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要求
2014-08-15周莹莹
周莹莹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 南京211000)
0 引言
目前世界范围内合格的高级船员不足,在新的海运经济和海运环境下,培养,教育,录用最优秀的船员已成为各海运国家的共识,今早培养建立一支现代海运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海员已迫在眉睫。
1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航海教育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已为我国的航运事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的努力,航海教育质量逐步提高,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许多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但就更高层次的要求看,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加入WTO后对人才的要求看,航海类人才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缺陷。据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调查的反馈意见看,毕业生的主要缺陷表现在“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动手能力弱,与人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较差”等几个主要方面,这也是整个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存在的不足,而以上几个方面恰恰是现如今市场对高级船员的重点要求。从目前整个高级船员队伍的水平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1 思想素质上的缺陷
缺乏吃苦耐劳无所畏惧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敬业精神和服从意识薄弱,工作主动性差,团队精神不够,船员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心理素质差,船员人际交往能力弱。
1.2 业务能力上的不足
对很快到来的高科技航海需求认识不足,严重缺乏不掌握现代本领 就会被高科技航海淘汰出局的危机感。真正了解掌握自动化系统、信息技术、控制智能化系 统,及能操作的人甚少,甚至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也偏少。例如有些船员对船舶自动化的操作与应用有困难,对先进的仪器设备,如GMDSS、GPS、气象导航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了解甚少或操作不熟练。这主要是我国航海院校在培养航海类人才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上船实习时间过短等原因造成的。
1.3 外语水平和涉外能力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不能熟练阅读英文专业资料(如仪器说明书),航务文件,多数高级船员不能熟练运用口语与港、航、船 等外籍人员广泛的交谈,听力较弱,尤其遇到海事时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往往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同时我国航海类毕业生在外事场合表现得不够自然,对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礼仪了解较少。
1.4 船舶营运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缺乏
知识面较窄,市场经营和效益方面的意识较差。对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航运业务知识不了解,欠缺国际及国内法规知识,如对本公司SM S等内容不清楚,不重视PSC检查:法律知识淡薄,出现海事纠纷时不能从容应对。
1.5 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欠缺
对船上关键作业的安全规章、操作规程不知道或知之甚少,在实际运用中不严格遵守,易产生大量的船舶损坏,人员伤亡和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的事故。
以上列举的几个方面也是中国船员在劳务输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
2 目前市场对航海类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航运市场东移,航海教育中心也东移,航海教育与培训不再是以满足本国需要为主要目的,而是转向为国际航运劳务市场提供劳动力,具有了国际化的趋势。因此对航海类人才的培养上也具有与以前不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等航海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国际化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迎接WTO挑战的关键所在,加入WTO后,中国航海教育与国际的接轨也将加速进行,航海类毕业生的就业也将呈现国际化的趋势。符合STCW公约要求就是关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我国航海教育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模式,都与航海教育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要做到高等航海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借鉴世界高等航海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把国际化的办学方针落实到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因此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航海教育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方式,通过国内外航海院校的合作能使我们吸取最先进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获得国际航海业及航海教育,航海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掌握世界高等航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潮流,以便更加合理地建立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2.2 创新教育的要求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航海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将加快,这将促进航海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更新,推动航海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模式,特别是教学内容应反映航海科学技术的新水平、新动向,使航海院校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为21世纪航海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对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WTO的出现将成为航海院校知识创新的强大驱动器,这对航海院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3 对航海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
21世纪海运业的发展有三大趋势:一是船舶结构的工艺高科技含量大,综合自动化强。二是船舶技术管理控制基本智能化。三是实现岸船一体化,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将替代船岸间业务沟通的人工往来,形成船岸组织服务的联合技术型信息网络,此外,高技术含量的运输船舶将会有大的发展。面对目前海运业的现代高科技发展趋势,我国高等航海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很难满足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竞争的要求,由于船上定员的逐步减少,对高级船员的要求已发展到一人多职或一职多能,即向“全天候船员”的目标发展。因此航海院校培养的航海类学生既要懂航海技术,又要懂得海运安全管理,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既要有较强的外语及计算机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还要具备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综合能力;同时还要求航海类毕业生有良好职业道德、思想品德、风度、仪表等,即在综合素质上全面发展才能满足国际航运界对高级船员的需求。
3 航海类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在航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作为教育人,培养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有效载体,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校园物质环境是一个积淀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本。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
3.2 更新教学内容,渗透人文教育以适合国际航运市场的需求
航海专业学时短,专业课程多,应以提升人文精神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不但课时,学分要切实保证,还要保证学习内容的专业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应当注意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隐形的课程上下功夫。但目前由于从1998年入学的航海专业学生开始在毕业前要参加还是局举办适任证书的统考。因此航海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合格率不得不始终围绕“考证”这个指挥棒转,大量的课时放在几门考证课上,而更新的教学内容无法安排课时,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了一句空话。建议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不必硬性规定一定要参加全国统考。
3.3 加强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素质
航海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航海院校应加强与航运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接触航海,了解航海,融入航海,广开眼界,扩大知识面,提高求知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确保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和谐相处,奉献社会的能力。
3.4 加强英语教学及教师的素质
在外语教学上采取的主要措施应重点放在:1)选择合适的外语教材;2)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3)提高外语的师资水平,在师资上一定要选择既懂航海,又懂英语的教师,因此应让航海专业教师进修英语或让英语教师学习航海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有资格胜任航海专业英语教师。对学生而言,应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听、说、写的能力训练。目前海事局对学生在考证前增加了“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的评估项目,但就实际使用中的效果看,存在试题内容涉及面还不够广,题量偏少的问题,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运用航海英语的能力,在这些方面还须做进一步的改进。
4 结束语
航海专业的毕业生不应仅仅是工具人,职业人,技术人,而应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平衡发展,文化与情感平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航海教育工作者应抓住机遇,为适应STCW95公约及国际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多下工夫,切实培养出德才兼备、驾机合一、文理交融的高级航海类人才,这样才能在今后竞争激烈的航运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
[2]杭金娣.素质教育,大学生应找准着力点[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