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延安时期党的亲民形象的树立
2014-08-15王锦霞
王锦霞
(中共延安市委党校 陕西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是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和局部范围掌握政权的成功执政实践时期,这一时期,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实践,树立了良好的亲民形象,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不断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一、树立亲民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政府的形象反映着执政的形象,也关系着执政的成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何以在“小地方”干成了“大事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党和政府的工作和活动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树立了亲民爱民的光辉形象,凝聚了民心,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支持,被人民群众誉为“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心系人民,大力倡导执政为民思想
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认为,党群关系就是一个利益的问题。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追悼张思德大会上所作的《为人民服务》著名演讲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P104他还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944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指出:“近来延安疫病流行,我们共产党在这里管事,就应当看得见,想办法加以解决。”[2]这些朴素的话语,就是延安时期执政为民思想的极好阐释。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列入党章。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在考察延安后感言:假如更多的人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克勤克俭,兴利除弊,一心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连美国军事考察组的成员也无不为延安中共的一代新风所感动。1946年马歇尔来延安后一段感触颇深的话语,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他说:在延安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人民,中国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这些都是口号,但包含着比口号更深的意义,代表着一种极深的感情,反映了一种最终的信念。转战陕北临走时,毛泽东依然关切老乡们和机关工作人员是否都转移了,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才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这时,敌人已到了城南七里铺。
(二)建立亲密无间、平等和谐的干群关系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官贵民贱观念根深蒂固。延安时期,毛泽东等领导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一观念。毛泽东作为党的领袖,日理万机,却依然尽一切可能广泛接触农民群众,并且和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谈了他同这些农民兄弟交往的深刻体会。他说,在同他们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我知道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知道了我们的各项政策在农村执行的情况,了解了农民群众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学到了许多许多坐在办公室里不可能知道的知识。我们只有先虚心地当好他们的学生,才能当好他们的先生。毛泽东可以将自己的生日忘记,就是身边的同志提议为他祝寿,也会被断然拒绝,可他却把农民朋友杨步浩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并派人为他祝寿。杨步浩带头搞变工互助、打井抗旱、扫盲识字、安置移(难)民等,使川口区六乡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乡。1946年元宵节,杨步浩带领川口区六乡秧歌队,抬着一块“人民救星”的大红金字匾到王家坪献给毛主席。毛泽东高兴地说:延安县川口区六乡530户2400多口人,经常和咱中央机关来来往往,像亲戚一样。1940年6月,朱德陪同陈嘉庚到抗大三分校参观,篮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一个学员跑过来拉朱德总司令上场打球,朱德向陈嘉庚打了一个招呼就在球场上和学员们玩得热火朝天。见此情景,陈嘉庚感叹:如果不是今天亲眼看见,我是难以相信。贵党上下平等、亲密无间能做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钦佩。
转战陕北期间,部队利用紧张的战斗、生产间隙,还给群众演戏,开展军民联欢。每逢演出,毛泽东和其他首长都坐在老乡中间看戏。部队总是让老乡们坐在前面,他们都排着队整齐地坐在后面,军民关系非常密切,老乡们也经常到他们窑里拉话。
这样,在领袖与群众、干部与群众、战士与群众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平等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群众与政府和干部之间的尊卑感、疏离感,在延安时期亲民作风影响之下被彻底抛弃。许多在延安战斗生活过的老战士至今回忆起延安时期的往事,总是深情地称延安是温暖的大家庭:“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有的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3]
二、制定和实施惠民利民的政策
(一)实施民主政策,还权于民
陕甘宁边区实行了广泛、平等、不记名和纪律严明的民主选举制度,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选举运动,针对许多不识字的农民,创造了烧香洞法、投豆法等选举办法。同时,成立民意机关——边区各级参议会,人民真正参加国事的管理。边区参议会无论是与当时的国民参政会比,还是与它的前身苏维埃代表大会比,其民主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参议员经过自下而上直接的、平等的、无记名投票普选产生,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意愿。选举可谓根据地民众自盘古开天地以来第一次行使真正的民主权利,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农村妇女在参加选举的时候,都像出门做客一样梳头洗脸,穿上新衣服,和男子一样争着提候选人。许多老年妇女冒着大雨,骑着毛驴,从几十里路赶来投票。据统计,通过群众选举产生的县长,其中80%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有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也有一部分积极的党外人士,特别是那些有声誉、有影响的开明绅士被选为县长。例如,在1943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地选举之时,绥德县著名绅士霍祝三被选为县长,很受群众欢迎。米脂县的党外人士姬伯雄也当选为县长。这样选举出来的县长,摒弃了旧政权那种腐化堕落、官僚主义盛行的作风,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和勤务员。
为了尊重信任党外人士,加强与党外人士的真诚合作,边区政权实行了“三三制”政策,经常召开劳模会议和党外人士座谈会,稳妥处理与党外人士的关系。在边区政权和事业单位“席位”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延川县79岁的开明绅士李丹生赋诗赞誉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三三制”政权:“林公崛起宰边区,民主维新众口誉,选政三三行伟制,名扬何让古唐虞。”[4]P64
为减轻人民负担,实行“精兵简政”。1941年米脂县著名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后,提出了著名的“精兵简政”政策并被采纳,被毛泽东称为“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从1941年至1944年1月三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减少了四分之一,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政权成本与社会负担。所以,美国远东问题专家托马斯.比森撰文说:现在中国有两个中心。一个封建中心,在重庆;一个民主中心,在延安。
(二)改善民生,还利于民
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共产党“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5]P467
1.从容不迫成功地组织了大规模的边区经济建设,解决了“鱼大水小”的困难,改善了边区人民生活。由于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停发军饷,封锁边区,加之边区脱产人员(主要是军队)急剧增加,人民负担加重,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骂毛泽东现象。毛泽东听后并没有生气,而是详细了解情况后,减轻了老百姓公粮负担。毛泽东曾说到当时的情况:战士没有衣穿,没有被盖,没有鞋袜,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最后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号召党政军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1940年2月28日召开的延安各机关学校生产总结会上,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陈云、李富春等中央领导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周恩来、任弼时在1943年秋季举行的枣园机关纺线比赛中,被评为“纺线能手”。1944年林伯渠制定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并赋诗一首:“待客开水不装烟,领得衣被用三年。淡巴蔬(烟草)一亩公粮缴,糖萝卡二分私费瞻。施肥锄草自动手,整旧如新不花钱。发动男耕与女织,开辟草菜增良田。边区子弟多精壮,变工扎工唐将班。”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垦荒屯田,朱德曾8次到南泥湾视察生产,经过几年奋战,把昔日荒凉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边区生产获得了大发展,实现了“耕三余一”,人民的负担大幅降低了,受到损害的军民、政民关系和军政关系得到了修复。
2.及时调整经济政策,照顾了各个阶层人民的利益。陕甘宁边区最早也是最成功地贯彻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边区实际的具体政策,在照顾工农利益的同时,又团结了地主、资本家。在土地政策方面,早在1937年3月就停止了没收地主的土地,使各种经济成分都有了很大发展,各阶级各阶层都各得其所,出现了丰衣足食的可喜景象,获得了人民广泛的拥护和支持。正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提出了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的政策。”[6]P808
3.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开展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既是先进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先进文化的受益者。延安时期改革并发展各类教育事业,除中小学教育外,进一步加强了冬学、识字班、夜校、半日班、读报组等形式的教育。陕甘宁边区拿出了财政收入的25%投入教育,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1937年,陕甘宁边区仅有小学120所、学生2000人,1939年发展到882所、学生20401人。到1944年10月,全边区约有小学1636所,在校学生43625名,中学6所,在校学生1772名”。[7]P328
一些世代不识字的农民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关心国家大事,思想上和文化上得到启蒙和提高。边区还开展了“科学大众化”运动和改造“二流子”运动,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培养科学的思想意识和风俗习惯。延安的医药卫生工作原来非常落后,封建迷信盛行,死亡率很高。全边区150万人口,西医只有200人,中医只有千余人,而利用迷信骗人的巫神却有2000多。中西医药品奇缺,没有什么医疗器材。经过努力,提倡中西医结合,逐渐出现了卫生模范工作者、卫生模范家庭、卫生模范村,新建立了一些医药卫生合作社,群众称之为“救命合作社”,边区医疗卫生水平大大提高。在听说了延安附近有一个村子女人生不了孩子后,毛泽东认为这是群众的大事,亲自派医疗人员去查看,发现是水有问题后,及时改善了水质,第二年村子里终于传出了孩子的哭声,群众非常感谢。
三、高级干部率先垂范,培养亲民作风
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九支队(前委代号)转战陕北时在佳县朱官寨。有一天早上,毛泽东从窑洞出来,见老乡们推碾子,上前问道:“你们推碾子吗?怎么不套毛驴?”老乡说:“毛驴子太吵了,我们拉回去,怕影响首长办公。”毛泽东听了便抱歉地说:“给你们添麻烦了,以后不论什么时候,你们该干活就干活,我干我的,不要妨碍你们。”说着便拿起碾棍,帮着老乡推起碾子。他一边干活,一边和乡亲们拉话,问敌人来抢了些什么东西?家庭困难大不大?今年能收多少粮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部队供给也出现非常困难的局面。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和大家一样,吃的黑豆钱钱饭。佳县县委决定杀两只羊,送给九支队。当县委派代表将两只羊送去时,毛泽东对送羊的同志说:“不要这样做,由于战争,老百姓生活很苦,他们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这叫同甘共苦,这不是很好吗!”最后,羊被送给了伤病员。在领导人的带动下,延安涌现出了一批甘做人民公仆的县长,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当看到焦生炳县长白天劳动了一天,晚上收工时还要挑着一担粪回去时,老百姓感慨说:“自古以来没见过县长担粪,今天县长也担起粪来了,我们必须加倍生产才对。”淳耀县长刘永培在调动工作时,老百姓都拉着他,不让他走。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的伟大事业过程中,坚持亲民爱民、相信和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赢得了民心,夯实了政党活动和执政工作的群众基础。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党和政府形象的巩固和提升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最直接的表征就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民众与执政者之间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仇官现象等。这些个案虽只是局部性的问题,但如不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应对,将会不断侵蚀全党整体的形象,进而削弱执政基础。由此可见,党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站在继往开来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应以更加优秀的亲民形象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执政公信力。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这是成功维护党的亲民形象的首要前提。“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应该成为每个党员的座右铭。要着眼于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水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破除官本位思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的工作方法,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和那里的干部群众一道,努力排忧解难,打开工作局面。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蒋介石多年后曾反思:共产党进了陕北,山大沟深,就再也无法消灭他们了。其实他永远也不明白,不是因为山大沟深,而是因为走进了人民心里,才能取得胜利。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人民日报,1986-6-3.
[4]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党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5]毛泽东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回忆录卷[C].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