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当代价值

2014-08-14张蓉

教师·中 2014年7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

作者简介:张蓉(1991—),女,江苏徐州人,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摘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传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和积淀,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所宣扬的伦理思想如扬善弃恶、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自利利他、克己容忍、超脱生死、孝亲忠君等,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现当代价值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传至中国已两千多年,追溯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即是本土文化与印度佛教伦理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其伦理道德思想也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佛教东传中国后,深深地打上了伦理道德化的印记。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概括起来说,其主要内容有:

1扬善弃恶

善与恶是世俗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佛教所说的“善”,是使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符合佛教教理教规,是顺理、顺世;“恶”是使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违反佛教教理教规,是逆理、逆世。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禅宗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观点。

2众生平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众生”是广义的众生,是人与一切有生之物。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只能彼此平等相处、互相关爱,而不应无情无义、互相残害。

3慈悲为怀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慈大悲是佛教伦理的根本。佛经指出:“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就是说,给人欢乐叫“慈”,予人痛苦叫“悲”。佛教的慈悲观与平等、博爱精神是紧密相关的。

4克己容忍

佛门所说的宽容,就是像慈颜常笑的弥勒佛那样,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佛门所说的忍受,就是安于受苦、受难、受耻辱,而无怨恨情绪及行为的意思。

5超脱生死

佛教的“四圣谛”指出:生活在现世的一切众生,都必然会遇到生、老、病、死、爱离别等。佛讲“苦海无边”,在无边“苦海”中生活,是无幸福可言的。要想超越这无边的“苦海”,就要遵照佛法的启示,使众生努力摆脱世俗利益的纠缠,到达“涅槃圆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二、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当代价值目前我国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搅乱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打破了原有的道德规范,产生了一系列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佛教所宣扬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所倡导的精神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1开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佛门经典教义反复强调“正见”“正思”“正念”“灭无明”,僧尼居士也经常劝导人们去恶存善、去邪存正、去假存真、去染存净,随时随地都要把净化心灵、提高觉悟、转变认识、端正意念作为伦理道德的指导思想。

2激励大众讲精进勤奋、尽义务、作奉献

佛门一再告诫众生:要实现理想,就得用达摩面壁、玄奘取经、鉴真过海那样的精神和毅力,尽心尽力地为大众尽义务,作奉献。

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怎样对待生命,五戒中不仅有不杀人,还有不杀动物,不毁坏植物,不破坏环境,不仅要不杀生,更要放生、护生。这些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走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实践之路。

中国佛教伦理蕴涵着深刻的智慧和宗教伦理哲学,它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争取早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弘学主编.佛学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1996(2).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
奉天法古:董仲舒家庭伦理思想的双重样态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