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保障性住房规划中的绿色适宜技术

2014-08-15常素娟李建华

科技视界 2014年31期
关键词:保障性雨水住房

常素娟 李建华

(河北工业大学,中国 天津 300401)

1 保障性住房现状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危机,所以研究保障性住房规划的适宜技术,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推进,2013 年1 月1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自2014 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 保障性住房绿色适宜技术选择原则

2.1 从规划开始入手

很多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都没有考虑到绿色建筑,这就导致了绿色方案与建筑方案不能较好的融合。同时在后期增加的技术措施不只增加了成本投入,使用效果也不如从整体进行设计。因此,我们在开始保障性住房策划阶段,就要综合考虑绿色建筑要求,从规划这一步就开始着手进行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规划。

2.2 优先考虑被动节能

在保障性住房方案设计阶段加强“被动节能”,满足通风、采光、保温等功能性需要,降低对空调、照明等设备的依赖。根据当地的居住习惯和气候特征,优化建筑朝向和布局。根据节能要求设计开窗面积,通过风环境模拟软件的计算,选取最佳开窗位置和形式,使室内采光和通风效果达到最优,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2.3 低成本绿色技术为先

保障性住房主要面向低收入家庭,以较低的市场价格出售或者出租,因此需要严格控制项目的开发建设成本。所以“低成本”原则应该优先考虑。当然同时也要使建筑形象为大众所接受,具有亲和力,以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目标。

2.4 采用易于维护管理的绿色技术

保障性住房投入使用后,所选用的绿色技术,应方便物业人员操作管理。如果设备操作流程复杂,而物业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操作知识,必然会造成设备损坏或闲置、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无法回收。因此,保障性住房更应该提高物业管理团队的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

3 保障性住房规划绿色适宜技术

保障性住房规划的重点在于齐全的周边公共设施、舒适的景观环境以及便捷的公共交通等。

3.1 公共服务设施

3.1.1 现状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一般位于郊区,过于偏远的选址加重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交通站点、农贸市场、教育、商业以及医疗等配套的落后对业主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入住率较高,对入住居民的上班、上学、就医等出行产生较大影响。

3.1.2 适宜技术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社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应该考虑居住人口规模与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和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在合理步行距离内。特别是幼儿园、小学、商业等,与周边社区共享,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确定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均衡布局,尽量避免学生穿越城市干道与铁路。独立设立出入口,与住宅保持一定间隔。

该技术适用于前期选址时,是常规项目配套规划需要考虑的,无需额外增加成本,但是对建成后的住区有很大的影响。

3.2 社区环境规划

3.2.1 现状

保障性住房的社区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大。建筑的互相遮挡,对室内和户外的通风、采光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改善住户的居住环境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小区的建筑布局和绿化系统。

3.2.2 适宜技术

(1)风环境

在方案设计初期,为了达到舒适的设计要求、改善社区环境,应运用风环境模拟分析软件,优化建筑空间布局、朝向设计。

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作用和热压作用。当风吹向建筑物正面时,由于受到建筑物表面的阻挡而在迎风面上产生正压区,气流绕过建筑物各面。在这些面上产生负压区,自然通风的动力就是建筑迎风面和背风面的压力差,而这个压力差与建筑形式、建筑与风的夹角以及建筑布局等因素密切相关。

该技术主要是设计优化,投入成本较低。

(2)光环境

在对保障性住房进行规划设计时,应保证充分的日照和采光,对建筑节能和工程造价有很重要的意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能单纯地追求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保障人群入住后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能耗情况,而建筑采光则是建筑节能的重点,如果可以建筑冬季多采光、夏季少日照的话,就可以极大地节约建筑空调使用成本,降低能量消耗和资金投入。应采用采光或者日照模拟分析软件优化。该技术无增量成本,且对住区建成后的住户体验有较大的影响,故认为是必选技术。

3.3 社区绿化

3.3.1 现状

由于中低收入人群庞大,保障性住房形成较大缺口,为了节约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住房困难人群的居住需求。新建的保障房项目大部分为以小户型为主的高层建筑。因此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大多数难以达到现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在保障性住房绿化设计时应重点关注。

3.3.2 适宜技术

保障新住房的绿化设计相对于普通小区,资金投入更少,内部人员数量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的要求绿化设计的科学性。通过小区的绿化设计,降低阳光的地面反射,进而降低了室外环境温度,缩短散热时间。

因此,以乔木为主,搭配草坪、灌木、乔木、藤蔓花架等形式,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使有限的绿地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选择了合适的绿化方式,也能提高绿化系统的遮阴、防噪、防风、滞尘、净化空气、固定二氧化碳等生态功能。

小区的低成本、高效率绿化设计对住户体验和控制成本均影响很大,故认为是必须的技术。

3.4 雨水利用

3.4.1 现状

雨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利用雨水资源是一种最经济、最快捷的途径。既可以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还可以减轻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

3.4.2 适宜技术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通过初期雨水弃流装置,将污染较严重、含杂质较多的雨水,分流至污水收集管道。经过弃流之后水质较好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道来做雨水的收集。

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一方面可考虑利用雨水渗透设施补充地下水;另一方面,可通过场地内的竖向设计,收集屋面及地面雨水,经过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后,可作为景观补水、绿化浇洒、道路冲洗、洗车用水等非饮用水水源。

雨水收集回用需要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酌情使用,为推荐技术。

4 小结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需要重点关注造价成本、技术成熟、运营成本等方面的特点,因此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技术主要以被动技术为主,如遮阳、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社区绿化等设计手段,同时节能、节水等技术也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

[1]杨晚生.绿色建筑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杨维菊.绿色建筑设计与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朱锡金.21 世纪人类生态型住区规划概要[J].城市规划汇刊,1994,5.

[5]栗德祥,等.生态设计之路:一个团队的生态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6]杨靖,张嵩,江冬宁.保障性住房规划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2009,12.

[7]王立雄.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

[8]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猜你喜欢

保障性雨水住房
农事 雨水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走街串巷找住房
保障性少数群体平等就业权的立法和政策研究
神奇的雨水
保障性住房地产评估方法研究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
雨水
住房保障
论保障性住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