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严羽选谢灵运入《沧浪诗话》的原因

2014-08-15杜娟

剑南文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谢灵运沧浪诗话

■杜娟

序言

严羽的《沧浪诗话》共选取了六十六位诗人,并对他们的诗歌风格做了评价,这些评价可谓丰富多彩,其中对谢灵运的评价是:“悟有深浅,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谢灵运无一字不佳。”前一评价涉及“以禅论诗”,从创作灵感上赞扬谢诗,后一评价则将陶谢二人相提并论,指出谢诗之不足但又赞美其诗无一字不佳,前后矛盾。每一个评论家选取自己的评论对象都是有一定原因的,那严羽选择谢灵运并给予其很高评价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严、谢二人用世之志相似

了解严、谢的用世之志,有助于我们了解严羽将谢灵运选入《沧浪诗话》的原因。

严羽主要活动于宋理宗年间,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也从没做过官,晚年隐逸山林。由此来看,严羽也就算一介平民,一生平凡,貌似无所成就,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在乎功名利禄,其实不然,就如同南宋辛弃疾一样,其忧国伤时,渴望中兴。严羽写下大量爱国诗歌,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期望统治者能重振雄风,一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其较具代表性的诗歌《有感六首》,表达了反对求和,赞成北伐的主张。这些诗在艺术价值上虽没多少可取之处,但从思想内容看,表现出作者愿为国分忧的真挚感情。严羽主张作诗勿空发议论或无故卖弄学问,雕琢字眼,更不要仅仅把范围局限在风花雪月,花前月下,这可说是比较接近唐人作风的。

严羽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只好寄意江湖,托志翰墨,以挥洒满腔的豪情壮志。这就和他在《沧浪诗话》中围绕的一个主题“禅”,以及他的另一部分侧重表现隐逸生活和情趣的诗歌有关。此类诗代表有《寻守山人所居》、《望西山》、《游紫芝岩》等,在这些诗中感情完全融入画面之中,传达出悠远沉寂的气氛,体现了无穷的禅趣。从这些表现隐逸的诗歌看,严羽貌似不愿与世争朝夕,只追求陶、谢般的生活,其实不是如此,其隐逸实则迫不得已。在其《放歌行》中就体现出这种生不逢时,本心无人知晓,只好退隐山林的无奈。就此江湖派诗人戴复古还将严羽的忧时伤国与杜甫相比,最后指出单靠严羽个人努力已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形。

再看谢灵运的用世之志,其一生始终与政治风浪纠缠在一起。热心政治,却选择与刘氏政权对立而为,这个错误的决定最终导致谢灵运后半生的悲惨命运。面对政治打击,谢灵运毫不退让,一贯不知收敛,如“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再度罢归始宁,巡山涉水,从者数百人,惊动地方官,以为是山贼。”等等,这些大张旗鼓的行动,对于谢灵运来说,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负隅顽抗,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无奈之举。其借大自然的风光来冲淡胸中的抑郁和躁动,只为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对于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来说,虽仕途上屡遭重大打击,也不能就此磨灭其多年的心志,因此谢灵运的归隐其实又未尝不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手段,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其中蕴含了某种政治目的,冷静观察,伺机而动,觉到最佳时机之后东山再起。

谢灵运在诗歌方面表现出了与严羽诗歌相同的才士困境,也表现出了浓郁的愁苦情结和对时事的关注。他时时在山水之间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感情,同时把这种感情渗透到诗作当中,这就是严羽所提倡的诗之“兴趣”,发自真性情者。严羽退隐山林和浪迹江湖,愤世嫉俗,任侠使气的性格,晚年又遭逢战争风云和社会动乱,这些都使严羽的用世之志在某些方面更接近谢灵运,最终他们都选择了把归隐山林作为一种调适和缓解内心苦闷的方法,以此化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可能就是严羽选择谢灵运并推崇他的原因之一。

二、谢灵运精通内典,为严羽所称道

谢灵运的世界观中带着鲜明的时代和阶级印记,他精通内典,皈依佛门,对禅宗有独到的见解,这一点从他的《辨宗论》中可以看出。文中提到的“累学”和“渐悟”,是指印度佛教所提倡的苦行、戒律、禁欲、禅定等长期艰苦的磨难方式,还提到“见理”和“顿了”,此指中国士大夫阶层对佛教玄理的兴趣和苦行方式,他认为中国的士大夫们应采取“见理”的方式学习佛教,用“顿了”的方式理解解脱。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南北朝士大夫都热衷于用心灵体验去理解自然,他们注重理论的归纳总结,却不太注重它的实际效用,他们喜欢观察天地万物,喜欢探索其中的“玄理”。以谢灵运为例,他以写山水诗著称,而他的诗文则处处表现出对“理”的探求,像《石壁立招提精舍》:“禅室栖空观,讲穿析妙理,”,甚至有些写云月辉映,空水澄鲜,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的山水诗,谢灵运在最后都要表明一下他是在探究陶冶性情,颐养天年的“理”。

谢灵运的诗除喜欢探究“理”外,还喜欢提到“悟”,如《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出发都》中“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以斤竹涧越岭溪行》中:“观此遣物虑,一悟得所遣。”《酬从弟惠连》中“悟对无言歇,聚散成分离。”等。这些诗中都含有相当浓厚的禅理气息,谢灵运精通禅理由此可以看出。但具体分析其诗作,会发现他并不太注重禅宗的那些繁琐概念的辨析,而是重致用,他将玄理融入诗篇中,正是缘情而发,并非无病呻吟,他借助于玄言禅理是为满足自身的思想感情需要,而非故弄玄虚。

谢灵运虽说极为向往和推崇佛理玄言,但因身世和处境给他性格上带来的矛盾,使得他总不免徘徊于出世与入世,最终都未能看破世俗。如其诗作《登江中屿》虽注重在大自然中游历的过程,却并未能达到如庄子般真正深入大自然的节奏中去,亲和自然;同时也未能如禅宗中所提倡的那样看空世间万物,做到把自然心象化。读谢灵运的诗,读者需要准备一种同情的态度,方能取得共鸣的效果,而此共鸣大多需要读者将诗中的秀句加以引发。中国的诗歌发展到了谢灵运,自然山水景物开始具有了某种现象学的含义,它对于人类总有一定的距离,不太远也不太近,但足以让人将思想情感寄托于斯。人如果对它采取客观态度,那它可以使人有所悟。因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灵运无一字不佳”,这个评价在后人看来虽有点言过其实,但就谢灵运在禅宗方面的独到领悟对严羽的启发,或者说这正好符合了严羽对的“理”的需求。

三、严羽受时代及他人的影响

第一、受时代影响

法国的艺术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到一种“精神气候”,“时代心理”的东西,黑格尔将之称为“时代精神”。“其指的是一个时期内普遍占统治地位的心理状态,它是一个时代文化状态的产物,但反过来它又会渗透到各个文化领域,使文化领域也处处呈现时代的特色。它作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对于思想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它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明确理解,把握和描述,但它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所从事的各种文化活动中,构成人们的动机与意志潜在的支配力。”这正如禅风对宋朝士大夫的影响一样,是在他们无意识情况下的一种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行为。盛唐之后的士大夫,已很少再有像韩愈那样恪守儒家传统人生观和道德观的人了,大多数人都将自己的阵地转移到眼前,努力寻求一些填补心灵空白的填充剂。这种背景下,禅宗正好应运而生,于是士大夫们蜂拥礼拜禅宗,将现实世界的烦恼和不如意放下,把自己的思想意识转移到彼岸世界,去寻找一种心灵的宁静和乐趣,哪怕这些宁静和乐趣只是暂时的。“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禅悦之风加剧了士大夫僧侣化,禅僧士大夫化,形成儒禅合流,这本身也说明了社会心理不平衡的日益加剧,人们心里的幻灭感、空虚感不断增长,自信心不断削弱。他们自闭,自卑,他们害怕周围的世界失去平衡,于是只好将自己与世隔绝。小心翼翼地在自己身上寻找生活的支点。唯有安适的享受,愉快的作乐,“浅吟低唱”、才能自我麻醉,在一个虚假繁华的社会里使人得到满足。

每一个士大夫心中都有一个封闭结构,他们常在内心寻求感情平衡,一边是蕴藏一切喜怒哀乐,一边是细细琢磨着有关整个宇宙和社会的哲理;整个士大夫阶层被封闭了,他们脱离社会现实,失去与边塞、军事、生活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宋朝整个国家也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统治者们偏安一隅纸醉金迷。因此,宋人比唐人更细腻,敏感脆弱。他们不像唐人那样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力量去扫视,聆听,触摸,斗争,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而是默默的与整个世界保持一定距离,只是用心灵去体验,去咀嚼,去思考外部事物。严羽生活在这样的风气氛围之中,脑子里却充满了一套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思想,他虽已察觉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正,但又不得不借助这股风气来针砭时弊,因此就自然而然将对“禅”有独到领悟的谢灵运搬到了自己的诗话作品当中,作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据。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从来没有一种意识形态可以彻底地排斥或者取代儒家学说,即便是玄学最盛行的魏晋南北朝也如此。儒、玄、佛之间的相互渗透随处可见,政治、法律、道德伦理、文学艺术概念和实践中,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被动摇过,这就是为什么严羽在《沧浪诗话》中选择谢灵运,并借谢灵运对禅宗的独到领悟和见解来论诗,甚至以此为标准来批评各朝代的作家,同时又极力强调“盛唐气象”,推崇李、杜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受他人评价的影响

严羽一方面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免不了受他人对谢灵运评价的影响。

首先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数量众多,且还能在玄风盛行的时代较好地做到情景相融,因而在晋宋诗坛占有重要一席。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有:“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钟嵘《诗品》更是将谢灵运的诗列入上品,还称其“兴高才多,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次从诗品与人品的关系来看,谢灵运诗歌的艺术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其品性。汤惠休称为“谢诗如芙蓉出水”,钟嵘称为“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等。这些评价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色,对后代诗人有深远的影响。如对唐李白,在其诗《劳劳亭歌》中有:“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势聊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等,所以按历史发展的情况,可得知严羽受他人对谢灵运评价的影响也就在所难免。

综上,因严、谢二人用世之志相似,都胸怀大志,都想要救济时世,只可惜生错了时代,英雄无用武之地;其次谢灵运精通内典,为严羽所称道;最后严羽受时代局限,及他人对谢灵运评价的影响,从而得出严羽将谢灵运选入《沧浪诗话》,并给予很高评价的原因。

猜你喜欢

谢灵运沧浪诗话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闲吟居诗话(五则)
诗话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岁末感怀
新诗话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只见沧浪不闻君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