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教学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特征的教育作用

2014-08-15贺春林刘树峰任建华

武术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正心理特征传统美德

贺春林 张 雨 刘树峰 任建华

(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家拳法主要有太极、形意和八卦等系列功法拳械套路,太极拳是内家拳法的重要内容,儒道诸家中正和谐的理念是太极拳理论及其文化的重要奠基。太极拳理论及其文化具有良好的寓理教育教学功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太极拳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太极拳揽雀尾拳理对大学生优良举止操行养成及为人处事和谐的寓理教育,对大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心理特征和陋习进行举止操行导引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中正和谐及举止言行的心性修养,有利于美好和谐校园的建设与持续发展。

1 大学生多种不良心理特征影响美好校园的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入校之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家庭“唯己独尊”,亲友“众星捧月”,生活“争名夺利”的个人优越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自私、骄横、放任、偏激、暴躁和固执等个性心理特征及多种不良习惯。

进入大学后,难以在短时期内自我改正和在长时期内自我控制,面对一些不好调节的利益之争,名誉之争,情面之争等突发事件,难免出现冲动失控或引起多种不良心理特征的爆发,甚至造成吵骂斗殴等严重后果,造成违纪违规的不良影响和校园管理的失调。影响了大学生优良心理特征的养成,也严重影响了美好和谐校园的建设和稳定发展。因此,对大学生中正和谐及举止言行的寓理教育非常重要,是美好和谐校园建设和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太极拳揽雀尾拳理及其文化对大学生中正和谐的教育作用

利用太极拳揽雀尾(也称懒扎衣)拳理及其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举止动态中正安舒,为人处事中正和谐的寓理教育教学,通过掤、捋、挤、按,对大学生无过不及的肢体动感及中正和谐理念的习惯性引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修养方法,是对大学生优良心理特征形成的有效对策,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1 太极拳揽雀尾拳势与内功心法意气通达的教育作用

杨氏太极拳揽雀尾,有左揽雀尾和右揽雀尾之分,右揽雀尾起势时,意念要将内气运聚于丹田。在以意念运行丹田之气缓缓上升之同时,引导右腿提顶上步屈膝前弓,两手臂同时左上右下划弧抱球于左胸腹前,意、气、劲随之运于肢体达两手,身步中正前弓之时,催动左手回捋和右手弧形前掤,要步到手到,意到气到,势到劲到,眼神注视两手移动;此时拳势由合至开、身步由虚至实、劲力由蓄至发、行气由吸至呼。右手臂前掤至极处时,即随身体向后沉坐之势协同左手向回捋带,意念引导内气随捋势集聚于两手,身、手、步要上下相合;眼神注视两手回捋;此时拳势为合、身步为虚、劲力为蓄、行气为吸。两手回捋至极处时,即叉臂搭腕圆肘,随身体移升前弓之势以两手臂弧形前挤,意念引导内气随挤势悬托于两手臂,身步与手臂要一致到位,目随视两手臂;此时拳势为开、身步为实、劲力为发、行气为呼。两手臂前挤至极处时,身体即后移沉坐成虚势牵动两手向回引带,两手向回引带至极处时,身步再移升前弓,意念引导内气催动两掌向前按出,身、手、步要协和一致,意到气到、势到手到、气到劲到;意念催动内气贯注于两掌,向按处发出,两眼平视前方,目余光关注两手向前按出。此时拳势由合至开、身步由虚至实、劲力由蓄至发、行气由吸至呼[1]。

左揽雀尾动作及拳理要领与右揽雀尾左右相反。揽雀尾行拳时,身势行转要中正连绵,圆活自如,掤、捋、挤、按要无过不及,至极必返,随曲就伸,顺其自然。

教学太极拳揽雀尾时,要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的含义,辅导学生体悟太极拳的功法奥妙和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由太极拳之“技”进而明“理”,由太极拳之“理”进而悟“道”,不断自觉提升人生的境界[2]。揽雀尾拳势的掤、捋、挤、按技法,是太极拳运动的外在表现,揽雀尾拳理的心、意、气、劲运合,是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悟性修炼。

教学演练时,揽雀尾心、意、气、劲和拳、势、身、步的合开、虚实、蓄发、吸呼等要融会贯通,使太极拳法的外在表现与拳理的内功心法内外相合。

2.2 太极拳揽雀尾拳势中正和谐与形神兼养的教育作用

太极拳揽雀尾拳势中正和谐与形神兼养的融会贯通,是学好太极拳及修养身心的重要功法。是太极拳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太极拳习练知识问答》中论述:太极拳奉行“身心合一、形神兼养”的原则,它的运动特点可概括为圆活连贯、轻灵柔和的“身动”;沉着不躁、恬淡不狂的“心静”;气沉丹田、以心行气的“气敛”;朴实自然、意领神随的“神静”[3]。阐明了“身动、心静、气敛、神静”的“身心合一”状态和“形神兼养”原则。

教学太极拳揽雀尾时,要在身心感应中理解以心领身、身随心动,体悟身心和谐的内外贯通,要引导大学生融会身心松静、如行云似流水,感受连绵柔顺的意境。演练太极拳揽雀尾时,要通过我为物神、物似我身、身物归一的情感体验,将自身心意和情感融于天地与自然之中,使大学生掌握天人与自然的中正安舒,物我与身心的和谐一致,形神兼养的融合过程。经过长期的修炼,熟练掌握太极拳以意导动,连贯圆活,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身心一致,上下相随,呼吸自然,气顺势合的拳法运动特点。导引学生与天地自然协和,与生态万物协和,与社会环境协和,与人际关系协和,与自身心念协和,以此修养和谐之道[4]。教育教学中,要通过太极拳揽雀尾拳势的形神兼养,促使精神、气、力、功的内功心法与手、眼、身法、步的外在表现内外运合,从而使太极拳揽雀尾拳势中正和谐与形神兼养融会贯通,导引大学生举止言行与中正和谐心念的融会贯通。

3 中正和谐教育教学是大学生传统美德修养的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修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人类文明和道德精华,传统美德修养的挖掘整理和在普通高校的发扬光大,就是要将传统美德修养融入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融合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促使大学生立身中正,德智和谐地健康成长。中华民族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是大学生立身中正,德智和谐的理论依据,是大学生传统美德修养的奠基,与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相辅相成,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泰民安,稳定发展的现阶段,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及其外延拓展,仍然是美好和谐校园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

中国传统武术讲究以武会友,点到为止,注重武德,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勇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武德核心,中国传统武德就是倡导仁、义、礼、智、信和勇武精神,勇武要崇尚武德,崇尚武德是尚武精神的精髓,武德修养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灵魂。太极拳及其理论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品,具有立身中正与德智和谐的养成作用,大学生久练太极拳就能获得心灵深处的感悟,就能达到仁、义、礼、智、信、勇的心性内化,就能养成为人处世中正和谐、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本能习性。通过太极拳揽雀尾教学演练达到中正和谐,修身养性的教学目的,是日积月累养成的行为体现,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修炼境界。

4 太极拳揽雀尾拳理对大学生优良心理特征的引导教育

4.1 太极拳揽雀尾对大学生中正和谐心理特征的习惯性引导教育

太极拳揽雀尾拳势要求以意导行,连绵不断,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虚领顶劲,尾闾正中。教学太极拳揽雀尾时,要在规范准确的拳势演练中使大学生养成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肢体动态,使之习惯成自然地产生心理上的中正和谐,通过中正和谐的心理特征反作用于肢体动态,起到约束大学生举止言行的作用。大学生久练太极拳,能够促使举止动态柔顺自然,德操言行温文尔雅,使学生明确学练太极拳及其文化对人生观念的转化和养成作用,理解并内化中正之理,进而转化偏激、失衡和固执等不良心理观念,养成中正和谐的良好心理观念[5]。

太极拳揽雀尾教学中,要规范大学生立身中正的身形和行拳的姿势,引导大学生体会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虚领顶劲,尾闾正中的动态和静态感受,通过太极拳势及其拳理中正和谐的教育教学,促使大学生习惯立身中正的举止言行,长久把握达到习惯成自然。大学生久练太极拳揽雀尾,能够通过太极拳天人合一,连绵不断,心旷神怡,行云流水的情境,柔化骄横、自私、放任和暴躁等多种不良心理特征及陋习,能够通过以意导行,意贯始终,意到势到,势断意连的心意控制方法主导和修正举止言行,以中正和谐的理念自然约束举止言行,修养心意性内在的传统美德,促使自身的中正和谐融会周边的中正和谐,促使个体的中正和谐贯通于校园的中正和谐。

4.2 太极拳揽雀尾拳理对大学生无过不及心理特征的导引教育

儒道诸家的中正和谐之理体现于太极拳理及其文化之中,太极拳理及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修养。太极拳揽雀尾及其拳理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道家无过不及,物极必反的修为理念,揽雀尾一势已包括了掤、捋、挤、按四大技击方法,寓意着前掤到限度时,则需要向后捋带,后捋到限度时,又需要向前挤出,前挤到限度时,则应向回牵引,牵引到限度时,又需要向前按出。左右揽雀尾的均衡匀称运动,体现了物极必反,无过不及的为人处事理念。大学生久练太极拳揽雀尾,能使逐步修养为人处事恰到好处,举止言行不激不过,得失之争及利益索取合情合理,从而转化偏激、骄横、自私、放任、固执和暴躁等多种不良心理特征及陋习。大学生在太极拳演练中,通过心、意、性的修养,约束自己的举止言行,在为人处事中与人和睦相处,与校园和谐相融,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氛围,推进美好和谐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是优良习惯与不良习惯两方面矛盾相互转化的过程。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6]大学生优良心理特征的核心是和谐,和谐是太极拳揽雀尾的主旋律。

《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美好和谐校园建设的理想目标,校园建设一旦达到“太和”、“中和”的美妙境地,校园和教育都将顺畅安宁,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就能够在和谐的环境里全面发展。中正和谐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社会主义国泰民安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维系生存的保证。

[1]顾留馨. 太极拳术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109-114.

[2]李传武.论《老子》之“道”与太极拳的“理、法、功”[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5-126.

[3]杨玉冰,刘玉萍,杨柳欣.太极拳创生新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34-1436.

[4]贺春林,朱振娟,马晓燕.太极拳理对学生和谐心态的导引教学[J].搏击·武术科学,2013(7):45-46.

[5]贺春林,朱振娟,黄中伟.太极拳文化对青少年易理和谐的导引教育[J].体育科学研究,2013(5):5-7.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10-311.

猜你喜欢

中正心理特征传统美德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Investigation of the fast magnetosonic wave excited by the Alfvén wave phase mixing by using the Hall-MHD model in inhomogeneous plasma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宜兴市中正化工有限公司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