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度

2014-08-14徐艳玲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计算机信息技术

徐艳玲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难度的加深,畏难情绪的出现,加上有些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一些学生的兴趣将慢慢消磨。要想让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兴趣,使得我们的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我初步总结了一些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故事激趣

例如教学有关硬件的知识时,如果一开始上课就对学生阐述硬件的功能及名称分类,学生会觉得非常乏味。因此要引入这个新知识点的教学,我想由故事引入是个好办法,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听故事呢?于是引入了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故事。著名的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可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研制成功同他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在短短三十分钟故事的讲述中,同学们也就了解到这50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的“躯壳”--硬件,也在不断改进发展,我们需要认识计算机的硬件。 通过插入一系列短小精悍而又贴切的故事,既增加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领悟到了这些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知识。

2 巧用比喻

为了能形象地解释一些概念,我常运用打比方的方法给学生讲解。如现代计算机已把运算器和控制器这两大功能模块制作在一个芯片上了,被称作CPU(即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好比人的心脏对于人一样。因此当前计算机的档次也以CPU的速度来衡量。我把CPU比作人的大脑,它是计算机的指挥官。而输入设备,例如扫描仪,可以比作我们的眼睛;输出设备,例如音箱,可以比作嘴巴;存储器可以比作记事本等等。

又如讲解IP地址时,可以说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每台计算机必须拥有一个唯一的地址,即IP地址。它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门牌号码,由小数点分隔的四段数字构成,如:256.122.168.8。

通过采用打比喻的方法,我力求把枯燥的概念讲解得通俗、易懂、形象而又生动。

3 游戏通捷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纸牌、计算游戏、弹珠游戏、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退格键等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4 任务驱动

教学时把教学内容作为一个任务,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目的来进行教学,使教学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学生学习有动力也易于接受。这样,教学目标和学习主题之间有一定的协调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Windows画图时,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基本操作,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一幅作品。这一作品为学生自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很有特色。在这次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又例如,在文字处理模块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任务来完成有关的教学。

输入和保存学生刚学习的词“忆江南”。

涉及的知识点: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文字的格式化、修饰。

编辑图文并茂的“忆江南”文稿。涉及的知识点: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

5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6 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研究性计算机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