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4-08-15黑晓燕

科技视界 2014年31期
关键词:端阳屈原检索

黑晓燕

(海原县第五小学,宁夏 海原 755200)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信息技术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下面,结合笔者执教的经验谈几点。

1 课前查询式检索,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师总是独自忙忙碌碌地进行,对学生只要求他们作读课文、查生字的预习,跳不出教材这一狭窄的空间。上课时,教师面对具有旺盛求知欲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常有无言以对之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学习则显得很被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早一点把要求告诉学生、和学生一起备课,即让学生在预习时质疑,然后自己收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材料解疑,会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五月端阳》这篇文章前,我告诉学生: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说故事。端午节就有挂菖蒲、悬艾草、缝香袋、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查阅书籍、上网搜索浏览等,知道了端午节与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侠女秋瑾等人物有关。不少同学还利用信息课下载了有关端午节的风俗图片和屈原的作品 “楚辞”等课外资料,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网络信息丰富异常,学生在网上学习,使得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预习时许多学生填了信息卡,我将信息卡和图片在墙报上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这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上课时,由于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文章来更有兴趣,时时处于一种主动渴求之中。教师也不会因学生种种提问而手足无措,能够主动地指导学生学习。这种课前“查询式”检索,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经常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主动搜索信息的习惯。

2 课内解难式交流,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检索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与课文的一些次要内容相关联,对阅读理解课文影响不大,只需作一般了解;另一类对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有帮助,上课时就要很好地加以运用;还有一类能启发学生继续探究,可在教学结尾拓展延伸时运用。《五月端阳》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从而懂得无私无畏、忧国忧民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检索到的信息和课文内容感受屈原其人。学生们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到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曾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再回到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最能反映屈原爱国情怀的语句:“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心想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纵身跳入江中。”学生读罢,似有满腔悲愤无处述说。此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屈原,面对着滚滚汨罗江,你会怎样倾诉?”学生们有的说:“怀王啊怀王,你当初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告,如今弄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啊!”有的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啊!”还有的说:“楚国的百姓们,我屈原对不住你们,不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学生体会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朗读屈原的话时自然而然地读出了那种悲愤、无奈和绝望。在学习“包粽子”这一风俗时,除了进行句式训练外,我还补充了《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学生很容易就把它与屈原的人品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另一层内涵。在学习“赛龙舟”片断时,我又播放了“龙舟竞渡”的视频资料,学生在热闹的场景中感受到人们对屈原高风亮节的赞颂。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把课堂上的板书整理成一首现代楚辞:“五月端阳兮思屈原,爱国诗人兮美名扬。粽子飘香兮寄深情,龙舟竞渡兮颂英风!”学生读着、感受着,仿佛就在与一代伟人面对面地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体会到了信息检索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3 课后拓展式作业,强化整理信息的技能

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并不是信息检索的结束,而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把目光指向更广阔的领域,在此领域自由涉猎、广泛吸取,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还要让学生通过继续检索信息,撰写小论文、编手抄报等多种活动,强化运用信息、整理信息的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创新意识。《五月端阳》一文教学结束时,我就和学生一起策划了一组相关的语文活动,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屈原文化研究”或“端午习俗研究”的研究报告;围绕“五月端阳”民风民俗编一张手抄报;搜集或仿写诗歌,举行“五月端阳思屈原”赛诗会。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些活动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他们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强化了选择、处理信息的技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和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讲授《网上冲浪》时,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联系,教师先留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访问教师自己的网页或课件或相应的教育网站,自己解决这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再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统一总结。这样学生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让我们看到,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又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端阳屈原检索
庚子端午吟
端午思屈原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端阳
头端阳里划龙舟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欢庆端午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