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地区地名文化诌议
2014-08-15王永娟
王永娟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地名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其他承载因素相比(如语言、仪式、书籍等),地名更具地方特色,同时也更具稳定性与延续性。在看似简单与杂乱无章的地名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也真实地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因此,对一个地区的地名进行文化的分类研究,将有利于揭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有利于我们理解该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变迁,同时也有利于旅游经济、历史教育及其他经济社会方面的综合发展。本文将主要从地形地貌与居住文化、齐鲁文化与历史传承、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等三个方面对枣庄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地形地貌与居住文化
地名的形成首先源自于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认知,它不仅代表着生长于此的一代代枣庄人民,根据他们所居住处的地形地貌对大自然表达出的崇敬与敬畏之情,也反映了古代枣庄人们对于居住地的选择偏好,并以此发展出他们独特的居住文化。纵然历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是,这些以地形地貌来命名的村庄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之中却顽强的将自己原有的名字保存和延续下来。因此,透过这些地名,我们不仅能够对枣庄的地形地貌有一个感性上的认知,而且也能够从文化的层次去把握枣庄的居住文化,了解它的历史变迁。
枣庄地处鲁南,位于苏鲁的交界之处,是山东丘陵向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因此,这也使得枣庄地区的地形地貌既具备山东丘陵的粗狂,也有着江南水乡的温柔。枣庄是山东省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水资源丰富,历史上的枣庄人便可依水而居,这就使得枣庄地名中出现众多以“泉”(如薄板泉村、石泉村等,因这些村落有泉水自石板缝中流出而得名)、“井”(如古井等)、“沟”(如沙沟、八里沟、泥沟村等)、“涧”(如双山涧、涧头)等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不仅反映着历史上枣庄人们对于水资源的重视及热爱,也反映出枣庄集丘陵与平原于一体(如“涧”本身就反映了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因水而成涧)的地貌特征。
二、齐鲁文化与历史传承
作为特殊词汇的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地貌、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特有名称,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相当的地域特征(王彦,2002)。枣庄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境内的北辛文化距今就已经有着7300多年的历史,古滕国、薛国的故城等就分布在枣庄的境内。如滕州,早在西周时期就是滕国及小国的故地,因此枣庄人们以滕州来怀念这段久已远逝的历史。
枣庄地处孔孟之乡的鲁南大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之一。除了儒家文化的先辈们,枣庄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譬如春秋百家争鸣时期以“兼爱非攻”思想为著称,至今仍影响深远的墨子就出生在枣庄地区,并主要以枣庄地区为其思想的传播地。墨子重视生产工具等“器”的发展,反映了当时下层人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战国时齐相孟尝君、“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凿壁引光”中的匡衡等都是枣庄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枣庄地名来理解枣庄过去璀璨辉煌的历史文化,也能够通过地名来怀念这些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
以枣庄的西匡谈为例,这里不仅是西汉匡衡的故里,也是其谈经论道的场所之一。为纪念这一代文化名人,枣庄的人们世世代代以“西匡谈”来体现枣庄人对齐鲁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也体现着枣庄人们对于这位圣人的敬仰之情。此外,还有贾泉(明代建村,始名上楼,后因贾三近于村东北隅北石壁上刻石,横额“石屋山泉”后人称此泉为贾泉,村遂改今名)、棠阴(清乾隆年间孙姓所建,取“甘棠遗爱”之意命名)、王开(因元代经略大元帅张良弼于滕城东南房家祠设馆训蒙,遂建村名王开,取义“王开者,吾开也,吾子孙后世必有兴者)、金河(以战斗英雄陈金河命名)等(参见曲春晓,2010),这些无一不反映着枣庄大地齐鲁文化的熠熠生辉,反映着枣庄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
三、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
历史上,枣庄地区与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一样,受宗法文化影响深远,人们有着很强的对于姓氏、家族等的宗法观念。作为具有丰厚齐鲁文明底蕴与儒家文化传统的地区之一,传统的儒家文化不仅对枣庄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而且对中国宗法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毋庸置疑,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对于枣庄地区的人们影响尤深,这深刻的体现在其地名文化中。
作为社会结构中一种表示血缘关系的符号,姓氏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姓氏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文化色彩,是宗法制度的主要体现。“家”与“姓氏”的重要性不仅一直影响着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将这种重要性反映在地名之中。仅以枣庄市的泥沟镇为例,在这个拥有55个行政村的乡镇里,就有29个村子的名字与姓氏紧密关联,占该镇村庄总数的52.7%,它们是:鲍楼、鲍庄、丁楼、东黄庄、南黄庄、冯湖、郭庄、郝湖、贺庄、洪庄、胡洼、霍庄、姜庄、孔河湾、马河湾、刘桥、马庄、宋铺、田营、佟庄、汪庄、吴戴庄、腰里徐、杨庙、姚庄、张山头、赵庄、吉(姬)庄、良(梁)庄(参见曲春晓,2010)
小结:地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以地名为切入点,通过对枣庄地区地名背后所蕴含意义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还原历史上枣庄的地形地貌特点与居住文化,而且还可以窥见巍巍大地上,齐鲁文化的历史传承,亦可以体会到儒家文化与宗法制度对枣庄社会人文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枣庄地区的地名中不仅包含了当地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也反映出齐鲁大地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转型。虽历经改朝换代与频繁战争,虽饱经大自然的水、旱等诸多灾难的影响,甚至原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奔波流散,赋予其独特名字的先人也流散他乡,但是,枣庄地区的地名变化却相对比较缓慢,一些地名甚至被顽强的保留和延续了下来。也正是因为这种历史的延续性,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才得以看见齐鲁文化的本来面目。
地名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历史传承与社会发展,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思索和努力去完成的一项工作。因此,加强对枣庄地区地名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的梳理与研究,大力传承与弘扬枣庄地区的地名文化,将不仅有利保护枣庄地区的老地名与齐鲁文化遗产,而且有利于全社会更好地认识和传承齐鲁文化。同时,保护好枣庄地区的地名文化这样一种鲜活的,有时代意义的文化遗产,也将有利于枣庄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枣庄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曲春晓.枣庄地名文化内涵初探.青年文学家,2010,(19).
[3]山东省地名研究所编制.山东省地名志.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4]王彦.山东地名中的山东方言.民俗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