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之对比研究

2014-08-15王小芳

科技视界 2014年35期
关键词:汉英术语西医

王小芳 刘 成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330004)

本文研究 《汉英中医辞典》(欧明,1986)、《英汉汉英中医词典》(Nigel Wiseman,1995)和《简明汉英中医词典》(李照国,2002)产生的背景,分析其中三字型术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翻译适应选择理论指导下,探究三位作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适应生态环境,及他们如何将对目标文本适应与选择的程度反映到译入语中。通过多维变换的分析,找到合适译本并促进中医术语标准化。

1 三字型中医术语概述

中医三字型术语结构严谨、蕴含丰富,为了更好开展英译,应先分析其语言学和语义学方面的意义。它们常由一个汉字和两个汉字的实义词组成。每个字在含义上密切相关,在语言结构上互相支撑。不管它们形式如何,都会体现其复杂的语法结构。三字术语能分为单语素词和复合词。复合词有三种结构:定语结构,主谓结构和动宾结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在英译文中反映得很清楚。

本文选择《WHO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2007)中的519条三字中医术语为参照对象,以此来判断欧明、魏迺杰和李照国三者译文的一致性。三位译者共采用了四种译法:直译、借用西医词汇、音译和解释性翻译。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中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策略、原则和方法,反映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欧明教授努力向世界传播中医文化,在解释中医术语的工作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照国的译本体现了中医翻译标准化的新要求。他认为中医翻译属于科技英语翻译,大量借鉴了西医术语;魏迺杰认为越少借用西医术语,就越能保持中医术语的独创性,主张直译法。

2 翻译适应选择论

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全新视角,从生态环境入手,论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适用于翻译理论的可行性,其理论构架建立在如下理念之上:“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译者为中心;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适者生存、发展,对于译文,适者生存、生效。”[1]胡教授认为翻译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种选择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是通过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目标文本最终形式适应程度的选择体现出来的。在源文本、译者、译文的三角关系中,译者首先要基于对目标语做出的选择以适应源语言的环境,这样的译本才能避免以源语文本为中心或以目标文本为中心。

3 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

3.1 欧明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繁荣阶段,许多医务工作者开始积极研究中医并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1986年欧明教授主编的《汉英中医辞典》出版。他所做的中医翻译工作在中医药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开创性、划时代的意义。当时国内中医英语翻译材料奇缺,学者们主要通过引用和参考外国传教士、学者所做的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译本,如Ilza Veith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由于文化差异和理解的不同,当时的中医传播受到了限制。作为代表性人物,欧明的工作为后继的学者从事中医药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3.2 魏迺杰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医药研究。Criovanni Maciocia的一系列著作成为那时国外中医教材的基础。Paul Unschuld出版了《难经》英文版(1986),并主持了《黄帝内经》英译项目。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开辟了“中医术语”栏目,为国内外中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发表不同观点的论坛。在此背景下,魏迺杰《汉英英汉中医词典》(1996)面世了。这本书代表了西方学者对中医术语翻译的看法:为了更好地保留中医文化特色,尽可能采用直译法。他翻译的许多术语被《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采用。这间接表明他对当时翻译环境的良好适应。

3.3 李照国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

1991年以来,有关中医术语标准化的文章在很多权威杂志上陆续发表,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中医术语标准化的重大意义。李照国认为标准化的主体有两方面:一是明确研究范围;二是标准化策略要达成更多共识。[2]因此,确定中医术语翻译的范围和类别翻译活动的必要条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国家标准(1995)包括了内、外、妇等七个学科,且每条术语都附有简单定义,这部标准为中医标准化提供了前提条件。2002年李照国《简明汉英中医词典》出版。当时中医术语翻译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标准,但研究者都认为中国学者最适合解释中医术语的本质,英语为母语的学者更适合判断翻译是否规范。只有通过协同努力,中医药标准化才可能实现。李教授的一系列著作为后来学者从事中医翻译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这都表明他对当时翻译环境的良好适应。

4 适应选择之多维分析

4.1 适应选择之语言维度

在上述四种译法中,直译使术语简洁,解释性翻译冗长但使译语易于理解。借用西医词汇能提供简洁术语形式、帮助理解中医术语的本质,但很难实现功能对等。音译词抽象难懂,往往需要有补充性的注解,这样就不具有术语的简洁性特征。音译法使用较少,它主要用于翻译一些脉象名和独一无二的概念。

为了语言流畅和语言学上的对应,魏迺杰倾向用直译法,每条译名都很通俗,但当我们仔细权衡时,如“真心痛”true heart pain,就会发现语言学的对等限制术语于其表层含义上,极易导致外国读者的误解和困惑。欧明的解释性翻译更流畅且易于理解,但冗长的表达不利术语英译标准化。李照国大量借用西医词汇进行翻译,尽管英、汉语有共性,但中、西医学属于不同体系,疾病常有不同的发病机理。因此使用西医术语指称中医术语具有很差的回译性,不强调两种医学的差异极易使人们对中、西医术语产生误解。

4.2 适应选择之文化维度

中医术语翻译必然涉及中医药文化传播。如何在翻译时保留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中医三字型术语翻译时文化适应选择涉及两方面:一是译者如何在保留中华文化时促进中医传播,二是如何吸收西医文化的精髓。

首先,采用西医术语是整合中西医学文化的一条有效路径。当译者在完全理解两种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对医学概念做出跨文化的关联,西医术语才能被借用来指称中医术语。在三字型术语的对比分析中,李照国借用西医术语进行翻译占总数的一半,欧明略次之,而魏迺杰根本不用此法。李照国翻译的大部分术语都与病名相关,其内涵与西医术语相似,譬如 “鹅掌风”tinea manuum。这表明中西医学在人体健康、生理和病理方面极高的一致性。其次,在形式和内容都忠于源语言时直译能促进文化传播,因为它更能如实传递文化信息且维持文化多样性。然而地区经济不平等往往带来文化交流不平等,译者应该提高文化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文化霸权的消极影响。可见直译法能够被用来对抗文化霸权、保护“弱文化”不被误解或歪曲。魏迺杰直译的中医术语超过总数的九成,他认为只有直译才能准确地反映中医原貌。如果“风火眼”被译为acute conjunctivitis,会使人对中医的病机和中医的“风”、“火”概念理解不清。

综上,李照国主要借用西医词汇,显示了中医文化和西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魏迺杰从字面上较好地保留了中医术语所携带的文化形象。通过比较,欧明的译本在文化这个维度稍逊一筹。

4.3 适应选择之交际维度

适应选择之交际层面的成功在于源语言的交际目的很好的反映到目标语中了。应该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作者和读者在不同时期体验的相互选择和适应,这对于实现交际目标非常关键。

欧明的《汉英常用中医词汇》为研究者们交流中医知识提供了帮助。他努力对中医术语做出完整、恰当的解释,譬如“女劳复”解释为a symptom-complex due to excessive sexual intercourse during the convalescence of disease,这有助于当时中医术语的传播。该书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学者的需求。为传播中医原有的风貌和精髓,魏迺杰坚持直译,一些译词被WHO采用为标准术语,如 “斜飞脉”oblique-running pulse等,这都有助于外国读者体验独特的东方文化。李照国认为中医翻译属于科技翻译,其译本更强调传播中医知识,他开展的多方面工作为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铺平了道路。

三部辞典分别作出了极高的交际适应选择,实现了交际目的,经受住了广大读者优胜劣汰的考验,在医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5 结论

综上所述,魏迺杰直译了大部分中医术语,尽管存在问题和不足,但其中的一些译词已被WHO颁布的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采用。欧明倾向采用西医术语翻译中医术语,同时大量使用解释性译法,由于不符合术语翻译简洁性的趋势要求,很多译词已淘汰。李照国借用大量的西医词汇来翻译中医术语,尽管回译性差,但有助于促进中西医学间的相互沟通,大部分的译词被国内外学者接受。由此可见,李照国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上考虑得更好,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了最高程度的整体适应与选择。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79:11-12.

[2]李照国.简明汉英中医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8.

猜你喜欢

汉英术语西医
话题链在汉英篇章翻译中的统摄作用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汉英文字的幽默修辞功能浅探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