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南方谈话是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

2014-08-15康月平

党史文苑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谈话全球化

康月平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中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邓小平以一个政治家的世界眼光时刻关注着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时刻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在南方的重要谈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一、全球化的时代观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对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判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球化时代观。

第一,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1]P1051992年初,他在南方讲话中又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1]P383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奋斗目标,而并非已经实现了的世界现状,邓小平是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面临的两大战略问题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提出来的。和平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向,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迫切希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1]P383。邓小平对全球化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鲜明的时代基础,为我们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对内对外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二,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当今世界是一个高科技发展的时代,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主要是高科技实力的竞争与较量。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能否在世界高科技的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战略关键。面对西方国家发展高科技的强大竞争压力,邓小平高度重视科技、知识、人才和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1]P377—378“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1]P378他对老、中、青科学家们都寄予厚望,“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1]P378。 这表明,邓小平已站在当代世界历史的制高点上,对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了崭新的概括。

第三,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 ”[1]P382—383社会主义只有积极融入世界体系,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因此,能否自觉把握世界历史进程,在全球思维框架中考虑中国的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正确判断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转换,科学地估计和认识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及其在世界体系中的方位,准确预见了世界发展的总趋势。这些论断及时地指出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出路,正确地指引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更坚定了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二、全球化的发展观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谋求本国的发展。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这一时代潮流,他在南方谈话中有40多处提到了“发展”,充分体现了对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1]P375“发展才是硬道理。 ”[1]P377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目标,邓小平以全球化的视野和世界眼光对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第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深刻认识到,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3]P10—11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僵化的旧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才能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潮流,从而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P370针对阻碍改革、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邓小平还提出了判断改革实践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P372邓小平还强调改革要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P372。实践证明,正是由于中国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才得以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二,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问题是世界上的核心问题。因此,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人类追求进步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以及市场竞争的风险性、分化性造成经营成果的差异等等,使得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邓小平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之间不平衡发展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而增强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4]P5—7为此,他明确提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思想。1990年,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P364在南方谈话中,他进一步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374。只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发展进程。

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在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观察中,邓小平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模式。他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个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1]P377在总结了周边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过高速发展的国际经验后,邓小平强调:“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 稳稳当当。”[1]P377因为,“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1]P375。他强调,为了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必须发挥后发优势,走跨越式发展道路,“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1]P375。要力争“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1]P377。可见,跨越式发展论是邓小平把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全球化大背景下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使得中国能够在与世界的互动中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并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经济社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邓小平主张我国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他指出,“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1]P375。面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邓小平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在南方谈话中,他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1]P378邓小平强调,我们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消灭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同时,邓小平还多次提出要“把教育搞上去”“植树造林”“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等基本观点。可见,邓小平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在全球经济的大调整、大竞争、大发展潮流中,实现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全球化的开放观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体系逐步深化,各国经济越来越广泛地被纳入国际经济发展的轨道,形成生产、技术、资本、商品、贸易、金融、信息、销售和消费等方面全球化的趋势。对此,邓小平作出了灵敏的反应,通过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形势的深入分析,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系统的开放观。

第一,对外开放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处在当今世界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发展的最前沿。面对全球化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P64,“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P373。我们只有从思维方式上转变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改变过去隔绝、孤立的状态,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才能在向其他国家学习中更好更快地发展我国经济,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是说,只有吸收和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才能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第二,对外开放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他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动摇不得。 ”[1]P370—371“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P372他还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1]P379—380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曲折性,还有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进一步强调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长期性。既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长期并存的国际性力量,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很长时间,那么我们就必须做好同资本主义长期打交道的思想准备,就必须要有长期“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5]P12—17因此,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就是要使中国自觉融入全球化的潮流,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把握世界历史潮流的一种认识高度。

第三,在对外开放中要勇于尝试。全球化充满机遇与挑战,邓小平认为我们在对外开放中要坚决地试,不能因害怕风险而错失机遇。他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1]P373他认为,我们在对外开放中要允许吃亏,不怕吃亏,只要对长远有益就要坚持。邓小平的这些精辟论述,饱含着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说明他深谙全球化的内在运动规律,对我们从思维上转变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使中国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国家。南方谈话后,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不仅对外开放的地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领域不断拓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而且外贸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关贸总协定对中国复关也进入实质性谈判的新阶段,从而推进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6]P116—119

四、全球化的体制观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现代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中国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发展的大势,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根本的变革。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传统的经济体制,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现代体制观。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自古以来,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私有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能否搞市场经济在认识上一直存在误区,认为市场经济属于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它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对市场经济的性质问题,邓小平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2]P236这以后,他多次阐发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简明、深刻地阐发了这一问题:“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P373理论上的突破,带来制度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带来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国走向世界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85年,邓小平曾经指出:“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P149“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P148—149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P370。“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1]P373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最富开拓性的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7]P14—1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时俱进地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客观现实,从而引发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详尽的阐述。至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大限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高度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市场的基本手段。[8]P84—88可见,邓小平的现代体制观,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经济的成功接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9]P28—30

总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全球化思想,它从根本上破除了束缚人们思想的陈旧观念,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视野,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南方谈话20多年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大潮,已逐渐步入世界主流文明。面对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深人发掘其深刻内涵,可以促使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丁伟民.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理论的贡献[J].理论探索,2004(4).

[4]申文明.浅谈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1).

[5]肖枫.“南方谈话”与中国的战略性抉择——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 20 周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1).

[6]高晓林.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经验及前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7]杨松菊,刘图其.从“南方谈话”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J].探索,2011(6).

[8]雷江梅.邓小平的世界历史眼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

[9]黎滢.邓小平理论全球化视野的实践价值[J].理论导报,2010(3).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谈话全球化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全球化陷阱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