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在大学生心理实验教学管理上的应用探析
2014-08-15杨维莉
杨维莉
(陕西中医学院 公共卫生系,陕西 咸阳 712046)
美国研究人员于1924-1933 的一系列关于芝加哥霍桑工厂的实验研究,其为提高生产效率,试图改变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等外在因素,,从而发现实验者效应的过程,就是霍桑效应的起源。
1 霍桑效应的原理及内涵
霍桑实验历经9年,按照严格的科学管理准则,研究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的关系。通过“照明实验”改变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福利实验”改变监测和控制方法等,都是试图从外在因素的改变来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虽然生产效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这些外在因素并非其提高的根源。更多的是因为实验组的工人们,感受到厂方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切,期望获得厂方和实验人员的好感,从而遵守劳动纪律,提高生产积极性,进而提升工作效率。而这种因为受到人为的关注而提高劳动效率的现象,也就是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表明劳动效率的增长与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关系密切,在劳动效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外在环境的改变,让人意识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唤起被评价意识,更愿意迎合期待,让自己值得关注,从而自发促进自己行为效率。同样意识到自己“被关注”,也是自尊的满足,为了获得赞许和接纳,个体通常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工作效率。虽然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影响着人的行为,但关键因素还是个体。个体因素的变化,增强心理刺激导致主观意识的变化,从而引发行为的改变,而环境因素的改变最终是通过引发个体心理和思想的变化,进而促进人的行为改变。
2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实验教学管理中运用霍桑效应的必要性
对于现行高等教育面临的教育质量低下,大学生综合能力差,大学精神丧失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不少学者引入各个领域理论,试图寻求解决问题。同样霍桑效应也被用于课堂中创建良好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也尝试运用霍桑效应理论启示来讨论如何应对大学新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甚至如何改进教师管理等等。总之,霍桑效应理论对我们高等教育中对人的关注和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启示。那么,我们心理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可以从霍桑效应理论中寻求解决之道。
2.1 极其缺乏对人的关注
心理实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之间交流能力、自己动手能力和在一定的创新能力,让其学会知识的同时,更会运用所学,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创造力。而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实验教学,仍然更多的是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缺乏关注,忽略其感受和实验体会,把其当单一的接受者,在实验教学中仅是机械的模仿、接受和记忆,缺乏对人的关注。
2.2 学生缺乏心理实验学习“内动力”
各种压力和思潮影响下,大学生中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学习倦怠情况严重。一直作为辅助课程的理实验教学,被认为对将来工作无用,对考试通过影响不大,难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学生轻视心理实验,甚至觉得基础实验毫无意义,纯属浪费时间。学生对心理实验教学的认知偏差,更是让其缺乏对实验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3 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形成
心理实验教学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过程,而实际教学中,对心理实验教学从属地位的忽视,课后又缺乏有效机制的监督和保证。让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往往是授课老师,学生只是辅助的,实验教学方法单一而被动,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只学而不习。同样,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忽视,课后更是没有合适的方法与途径,促进和激励学生进行心理实验的探索和创造。
3 霍桑效应对大学生心理实验教学的启示
3.1 关注学生,创建个性化实验教学氛围
这就需要实验老师运用相应的霍桑效应,创建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良好的实验课堂氛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发挥学生主观能能动性。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通过设定集体目标,让各个实验小组之间竞争评比,关注学生的实验想法和理念,让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塑造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在授课中主动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想法和心理动态,在实验练习和实训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及时进行交流,探讨学生的实验理念和感悟,满足学生需求。
3.2 充分尊重实验老师,发挥老师引导作用
在心理实验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专业化程度和引导能力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虽然实验课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对于学生的管理,课内外教学的讲授和组织等,要充分尊重实验教学老师的这些基本权利,让老师按需安排教学,才能更好的引导实验教学。尊重实验课老师,也应关注其对实验教学的感受和想法,不但是要参与学校管理之中,更要让实验课老师有途径去表达相关意见,并积极的被听取进行适度的反馈。同时,尊重实验老师,也意味着关注其生存与发展,重视其专业化发展。老师的工作条件,相应福利待遇都是考虑的范畴,同时创造合适条件和途径促进实验课老师专业发展的深化,鼓励其进行心理实验研究和相关学术团队,不断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心理实验教学能力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3.3 重视课内外团队组建,激发学生创造力
通过课内外团队的建立,不但可以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能开阔学生思维,提升学习力,促进学生发展。课堂内外团队的建立,立足于课堂知识性实验小组,可以拓展多个实验兴趣团队,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中,让心理实验与科研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心理基础实验知识的铺垫下,引导和深化实验,让学生尝试进行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做些实验设计并形成完整的过程,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刘儒德,等.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2]唐宗礼.“霍桑效应”与班组管理[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3).
[3]窦树德.心理效应对教育理念的启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