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流浪动物问题伦理探析

2014-08-14赵妍妍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保护伦理

赵妍妍

摘 要: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应是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的和谐。伦理不仅与人,而且也与动物有关。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畏惧死亡。随着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流浪动物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伦理、道德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主要探讨了流浪动物生存现状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并从同情说、权利论、义务论等伦理学角度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及人应当善待动物的原因。说明了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敬畏生命善待流浪动物的伦理信念。从而号召人们关注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善待城市流浪动物。

关键词:保护;流浪动物;伦理

城市中流浪的动物处在弱势,常常会遭到追打,虐猫事件层出不穷,流浪动物们遭到残忍的对待,甚至被大规模的屠杀。城市中流浪的猫狗源源不断地成为某些人的盘中餐,成为某些毛皮服装厂的“原料”。由此城市流浪动物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伦理、道德问题。

1 城市流浪动物问题概述

1.1 城市流浪动物形成原因

城市流浪动物越来越多,原本家养的动物也变成了流浪动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拆迁,拆迁时,由于住所环境不适合养宠物,因此,宠物只能遗弃。二是因升学和工作调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继续养宠物,宠物遭到遗弃。三是宠物生病,有的主人觉得宠物生病对家人健康有影响,给宠物看病费用太贵,还不如买只新宠物。四是政府部门某些不合理的规定,有关部门一直试图用高昂的管理费限制养犬,高昂的费用让城市一般家庭无法承受,只好遗弃宠物。综上所述,宠物被遗弃的事件越来越多,使得流浪动物越来越多。

1.2 城市流浪动物带来的问题

一是容易传播疾病,流浪动物由于生存条件差,又没有打疫苗很容易传播疾病,有些流浪动物是本身患了某种疾病,这些动物的疾病有可能传播给其他流浪动物,而大部分流浪动物生活在社区中,成为另人担忧的疾病传播源。二是对公共卫生有不良影响,流浪猫狗缺乏食物一般会翻垃圾堆,把垃圾到处衔,由于没人管随地大小便,影响公共卫生。三是流浪动物扰民,流浪的狗和猫可能因为发情等原因,在短时间内出现异常的行为或声音,影响人们安静的生活,也有些流浪猫在天气寒冷时聚居在楼道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捆扰。四是容易造成社区流浪动物泛滥,由于无人管理,流浪动物生育无节制,社区中流浪动物泛滥。五是影响食品安全,由于不法分子宰杀流浪猫狗,贩卖到餐馆,没有经过食品安全部门检验就食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流浪动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环境、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多的协会、机构和个人开始关注流浪动物问题,我们有责任从伦理学角度探讨流浪动物问题。

2 城市流浪动物问题的伦理争议

2.1 人类中心主义与人与动物平等观的对抗

1、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认为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很多流浪动物由于对社区并没有多大用处甚至会产生很多环境问题所以应该被消灭,一些人主张把流浪动物大量消灭,甚至有些人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来屠杀流浪动物,如内蒙古阿左旗疑挖坑活埋流浪狗”事件,就是这一观点的鲜明写照。

2、人与动物平等观

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一些宗教主张人与动物是平等的,动物的生命一样珍贵,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没有权利随意剥夺动物的生命。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与动物没有高下之分,因此,慈悲的对象不只是人类,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在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需要受到保护的思想前提下,佛教提出慈悲为怀,善待一切生命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伦理道德的善恶标准。很多人支持这一观点,在自发成立动物收容所,拯救流浪动物,甚至在网络媒体发起倡议保护流浪动物,禁止虐猫悲剧再次诞生。

2.2 同情说与道法自然

1、同情说

“同情说”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同情首先是人的一种道德本性或道德天性,它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情感。同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的道德感情,基本上与通常所说的“怜悯”或“可怜”同义。因此,使其他动物尽量不受痛苦是人类利他行为的一个基本结果。这也就奠定了人对于动物的基本伦理态度:人类应当对动物也有同情心,看到他们受灾难,看到他们被虐待,人类应该同情,从而本能的去保护动物,并反对为了发泄情绪而虐待动物的行为。休谟也人为同情心,既不是自私心,也不是利他心,而是一种共鸣的同类感情。作为生命来说,其他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望温暖惧怕灾难和痛苦,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伤害其他动物。流浪动物在成为流浪动物之前是基本都是人们饲养的宠物,和人类有深厚的感情,看到昔日的宠物流浪或是遭受虐待,我们更应该发挥同情心,去保护他们免受伤害。

2、道法自然观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本,而万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变化,所以大道本身也按自然而然的规律变化,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万物各有其本性,每种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应尊重万物天性,顺其自然,这样才合乎大道。西方也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流浪动物是被人类抛弃的动物,他们对于人类已经没有用处,让他们自生自灭好了,人类不应该对流浪动物作绝育手术或者人为的干预其繁衍生息,能否生存,全看它们造化,

2.3 权利论与义务论

1、權利论

“权利论”是指将动物自身看作是生命主体,拥有不为人类所役使和剥削的权利。这种理论是康德的伦理学说的一个延伸,即将“道德主体”换为“生命主体”。动物权利理论的主要困难在于,人类道德学说的基础是将抽象的个人作为平等的道德主体,所以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力与其所承受的义务是对等的,而动物是道德主体之外的存在,在漫长的人类中心主义时代,动物的地位一直都比较低,一直是人类利用的工具,所以很难受到人类的保护和尊重,动物在人类面前是没有权利的,他们受人类主宰。由此可见人与动物的权利是不平等的。但动物同样是生命,在基督教的理论中,各种生命体都是造物主的创造,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当今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已经弱化,且动物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主体,就算它们没有主宰的地位,也不能肆意的对待,它们的生命应当受到尊重。

2、义务论

“义务论”即从人作为“理性主体”这一点出发,强调人对于其他动物所具有的单向性义务。人在进化论上所呈现出的智力上的优势并不意味其因此而对于其他动物享有特权;相反,由于人类具有更强的理性思考能力与道德自制能力,因此人类对于其他动物的责任就更大。这也就从相反的方向解决了以上所提到的权利理论当中的人类与动物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问题。阿奎那在“论杀死生物和热爱非理性生物的义务”中说,上帝命令动植物生命是为人而不是为它们自己而存在。但他明确反对肆意残酷对待动物,理由是对动物残酷就会对其他人残酷,善待动物无疑有利于人的道德感的培育。人对于动物存在一定的道德义务。基督教的很多教派都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自然秩序有爱心的守卫者,自然和动物本身是善,人类有义务善待自然。流浪动物大多数都是被抛弃的,主人养了他们就有义务对他们负责,不能随意拋弃他们,更不能残酷虐待。

3 解决流浪动物问题的途径思考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和反思,人类的几个主流文明体系都对动物伦理有了成熟的看法。在几个核心观点上,中西方的主流看法都比较一致。都肯定人类的中心和支配地位,认为动植物可以作为人的工具而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肆意对待动物。人类如何对待动物,关乎人类的文明和尊严,关乎人类道德感的培育。

3.1 加强生命教育培育人类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

对广大群众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培养人们珍爱生命的道德情感,让人们认识到,人与动物同是生命,尽可能人道地对待动物,实际上关乎人的尊严和道德感,这样一种价值倡导,是人性慈爱温暖的一种体现,只有当人去善待一个动物的时候,他在同族之间,同类之间彼此的善待才会推进一步。

3.2 完善法律体系

《动物保护法》强调,必须把人以外的动物列入道德关怀的范围之内,凡是人为给动物造成痛苦的,都要追究法律责任。中国虽然也有保护动物法,但是对于流浪动物的法律还没有成文,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不能随意抛弃宠物,惩罚虐待动物的行为,严格杜绝捕杀流浪动物作为食品原料的行为。

3.3 以人道的方式对待流浪动物

以领养代替购买,以控制生育代替捕杀。动物收容站的能力有限,领养流浪动物作为宠物才能减少流浪生命,缩小宠物购买市场,呼吁到收容所领养宠物。爱宠物,其实更多的是享受它们带来的快乐和忠诚,这和它的出处并没有关系,所以应当多宣传这种理念,宠物不会应为是收容所领养的就不忠诚。对于动物繁衍过多的问题,可以适当控制其生育,而避免全部捕杀,对待动物以一种人道的方式,才能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的关系。

3.4 倡导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养宠观

保护动物是一个人德性的体现,如果说我们用法律来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把人道化来法制化,依靠法律来强制人们关怀动物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流浪动物问题要依靠减少数量来解决,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力度,作更多公益广告,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呼吁人们文明养宠物,有权利养宠物就有义务养育他,以一种爱护弱者的朴素情怀善待它,不抛弃,不虐待,和动物和谐相处,只有权利与义务统一杜绝抛弃才能从源头上减少流浪动物问题。

一个对动物残忍的社会,它是不会同情弱者的,人与动物的生命都应该被珍爱,我们现在在建设和谐社会,既要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也要强调人与动物的和谐,因此我们既要强调人跟人的一面,也要强调人跟动物的一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司景辉;动物的权利抑或人类的义务[D];吉林大学;2007年

[2]尹振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J];世界电影之窗;2007年09期

[3] 刘宁;关于动物保护的思考[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4] 郭广银;伦理学原理[D];: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猜你喜欢

保护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论《觉醒》中的伦理关系
从变译理论看翻译伦理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