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培养浅析

2014-08-14任科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

摘 要:诚信道德是社会之基,为人之本;做一个诚实信用的人,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希望。基于此,本文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理论和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道德

1 诚信道德理论管窥

道德具有属人性,预示了人的道德性存在方式。而诚信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性的道德诉求,是社会个体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行,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诚信道德理应是其安身立命之准则。传统诚信最早见之于先秦时代的儒家。诸如《尚书·太甲下》:“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在传统诚信观中,“诚”和“信”是诚实和信用的简称,“诚”即客观反映自然规律;“信”指向一种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而当代,“诚”与“信”多合二为一,并被赋予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的意义。如文化角度,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立足点,指的是个体在社交过程中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即言行一致,忠于本心和坦诚待人,既不自欺也不骗人。

由于社会背景、经济结构、人文环境等的不同,西方诚信观与中国传统诚信观不尽一致。如《牛津法律大辞典》中,信用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从西方法制史来看,诚信原则出自罗马法…使得诚信原则成为现代民法的帝王条款由此看来,西方偏重商业行为主体诚信契约,强调外在力量的监督与约束,更具操作性、实践性。

诚信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奠基者的角色,是实现个体价值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规范和约束自己与他人的人生信条。它所具有的义理规范性、实践智慧性、个人利益保障性等特点维系着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2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及成因

目前,在家庭、高校和社会的合力教育作用下,大学生诚信状况呈良性发展趋势,主流是积极的,但仍有不少消极现象在吞噬着大学生的诚信防线。

学业诚信缺失。努力求学,诚信考试是天经地义的,部分学生却忽视这一点,希望走捷径完成学业。考试作弊、学术抄袭作假、课堂纪律松弛等表现层出不穷,尺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交往诚信缺失。当代大学生逐渐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和虚拟社会,食言毁约、情感欺骗、网络欺骗等交往诚信缺失现象也随之而来,这些恶劣行径不仅有害于自身,还扰乱了社会秩序;职业诚信缺失。现阶段大学生一方面认可职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却又表现出知行不一,择业失信、求职简历注水、作假、随意签约和违约等现象较为普遍;经济诚信缺失。当代大学生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在多样的经济活动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主要有有贷不还和非理性消费。

出现上述负面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自身素养不足。大多数大学生在意识上能清楚的分辨是非,在意识上是积极和正确的,并且努力追求内在品格的自我完善,但是他们的自控能力又相对较弱,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往往比较欠缺。加之当前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大学生容易被错误的社会现象误导和欺骗,出现认知与现实的不对称性,导致大学生诚信认知和实践的背离。另外,当前高校独生子女居多,加之其心理尚未定型,他们在应对外在诱惑时意志力薄弱,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思想,为诚信道德的培养埋下了祸根。

家庭不良环境的消释作用。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诚信与否,直接关系着孩子诚信知与行的构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不注重自身品行,吹嘘弄虚作假、不重诺言,营造了一种不诚信的家庭氛围,抵消社会、学校诚信教育的作用;此外,绝大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忽视孩子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片面注重成绩好坏,未将道德教育纳入评价体系,误导了孩子的价值观形成。

学校德育效果弱化。一方面,当前物质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却造成了人的精神匮乏,人渐渐成为物的依附品,这一现象也日渐侵入高校,腐蚀了学校教育环境,弱化了高校德育效果。另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未形成有效的系统,诚信教育理论尚处于幼年:教育主体意识不足,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手段单一,实效性不足。

社会大气候的诱使。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失信行为的发生与社会道德氛围密切相关。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克难的深水区,不诚信的现象多有发生,如塑料胶囊、彩色馒头等,对大学生道德信念的构建产生了负作用。同时,诚信制度及体系不完善,诚信相关规约制度执行度弱化,也瓦解着岌岌可危的社会诚信,抑制大学生诚信观的形成。

3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塑

在新情况下提高大学生诚信道德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3.1 明确诚信教育原则

主体性和主导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教育客体发挥主体作用;统一性与多样性原则。统一培养目标,根据教育客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制定不同策略,实现教育目标、手段“一盘棋”。灌输和引导原则;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教育过程、吸收过程、实践过程。因此,在合理灌输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教育的持久性与反复性,依据教育客体的多样性进行引导。

3.2 完善诚信教育体系

构建学术诚信。学校需立足源头,提高考试、评比公平透明性,建立健全评判、惩罚制度,肃清考试作弊,科研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构建经济诚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严格把关助学贷款申请,严格贷款制度,将拖欠贷款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构建交往诚信。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交往,还是在恋爱交往、网络交往中,必须把握原则,遵守规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职业诚信。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如实填写个人简历,杜绝作假,还要在签订合同后,不随意违约,遵守自身与用人单位的约定。

3.3 拓展诚信教育途径

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坚持打阵地战,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课程为主阵地,发挥校园文化和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形成点、线、面三者结合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两课”,培养大学生的辨别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打好学校诚信教育的理论基础。举办校园诚信文化活动,创建校园诚信文化景观,表扬诚信的个人或集体,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中介作用。掌握新型网络传播媒介,把握正确的舆论风向,注重交流的平等性,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打造诚信网络阵地。

3.4 创新诚信教育方法

诚信道德联想法。学习就是联结,人之所以善于学习主要是因为他能形成大量的联结。道德联想就是属于联结的一部分。通过道德情境的联想,想象或感受他人和自己的道德境况,进而产生共鸣,使人明白在何种道德场合该采取何种道德形式,知道在一定的道德境遇下,选择不同的道德行为会产生不同的道德后果。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利的道德联想会制衡人民的不诚信心理。诚信道德模仿法。模仿就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诚信道德模仿是通过对社会诚信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诚信道德共鸣,直至产生诚信道德认同与实践的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教育模式,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3]王淑芹等.学生诚信伦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东阳.国内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

[4][美].桑代克.陆志伟译.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5]曾钊新.李建华.道德心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任科,湖南省汨罗市,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新大学生之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