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解决我国创新链中的重大瓶颈问题

2014-08-15《科技日报》

科技传播 2014年12期
关键词:商品化科研机构瓶颈

我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科研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科研成果转化并不顺畅。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创新链条存在“肠梗塞”现象,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商品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中,中间环节非常薄弱,科研机构热衷于“申请课题、开展研究、通过评审、再申请课题”的循环,而产业部门则陷入“引进技术、生产产品、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的循环,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难以根本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重点解决我国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链的中间瓶颈制约,形成科研促进产业创新、产业支持科研发展的正反馈效应。

创新链条包括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基础研究,探索新技术的原理;二是应用开发,在实验室制作样品或样机;三是中间试验(简称中试),验证和改进实验室技术,按照规模生产要求解决工装、工艺、原料和标准等问题;四是商品化,企业整合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面对市场开展小规模经营,完善产品,寻找市场;五是产业化,企业开展大规模生产,获取创新活动的回报。

目前我国创新链条中主要存在着三大瓶颈:

瓶颈之一:应用开发脱离市场需求

有关研究显示,我国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中,30%—40%来自财政拨付的事业费,60%—70%来自各类项目研究经费。项目导向的体制对科研机构具有很强引导性,关键是项目设立机制是否合理。对于当前的项目管理机制,科研机构认为申请项目花费精力太多,研发也缺乏连贯性;企业认为,科研项目存在研究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导致很多研究成果不具备市场应用价值。

瓶颈之二:中试力量薄弱

我国科研体系存在“重科研、轻中试”的现象,这既与中试的性质有关,也与科技管理体制有关。首先,中试具有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性质,重大关键技术的中试一般需要2—3年时间,后续商品化和产业化还需要6—8年时间,因此中试无论对技术持有方还是技术需求方,都缺乏投资吸引力。

瓶颈之三:重大技术商品化缺乏吸引力

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但提供技术的科研机构也必须大力配合。根据调查,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对重大关键技术商品化的积极性都不高。此外,我国国有技术资产的管理制度也不利于重大关键技术的商品化。当前制度的出发点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不是促进技术转化,如技术资产的处置需要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层层审批,程序多、周期长,短则4—6月,长则1年。殊不知,技术资产不同于物质资产,只有应用才能产生价值,没有应用做基础何谈国有资产流失?技术得不到应用才是国有资产最大的损失。

相关政策建议:

1.建设新型研发机构;2.加强科技项目的需求方引导;3.设立专业性中试平台以降低中试门槛;4.改革国有技术产权管理体制;5.加强创新早期阶段的政策资金引导。

猜你喜欢

商品化科研机构瓶颈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霍尼韦尔新型制冷剂获欧盟科研机构认可
过度商品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