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时代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浅析
2014-08-15赵明
赵 明
(河南 郑州 450001)
1 新科技时代的文明发展困境
这个时代的困境问题与科技发展有着很大关系。科技发展的负效应过去是局部性的影响,现在则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问题。享受着科技文明带来的巨大福扯的人们,假如只是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文明成就、仍然不断按着原有的路径高歌猛进而不对其中已潜藏的毁灭性力量有着清醒认识的话,那么悲剧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在一系列科技负面效应的威胁下,人类生存和发展己成为问题,人类向何处去?怎样摆脱目前的困境?这是现代人类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处于转型时期,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这种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注重科技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又要时刻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我国的现代化能创造出健全的人和社会。我们不能把人类生存的困境归咎于科技,而必须返回到人本身去寻求解决问题的良方。最关键的是要构建合理的科技伦理改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
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体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还将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仍处于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传统能源的高速发展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
一方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生态有着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和当今世界的自然承载力已面临着重要的极限,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严重,而且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所导致的生态环境利益冲突也时有发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必需跨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中的某些阶段。
3 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
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都需要用科技创新作为支撑。而且从创新驱动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将更强烈。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产业转型的目标和产业升级的手段,通过科技进步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调整,向更环保、更节约、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变我国以重化工为主的传统工业结构,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走一条低污染、少消耗、高效益的工业化道路。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水清、地净山更绿的良好生活环境。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导致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空气中的PM2.5严重超标、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生态环境灾难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而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迫切需要科技花更大的力量来解决产业发展和民生问题,为此我国的生态创新活动应紧紧把握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准确掌握我国自然环境重大问题和科学规律,积极推进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突破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治理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的科技瓶颈,加快生态治理科技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进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能力。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以维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基本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促进生态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各地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低碳化进程,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低碳化生产、经营、消费新格局,使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更多地享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和谐共存。
4 以科技创新手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1 理论上寻求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模式
特别针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中伦理困境问题,从规范体系、运行机制、伦理责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出针对中国科技与伦理道德良性互动的对策。
通过多维观察、理论分析、真与善统一的尺度解决科技负效应问题,实现“真”与“善”的统一。若要发挥其对于科学技术的控制作用,把科学技术的应用纳入“善”的轨道,就必须以对于科学技术的“真”的价值的肯定为前提。科技伦理要实现“真”与“善”这两者的统一,必须肯定科学技术的真的属性,又兼备伦理道德的善的属性。
4.2 重塑新科技时代的“新人”意识
分析和批判人的生存困境、重建人类理想,来批评因科技发展而带来的工业文明自身的弊端。从而唤醒我们超越物化、扬弃异化的本质力量,从而成为健全的“新人”,意在为科技时代的科技发展寻找出路。根据当代科技发展状况与其伦理困境,系统、全面地探索两者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
4.3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绿色经济
科学制定生态标准的门槛,鼓励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限制产生环境污染、消耗能源较大的产业发展,有效克服生态创新过程中双重外部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集中力量优先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从根本上杜绝水、大气、重金属污染等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发生。
[1]邓可.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辩证关[J].中国科技信息,2012(23):192-193.
[2]李鸣.绿色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J].前沿,2010(19):155-158.
[3]郭立伟,沈满洪.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评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89-95.
[4]张桂华.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政策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环境经济,2010(6):55-56.
[5]柯文.生态文明与科技进步[N].上海科技报,2012-11-14(2).
[6]徐林.生态文明需要更多科技力量[N].科技日报,2012-12-21(4).
[7]周培源.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J].文史知识,1982(4).
[8]竺可桢.看风云舒[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