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2014-08-14杨士军
杨士军
最近,陆续收到三位知名地理特级教师的赠书,令笔者觅得很好的学习机会。认真拜读后,感慨万分,往事历历在目,三位亦师亦友的切实作为,让笔者感到榜样的无穷力量。重要的是,三位教师的教育主张也在很大程度上教育和影响着笔者。
一、《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这是陈胜庆教师新著的书名,言为心声,兼有长期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经历的陈教师,行走于教学和管理的两头,携理论与实践结合之优,一路如此走过,行动和事实表明,他是一位成功者。
当年读大学时,就得知陈教师在乡土地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他一度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还出版过专著。工作后,他调任华师大二附中,教学与管理双肩挑,不仅在管理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地理教育方面,同样硕果累累,学术研究成果颇丰,其研究工作最大特点是来自中学教育、服务于中学教育,堪称理论与实践结合之典范。在这本著作中,感觉到陈教师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教育、学校管理层面,更在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科技创新、教师培训等崭新领域形成话语权。
有一次,请教他取得的成绩时,他淡然一笑,说这应归功于华东师大7年的潜心求学以及包括褚绍唐教授在内的大家的指导、示范、榜样和浸润,得益于他的处事乐观,无论在大学还是中学,他对于教育工作始终乐在其中。很庆幸,华东师大这个宽阔美丽的校园,让他能在大学与中学之间游弋,使他看到了中学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和大学教授深邃的理性思考。
如今,笔者也有机会担任学校管理工作,陈教师每次见到总不忘提醒:“教学和管理双肩挑不容易,但如果能做好自我设计与科学统筹,借助名校这个强有力的实践平台,你同样可以在自己成功的同时,引领学校发展并让更多同事一起进步。”看得出,担任过华师大二附中副校长兼张江中学校长,身上兼备特级教师、教授头衔的陈教师,对于晚辈的殷殷之情和满怀期待。
二、《让教学充满智慧》
这是天津地理特级教师杨玉东的新著,题目振聋发聩,读来充满哲理,感觉在与智者面对面交流。
认识他于2000年,那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历时先后有一年多,杨教师是令我佩服的一位大哥,之所以佩服,是因为与他交流总是在探讨学术问题,而且每次收获颇多,渐渐与他建立非同一般的友谊。客观而言,平时谈地理教育不多,但好像都关注如何办好教育之问题,他主张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我不谋而合。为此,他在不断通过研究教育、教师和学生,期待更有效的教育。那时,彼此都是学校科研骨干,科研意识较强,在之后多年交往中,通过相互联系,合作过不少项目,也取得过一些成绩。他调到天津工作后,继续其研究,并开始关注思维教学,强调让彼此教学充满智慧,字里行间,读出了他的执着与积极作为。正如该书前言所述:“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核心目标”。客观而言,在叫好的同时,更多了些许担忧,因为,囿于应试教育,教师普遍重分数,启迪学生思维在不少课堂成为摆设或标签,有效实践者寥寥无几。
支持杨教师的这个教育主张,一是警醒自己勇于践行,同时也呼吁大家努力参与,以期壮大教育理想的实践队伍,加强切实作为的信心。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多一个人加入,便多一份成功的可能,谁敢说不是呢?期待我们都能像驾船出航的水手,瞄准目标,奋力前行,全速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没有图像教学的课不能算是一堂好的地理课》
这是读了郑伟大教师新作《道听“图”说——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图像教学》后的体会。图像是有形无声的语言,教育家乌申斯基如此评价:把图片带进教室就是哑巴也会说话了!地理作为一门特别的学科,图像堪称第二语言,因为其重要,故有“左图右书”之说,道明图像对于教学的作用。地理图像蕴含着非常丰富多元的知识信息和自然原理,的确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图像是地理有效教学不可缺少也是无法替代的工具,恰到好处地使用好图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旨之一。由此,没有图像教学的课不能算是一堂好的地理课。
郑教师同样是于2000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时相识,那时他担任地理班支书,也是学员中的老大。郑教师同时是一位校长,那时已是特级教师。所以在浙江教育界是有影响力的人物。通过交流发现“郑老大”对于地理教育实效性持续关注,当然也是基于他作为校长知道地理学科在学校的地位,所以,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关键,突破口就放在图像教学。为让更多教师参与其中,他率先成立工作室,带领成员确定课题,开始研究试点(对地理图像科学分类、地理图像教学功能开发整合,图像教学基本策略等),经过长达十年实践、论证和反复推敲,其成效显著。郑教师带领团队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以便让更多同仁学习参考,于是有了这本不算厚但很有分量的专业“宝典”。
要说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本人对于图像教学有着同样的态度与热情,更在于郑教师工作室的身体力行,为更多地理同行提供了一个借助图像学习地理的新视角,在图像的教与学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奇趣与美妙,从而实质性地有助于地理教学教得更在理、自然,也让学生学得更有益、有效。
三位特级教师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天津、一个则在浙江,他们虽然地域不同,却仍执着于教育的理想,不断找寻问题,专注研究;他们虽然临近退休或已退居二线,却未曾停下过教改和创新实践的脚步,不仅踩准了节拍,更热衷于行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