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越关系
2014-08-15陈燕
陈 燕
(福州市博物馆,福建 福州35001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或者图兼并、搞霸权,各国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不断调整对外关系。长期充当南方霸主的楚国与一度称雄的越国之间,也上演了一出由盟友到敌人的历史戏码。
楚越两国的关系是在友好的气氛中登场的。《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1],《吴越春秋》也有同样的记载[2]。此后楚越两国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左传·宣公八年》记载:“楚为众舒叛,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及滑汭。盟吴、越而还”[3]。鲁宣公八年即公元前601年,也就是楚庄王十三年,越国参加了楚国在滑汭召开的盟会。
楚灵王时期,楚越两国的关系出现了一点波折。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诸侯皆会楚于申”[4],越国派大夫常寿过参加这次盟会。在这次盟会上,楚国“僇越大夫常寿过”[5],即越国与会的大夫常寿过被楚国侮辱了。几年之后,常寿过抓住楚国内乱的机会进行报复。《史记·楚世家》记载,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29 年),常寿过“作乱”[6]。 关于常寿过“作乱”的具体内容,《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7]。
此后楚越两国的关系再次回到友好的轨道上来。《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越大夫胥犴劳王于豫章之汭。越公子仓归王乘舟,仓及寿梦帅师从王,王及圉阳而还”[8]。鲁昭公二十四年是公元前518年,即楚平王十一年,当时楚国攻打吴国,越国派公子仓及寿梦率领部队支援楚国。在这一时期,越国始终坚定地站在楚国一边。《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昭王五年(公元前511年)“吴伐取楚之六、潜”[9]。这次战争之前吴国曾要求越国派兵跟随自己去攻打楚国,越国没有答应。因此,在伐楚取得胜利后,吴国随即出兵惩罚越国。《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五年(公元前510年,亦即楚昭王六年),吴王以越不从伐楚,南伐越”[10]。
楚昭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句践被迫到吴国充当奴仆。越王句践在得到吴王夫差的赦免回到越国后,为了复仇,在楚惠王元年(公元前488年),采纳了大臣提出的“亲楚”外交战略。《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记载大夫扶同建议说“臣闻吴王兵彊于齐晋,而怨结于楚。大王宜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11]。《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也记载:“大夫逢同谏曰:‘……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句践曰‘善’”[12]。公元前476年,楚越两国还精心安排了一出故作交战、麻痹吴国的好戏。《左传·哀公十九年》记载:“春,越人侵楚,以误吴也。夏,楚公子庆、公孙宽追越师,至冥,不及,乃还”[13]。在这出戏演过、吴国放松警惕后,越国开始全力攻打吴国,楚国则给予配合。《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勾践二十一年(公元前476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14]。《国语·吴语》也记载:“越王……乃大戒师,将伐吴。楚申包胥使于越”[15]。
公元前473年,越王句践消灭吴国。由于共同的强敌已经不复存在,楚越两国的关系开始走向对立。《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句践已平吴……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16]。《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也记载:“勾践已灭吴……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17]。乍一看,似乎越国与楚国仍然友好,居然把“淮上地”白白送给楚国,其实是另有隐情。《韩非子·说林下》记载:“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18]。所以,这次越国把“淮上地”送给楚国,是计谋被楚国识破后不得已的选择。
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国发动了对越战争。《史记·楚世家》记载“是时越已灭吴而不能正江、淮北;楚东侵,广地至泗上”[19]。楚威王时期,越王无强在齐国的劝说下伐楚反而被楚国打败。这次战争给越国带来严重后果,《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强,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20]。
楚怀王时期,楚越两国再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战国策·楚策三》“五国伐秦”记载:杜赫谓昭阳曰:“东有越累,北无晋,而交未定于齐、秦,是楚孤也”[21]。“东有越累”说明当时越国给楚国带来了比较沉重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楚国对越国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是派出卧底——召滑在越国内部捣乱。《史记·甘茂列传》记载,范蜎对楚怀王说:“王前尝用召滑于越,而内行章义之难,越国乱,故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国乱而楚治也”[22]。卧底事件也见于《战国策·楚策一》范环与楚怀王的对话:“王尝用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胡,而野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23]。《韩非子·内储说下》也记载干象对楚怀王说:“前时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所以然者,越乱而楚治也”[24]。另一方面,在越国被召滑搞乱之后,楚国开始攻打越国。《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对楚怀王说:“且大王尝与吴人五战三胜而亡之,陈卒尽矣”[25]。这里“吴人”的记载有误,应当理解为占有原吴国的越国,因为吴国在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句践消灭后就再也没有复国,“陈卒尽矣”说明了战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这一时期,越国不仅直接和楚国开战,还在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魏两国袭击楚国时,向魏国提供了大量物资。《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十七年……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26]。而《水经注·河水四》“又南过汾阴县西”引《竹书纪年》“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秦王来见于薄坂关。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焉”[27]。
此后楚越两国继续为敌。楚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有一个好以弓箭射鸟的楚人向顷襄王建议,把越国列入称霸天下的第二波攻击目标。《史记·楚世家》记载这个人说“北游目于燕之辽东而南登望于越之会稽,此再发之乐也”[28]。楚考烈王时期(公元前262年~前238年),楚国出兵占领了越国的琅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记载“楚考烈王并越于琅邪”[29]。此后,随着越国力量的衰弱,以及楚国面临秦国的持续进攻而无力再与越国开战,楚越两国之间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直到秦国消灭楚越。
从整体上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楚越两国的关系可以明显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其分界点为越国灭吴。在越国灭吴以前,楚越两国的关系以友好、结盟为主,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共同的强敌吴国。在越国消灭吴国之后,失去了共同敌人的楚越两国矛盾上升,关系以敌对、战争为主,而且敌对的历史长达二百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楚越两国关系的演变,生动地印证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1][4][5][6][9][12][16][19][20][22][25][26][28]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1959:1700,1704,1706,1706,1715,1743,1746,1719,1751,2318,2291,1724,1730.
[2][10][11][14][17]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3,57,139,162,70.
[3][7][8][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中华书局,1990:696,1344, 1452-1453,1714.
[15]左丘明.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18-619.
[18][24]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513,650.
[21][23]刘向.战国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546,498.
[27]郦道元.水经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12-113.
[29]袁康,吴平.越绝书[M]//二十五别史(第九册).齐鲁书社,2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