提高到45%。饲草料资源的有效开发,为现代肉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近年来,通过申报争取,在草食畜牧业发展方面,农业部先后在甘肃安排实施了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奶牛标准化养殖项目、奶肉牛良种补贴等项目;2009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省财政、省发改、省扶贫、省农牧等部门共整合省级草食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6亿多元,用于以牛羊产业大县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在省级专项资金扶持下,撬动牛羊产业大县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了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50个牛羊产业大县财政、金融、民间用于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累计达35亿元,投入规模在甘肃畜牧业发展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3.5 努力加强畜牧技术应用水平
围绕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重视技术推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新方式、新途径。在明确主推品种、优化杂交组合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以人工授精、配合饲料、短期强化育肥、秸秆青贮氨化为主体的“五良”(良种、良料、良法、良舍、良医)综合配套技术。全面推行畜牧科技特派员驻场(小区、大户)制度,提高技术到位率。组织开展大规模、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畜牧技术人员素质,确保养牛场都有与养殖规模和生产水平相适应的技术力量。加强养牛场(小区)备案登记,建立健全技术档案。2012年先后举办肉牛技术培训班10多期,培训市县技术员、养殖场负责人等1万多人次,肉牛杂交改良、畜禽圈舍建设、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3.6 大力加强产业发展成果宣传
在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同时,我省积极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工作。结合牛羊产业大县项目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开展了集中宣传报道。2012年甘肃日报刊登了我省草食畜牧业迈向转型跨越的专版、《甘肃农业》发行了牛羊产业大县展风采专刊,9月15日,省长刘伟平在甘肃日报发表了题为“着力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推进全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署名文章,从着力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推进转型跨越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了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以来全省牛羊产业取得的辉煌业绩,充分肯定了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是甘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由之路。几年来,《甘肃农牧简报》草食畜专刊对肉牛产业连续报道,各市、县也对肉牛产业发展中的好政策、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了及时宣传报道,充分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畜牧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4 产业发展方向及工作重点
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5年来,由于政策推动、项目支撑、市场拉动、效益驱动,肉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方式落后、母畜流失严重、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肉牛产业发展要以“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立足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畜种改良工作力度,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建立区域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生态、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肉牛产业生产体系。突出抓好以下6方面的工作。
6.1 积极争取扶持政策,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在用好、用足、用活现有产业发展政策、项目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现状、特点、社会关注焦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出台肉牛产业扶持政策,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力度,创新投资机制,扩大融资范围。通过宣传引导,吸引鼓励更多的社会闲散资本、企业老板投资发展肉牛产业。加大发展畜牧产业放贷力度,确保有发展条件和养牛愿望的农户和企业都能如愿的申请到养殖贷款,从而破解长期以来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6.2 加大母牛保护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以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组建的“陇东红牛”、“河西肉牛”基础母牛核心群为抓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强基础母牛保护与发展;认真总结并宣传推广临夏州、甘州区、华亭县等地在保护和发展基础母牛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尤其是探索效益最大化的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基础母牛;尽快建立完善基础母牛建档立卡和档案管理制度,防止和避免优良基础母牛大量外流,确保牛群体结构合理,发展后劲充足。
6.3 注重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尽快扩张养殖规模
在着力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适度规模养殖户为主的家庭农(牧)场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示范场示范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适度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引导适度规模养殖户成立畜牧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努力实现养殖规模尽快扩张。
6.4 加快肉牛龙头企业建设,逐步延伸产业链条
择优扶持现有布局合理、条件好、实力强的牛羊屠宰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通过研发新产品,实现满负荷生产,最大限度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在加强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为活牛及产品出省创造条件;引导扶持一批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经纪人”,通过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其连接市场与生产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开展赛牛会、产品展销会等推介活动,广泛吸引外埠客商,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活牛及牛肉产品外销数量,实现以销促产的目的。
6.5 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强化配套技术推广
继续加强人工授精站点建设,鼓励支持养殖企业(大户)建立人工授精站点参与开展家畜人工授精,尽快扩大良种覆盖程度;坚持以设施技术为基础,良种技术为核心,饲草料技术为重点,大力推进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规模养殖户,要从增强科技意识入手,积极推广杂交改良、规范饲养、饲草料加工调制、青贮氨化、定期消毒和程序免疫等项技术,积极引导养殖户尽快实现由传统经验养殖向科学养殖方向发展。
6.6 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以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畜产品为抓手,加大优质肉牛基地建设步伐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加强以饲料为主的投入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档案和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例行监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