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外体育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分析
2014-08-15何远红
何远红
(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000)
当前各地对青少年的体质调查显示,我国的青少年体质较以前有显著的下降。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要提高身体的素质必定要给身体提供一定的运动强度和量的刺激,且强度和量达到一定的阈值,要通过一段时期的延续,才能使身体的状况达到质的变化,也就是我们说的身体的素质提高了。在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属于学生的课外时间被各种素质班、补差班、兴趣班所占据,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被人为的减少。因此,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就必须由体育课程来承担,其实这也是大量人群对学生体质健康认识的误区。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它不仅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途径,但不应该是唯一的途径,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体育,这也是当前我们普遍忽视的问题。
1 课外体育的界定
课外体育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体育行为的一种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这种外在的物理活动与内在的心理活动与人的身体有直接联系。课外体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闲暇时间和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是人们自觉自愿参加的,有一定运动量和强度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没有外在压迫感和内在压抑感,即不以全神贯注,又可漫不经心,在运动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同时个性得到自主的发展。
2 课外体育的意义
2.1 课外体育是促进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
我们都知道,个体的生理机能要增强,必需要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复刺激,才能不断提高机能的水平。一堂体育课的时间是35-40 分钟,在理想状态下学生的练习密度为40%-45%,运动强度指数为:1.4-1.5,按每周3 堂课计算也就45 分钟,这样计算的话要,想要依靠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程度是很小的。为此学生的课外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依照标准的教学课时学生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为课外体育创造的极好的时间保障,学生可以通过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游戏、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无意识的体育锻炼,在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后,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2.2 课外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理念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难题,学生的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不是由某一制度或政策决定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小学生的思想中没有终身体育这样的意识和概念,学生为什么会进行体育活动,因为他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玩的的高兴),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情他肯定会继续去做,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习惯,继而升华为终身体育的意识。
3 课外体育的措施
3.1 体育氛围 动力保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学校形成了体育传统与风气,它能够形成该校集体的心理定势,集体中的多数成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比赛对学生来说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学校可以比赛为组织形式,除了举行秋冬季田径运动会外,还要根据各地的实际开展学生能在闲暇易于开展活动的单项比赛,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跳绳、踢件、铁环等,在时间上将各类体育竞赛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以赛带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点带面,局部促进整体,以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有研究表明,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想、价值观念等,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能使原先体育态度淡漠的人转变态度。而一定的体育行为,一旦成为学校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心理环境协调起来。为此学校成立水平相对较高的各个运动队的同时,还应关注运动水平、能力一般,但又有运动趋向的学生群,学校可以开设以提高和普及为目的的兴趣小组,让他们同样享受运动的乐趣。实践证明,学校的体育传统与风气会产生巨大的心理感染氛围,产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为课外体育提供巨大的内驱力。
3.2 课堂教学 技能保障
体育锻炼能力并非是空中楼阁,它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的体验。学生的运动技能从何而来,这就要求我们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以后,在教材上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以前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脱节,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的体育课中所传授的技能、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不能从体育课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为此我们为了使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进行较好的体育活动就必需在体育教学中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中贯穿技术技能相对简单,学生有一定兴趣,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容易开展的内容进行教学。一方面,将趣味性和技能性都强的内容当作教学的重点,发挥这些教材固有的趣味性和技能性,使学生体验其中的乐趣,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等内容;另一方面,对技能性不强,但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更多的作为调节教学的辅助内容来运用,如在准备活动,调节情绪或休息放松时运用。最后,学校可以根据实际,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内容上有所侧重。总之,在体育课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可以为学生的课外体育打好运动技能的基础和活动兴趣,让学生在课外的时间里有内容、有项目活动。
3.3 家庭、社区 空间保障
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当部分的时间是脱离学校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为此,我们更要重视学生在家庭、社区里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他们活动的最主要的空间,社区体育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当部分的时间是脱离学校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度过的,从客观上需要社会力量稳定的投入和支持,而小学生在家庭和社区的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更好的促进社会化的闲暇体育活动。学校区别于其他企事业单位有着在社区体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明显优势:学校一贯重视开展学校体育,学校有能力保证大量的学生体育活动群体,保证以学校为中心开展社区体育的主力军队伍。另外,以孩子为核心带动家庭加入社区体育组织是建立学区体育模式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3.4 运动评价 督促保障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建立有意识的体育行为,他们从事的体育行为只是在游戏成面上,在时间上是有间歇性,活动的内容也具有不确定性,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行为和意识,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在闲暇时间的的体育活动,加速学生有意体育行为的养成,我们将学生的课外体育纳入体育课的评价内容,一方面,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进行评价,让学生有意识的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活动项目进行引导,如学生参与集体项目的得分较高,个体练习的分值较低,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练习的内容上相对固定。
要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仅仅依靠体育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学校作为增进学生健康的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爱动的天性,重视学生课外体育对学生体制健康的作用,积极的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行为、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