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探究

2014-08-15赵晓航

科技视界 2014年31期
关键词:政治大学生

赵晓航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在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做很多事情,政治生活也包括在内,例如电子政务、网络结社、网络反腐等等。互联网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对政治参与,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社会中最活跃且最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是国家政治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表达自己对国家政治和公共事务的看法和意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有效的途径。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的平台,不仅能够在网络上了解政治实事,还能畅所欲言,改变了大学生政治冷漠的情况。但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社会,思想尚未成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容易表现出偏激、非理性的行为,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马克·斯劳卡(1995)首次提出网络民主的概念,指“公民借助于网站、E-mail、BBS、ICQ以及博客等网络应用技术,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活动。是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这一概念的提出为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邹静琴(2010)基于对广东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的调查,认为大学生对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高度关注却并不参与,属于即活跃又沉默的观察者。[2]赵玎(2013)认为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程度很低,但是有高涨的可能性,影响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因素包括微博自身特性、政治环境、社会心理和个人特质等。[3]曹珊(2013)认为微博政治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政治表达“缺位”的不足,转变了大学生政治表达方式,降低了政治表达成本,从而降低了大学生政治冷漠率。[4]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网络给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网络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

1.1 主观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大多处于17岁至24岁青年阶段,刚刚接触社会但又没有完全进入社会,对政治事件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没有对自身的政治角色有清晰的定位,所以在发表对政治事件的言论时缺乏深思熟虑,没有站在中立的立场分析问题,不考虑自己言行的后果,表现出非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偏好运用一些激烈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学生的政治情绪通常很不稳定,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偏激的言论刺激,从而强化和放大了大学生的政治偏见,不利于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健康发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表现出盲目性,没有正确的目的,只是为了跟风宣泄,或者为了标新立异吸引关注,没有达到政治参与的真正目的。

1.2 客观方面的问题

网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让网络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新闻消息不用经过严格的筛选、审核就能发布到网上,除了政府部门官方网站和一些门户网站的信息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外,其他很多网站、博客、微博里的信息难辨真假,网络上还存在着一些专门散播谣言、蛊惑民心的非法组织,大学生深受其害。网络政治参与一般都比较激烈,容易升级为网络冲突、网络暴力,这使大学生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移,从政治事件转移到相互之间的语言攻击上,丧失了政治参与的意义。国内的政治参与机制本身就不成熟,再加上网络这个复杂的环境,网络政治参与变得更加混乱。政府在管理网络政治参与时经常使用消息封杀的方法,强制删除对政府形象不利的一切言论,而没有做出及时、正面、合理的解释,正当言论被删除后,会极大地挫伤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有些高校还会严厉处分在网络发表敏感言论的学生,使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本身产生恐惧感。

2 改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建议

2.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在针对个人的政治能力培养和政治性格塑造方面又有所缺失,政治实践方面更是少之又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注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上进的政治性格,开发政治参与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理论知识。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甄别网络上混杂的信息,独立思考辨明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课程内容要切实联系大学生的特点,用大学生最关注的、最感兴趣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还要向大学生提供政治实践的机会,政治参与实质上是政治实践的一部分,通过校内外的政治实践,锻炼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改变大学生只会宣泄而不付诸行动的情况,提升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整体水平。

2.2 关注大学生群体政治意愿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政府应该多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意愿,建设以网络为主的多样化的政治意愿表达机制,让大学生通过正规的网络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体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诉求得到有效表达。政府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可以多听取当地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把大学生作为民意调查的重点对象之一。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更加有义务关心大学生的政治诉求,如今很多高校都有官方论坛、官方微博,运用论坛和微博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还能够吸收一些有用的建议。最重要的是,高校把大学生个体性的利益诉求集合成群体性的利益诉求,更有力地影响政府决策,而大学生有了正规的途径表达政治意愿并得以有效实现时,在网上语言攻击、非理性宣泄的行为将会减少。

2.3 完善网络政治参与体制

完善的网络政治参与体制是改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保障,必须从网络管理制度和政治参与制度两方面入手。现有的网络管理制度存在着很多瑕疵,网络应用账号非实名制是造成网上很多虚假信息的原因之一,要尽快实施网络应用实名认证制度。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账号在申请时要提供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并与公安系统联网审核,未通过实名认证的网络账号将限制其发表、评论、转载的功能,只有通过实名认证的网络账号才能享有完整的功能,并且在明显的地方提示用户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这样能增强用户网络行为的责任感,从源头上消除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拟身份散布谣言的隐患。建立健全的政治参与制度,把网络政治参与纳入到常规的政治参与途径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合法的政治参与途径和方法,给予合法的政治参与行为法律保护,并严惩违法行为。

3 结论

政治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只有公民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和实现,政府才能完成其社会治理的目的,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的一个群体,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后继力量,因此大学生政治参与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以其善于纳新和思维活跃的特点,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之一,是社会舆论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不能有效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那么高校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合理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政府也要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环境,促使大学生关心政治、了解政治,发现自身的政治才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政治人才。

[1]邹静琴.网络民主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双向影响分析——基于利普赛特合法性与有效关系理论框架的审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邹静琴.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调查与规范机制构建——以广东省八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0(4):65-74.

[3]赵玎.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思考——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电子政务,2013(3):39-46.

[4]曹珊.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微博政治表达[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5):40-43.

猜你喜欢

政治大学生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