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中乡土灵魂的形成原因初探
2014-08-15刘鹏
刘 鹏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陇南 742500)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海子是一个神话。从1985年至1989年的5年中,海子创作了数万行的诗作。细细解析海子诗歌中乡土灵魂的意象成因,我们可以看到海子对乡土中国的关注。他对乡村的描写,充满着美好的回忆,但又夹杂着伤感的复杂情绪,海子笔下的乡村,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本真的关注,是诗人诗性精神的彰显。他将“麦子”“村庄”“土地”等乡村特有的意象引入诗歌,他用初始的风格,描绘出人类精神家园中古老的幸福,诚挚而不事雕琢,善良而平和,他企图用诗歌唤醒被金钱、地位所异化的人们,拯救当代人类走出人文精神失落、物质化、欲望化的生存状态。
一、最初萌生
1964年,海子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海子在农村生活了15年,乡村文化在海子心底留下了深刻烙印,他在潜意识中眷恋着传统农业文明。对于乡村,海子有着深厚的情感。但是海子的童年生活并非如他所抒写的那样温馨、美丽,而是充满着辛酸,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极其艰辛。他要从家里背着粮到学校食堂入伙,周末的时候还要到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海子过早地尝遍了尚无法完全理解的生存困扰,以至于在后来创作大量抒写粮食和土地的诗歌。麦子、土地、村庄也成了他诗歌的主要意像。如:“《麦地》、《我,以及其它的证人》”等诗歌,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家园的精神追怀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对于每个人而言,故乡就是他的土地,因此“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本源之处”。15年的农村生活所贫困所带来的创伤在海子的内心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这种对乡村眷恋、悲悯而痛苦的复杂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乡土灵魂的最初萌生。
二、抒写赤子对乡土的感恩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的都市浪子,海子的内心充彻着对乡土的感恩。在他笔下,乡村及土地,如同生养他的慈母严父,如同柔情似水的爱人,如同情同手足的弟兄,面对土地的赐予,他意识到个人的卑微渺小,作为农民的儿子,海子在农村生活了15年,因心中的大地和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理论的启示,使他自然将乡土当作生命与艺术激情的源泉。如其《询问》、<<诗人叶赛宁>>、<<麦地>>、《五月的麦地》诗歌,平静的语气掩饰不住心中隐隐的疼痛和酸楚泪水,正是这麦地和光芒的情义,给予他以生命的激情,西川在评论海子与麦子及土地的联系时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彷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3]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诗人用诗歌报答这份厚重的情义,有谁能像海子这样虔诚地面对自己的土地和父老乡亲呢?把乡土当做圣殿来顶礼膜拜,海子为人们呈现了一曲曲动人的感恩之歌。也正是他的这种感恩的赤子之心使其诗歌具有乡土灵魂。
三、与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在繁华的都市,来自农村的海子显得格格不入,城市生活的孤独、困顿时刻都在冲击着他的内心,海子乡土灵魂的产生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的卑微,城市生存的艰难让他的内心无法安宁,他需要一个支撑。为此海子以都市浪子的姿态不断回到有着“麦地”、“芦花”的村庄。“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所有诗人中,没有一个能像海子那样对粮食和胃给予了那么多刻苦铭心的书写,并把它钉子一样锲成诗歌的词根。”似乎只有在乡村自然的庇护下,海子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归属,才能于城市的逼迫中保持生命的灵性与纯朴,得以精神上的安慰。
在这种客观环境的挤压下,海子眷恋乡土自然、排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情绪使海子萌发了“我要回家”的强烈愿望,诗人的情感天平自然而然地向未被现代文明侵染的乡村和自然倾斜,并把之作为灵魂的家园和栖息地,于是,一种想要逃离城市、回归乡土的浓厚情感便出现在了海子的诗歌中,遍布麦子、村庄、谷物、河流等意象。他的这种对乡土的忆念之心一直推动着其乡土灵魂的形成。
四,经济制度的改革对其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经济正在迅速冲破旧有计划经济的僵硬型态,拓展着自己的空间。经济体制的转变,调侃性的大众文学蓬勃兴起。而海子是农村的儿子,他迷恋泥土,对于伴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的某些东西,他自然伤感于心。海子的友人西川回忆海子:“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由此可见,海子是清高、孤傲、正直、不合流俗的。这种精神特质使其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海子排斥商品经济对文学所带来的冲击,发誓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海子蔑视着社会现实,只有故乡才是他的依靠,只有在故乡才能寻求诗人精神上的依托。也正是这种对于乡土的眷恋,对工业文明的不适应造就了其独特的乡土灵魂。
结语:大众文学的兴起和当时社会对诗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这些矛盾使海子深陷痛苦之中,给他带来沉重的精神打击,正是这种冲突与对立让海子把灵魂寄托在虚无缥渺的大地,大地成了他心灵的“故乡”,如《重建家园》:“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双手劳动/慰藉心灵”,这是海子理想中的乌托邦化家园,诗人开始祈望初始,用麦子养活生命,双手劳动收获幸福。
[1]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栖居》郜元宝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
[2]西川编:《海子诗全集》,《怀念》作家出版社2009第11页
[3]燎原著:《海子评传(二次修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6月北京第一版第21页
[4]金肽频主编:《海子纪念文集·散文卷》,西川《死亡后记》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