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统语境中的现代性研究

2014-08-15

剑南文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性民族传统

随着西方社会形态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西方学人开启了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反思。就中国而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参与的深度化、中西文化及古今文化对话的深度推进,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拷问反思成为时下各学术领域关注的焦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学诸领域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探讨成果斐然。

一、文化传统与现代性

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二百余种说法。爱德华·伯内特·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了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泰勒所谓的“知识”,主要是指建立在人类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数学、天文学、医学、农学、工程学、生物学、航海学等普遍性经验型知识范畴;其所谓“信仰、艺术、法律、风俗”等,放眼世界各民族文化而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类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所以,泰勒关于文化的这一界说,揭示了世界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这一本质特征,因此显得尤其深刻。如此,文化则在更深层次上体现出使族群富于凝聚力、向心力的某种“内在力量”。这一“内在力量”显然是在文化表现形态的知识、信仰、艺术、风俗、法律等演进史中形成的传统,即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识。当外来民族征服一个土著民族时,其首要策略在于对该民族进行文化殖民的改造工程,从而消蚀其先有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可以说,世界任何民族基本都曾遭受过外族入侵甚至外族统治,因此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事实上都处于被动的历史变异状态;并且,民族的活力源于其文化传统对时尚文化及外族异质文化的主动吸纳、革故鼎新。因此,每个现存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处于主动的历史革新状态。故而,人类文化传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革新性是绝对的,沿革性才是文化传统的深层特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清末以来外力驱迫下被动奔赴现代性道路时,更体现出稳定与革新两股势能的交汇冲突。在这两股势能的较量中,“今且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以求对文化传统的改良却是时代的绝对主题。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客观存在着一条嬗变的轨迹,而这条轨迹谱绘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族文化传统的命运。

“现代性”(Modernity)一词的内涵是与“现代”(modern)、“现代化”(modernization) 相关联。“现代”(modern)一词最早书写形式是晚期拉丁语的“modernus”,指“最近”、“现在”、“此刻”等。因此,“现代”就时限性来说,大约指中世纪末期,此时期系西方文化的转型期,于此西方踏上了近现代文明之路——“1500年前后发生的三件大事,即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则构成了现代与中世纪之间的时代分水岭。”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实质是在构筑他们的现代化之路——如哈贝马斯所言,“现代化概念涉及一系列的过程,诸如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利用;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民族认同的塑造;政治参与权、城市生活方式、正规学校教育的普及;价值和规范的世俗化等等。”“现代性”的定义虽然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均揭示出了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赵一凡先生认为,现代性有三个层面,即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本文主要从以社会学角度探讨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吉登斯的现代性界定也许更为确切:“现代性是一种社会生活或社会组织模式,它最初出现在大约17世纪欧洲,后来其影响或多或少地遍及世界范围。”后来他又指出:现代性是“在后封建的欧洲所建立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性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特征是 “工业主义”、“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等。

显然,从上述关于现代性之概述来看,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现代性是就标志着该民族社会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在转型中旧传统得到革新,新传统得到确立,即民族文化的传统在现代性转变会产生嬗变,从而折射出该民族在探求现代化过程中的心中历程。

二、中国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只能是社会文化进入“现代”时才能产生。据社会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标志现代性问题产生这一观点来打量中国的“现代”时限,则应当指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时间。据此,中国的现代性内涵就是指 “中国社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古典性文化衰败而自身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急需重建的情势下,参照西方现代性指标而建立的一整套行为制度与模式。”从福柯关于现代性主要指涉到与现实相联系的思想态度与行为方式,并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和道德、宗教、政治密切相关这一观点来看,中国现代性内涵的当具化到清末以来中华民族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与理想模式的羡慕与追求并诉诸到如政治模式、经济制度、社会法治、婚姻观念,以及风俗礼仪、宗教信仰、民族艺术等社会文化具体表现层的现代性实践探求寻。

由于现代性发生的具体文化传统与历史境遇不同,中华民族的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相比较,有着明显的特殊性。王一川先生认为中国的现代性特征在于,与西方现代性的原生型、合规律性的时空演进扩张、趋强型特征相比较,中国的现代性属于后发型、时空裂变型、衰败中转型。这一分析有相当的深刻性。但我个人认为,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考察中国现代性的复杂与独特性:第一,宗法血缘制、原始农业文明心态与思维方式、封闭的大陆环境,既是中华文化向本文化族群传递族群凝聚力的脐带,也是使得文化传统与现代性呈现出复杂的纠合关系,并使得现代性在中国的播撒显得步履蹒跚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中国的现代性并不是对西方现代性的纯粹拿来,而是集体无意识地混杂了由文化传统所烙下的古典性;第二,由于中华民族在追求现代性之际,正值家国破败、民族危亡,所以,追求民族自立、自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作为现代性的核心内涵来理解,因而,中华民族的现代性更多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层面,而这些目标追求的现实并不依靠个体的力量,而要依赖群体力量如政党、集团、社会、种族、民族,等等,因而中国的现代性往往是集体主义的追求,没有个体主义的追求——如对个人自由、个人信仰、个体存在的价值拷问——或者说,这方面的现代性追求在彼时中国历史中并非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没有对现代性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文化层面、法制层面、哲学层面进行相应的推进与反思探究等,因而我们的现代性又是残缺单一的现代性。同时体现出中国现代性深刻的民族主义特征——或者说,民族主义思想往往成为中国现代性发生、发展的最大驱动力;第三,据部分西方学者看来,西方社会已然进入后现代社会,故“后现代性”成为目前西方学者们检讨反思的热点。当然,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究竟有何瓜葛牵连,中西学界一时也无定论。如果从西方当前后现代性语境来看,中国现代性另一重要特征又呈现为:一方面,中国启蒙现代性在历史这一轴上显然是没有完结的,尚处于过程之中,因为现代性的重要内涵之一——作为主体的个人之自由、个人信仰、个人存在的价值等问题,在当下中国政治语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是发育不全的、甚或是腰斩了的现代性;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发展程度差异因素,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人在现代性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更没有得到张扬,因而在空间场域这一概念上,中国的现代性更体现出不平衡性;三是中国这一未尽的现代性工程又似乎搭乘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现代互联网技术等高速行驶的列车,同样地,局部地、不平衡地、残缺单一地跨入后现代性这一领域——在流行文化、民间价值立场等方面,可作如是观。

有意思的是,正是混杂了文化传统传递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古典性,决定了当中华民族在奔赴现代性、且伧促遭遇后现代性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与困惑时,人们往往以回归到传统为对现代性的反思方法;而当被烙下民族主义特征的现代性遭受挫折时,由于缺乏对现代性全面打量的品质,因而这种现代性又表现出盲目与盲动,显现出其先天畸形性。

猜你喜欢

现代性民族传统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MINORITY REPORT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