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太极拳推手之“跌”
2014-08-14罗永平
罗永平
太极拳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搏击技术的重要方法,是检验太极拳功架正确与否的主要途径。当然,它对健身强体也极有益处,因此,凡是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人,都希望会推手、善推手、推好手。
但是,当下的太极拳推手,无论是各级推手比赛,抑或是民间推手,普遍存在着顶牛、拼力,甚或多用摔跤技法现象,这背离了太极拳推手的原义,引起了太极拳界的关切和担忧。因此,笔者呼吁“还归推手原义,净化推手技法”。
推手的原义是什么?是粘黏连随,是引进落空,是四两拨千斤。
我国的武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击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技法。唯独摔法只讲摔,不讲打、踢、拿、跌,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中国式摔跤”。其他四种技法虽然是综合练习,但各具特色。比如历来就有的“南拳北腿”和“长拳短打”之说,就侧面说明了这种特色;明朝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称号,如“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都说明这些名手各自具有的一技之长。然而,在日常学练和实习中,踢、打、拿、跌具有一定伤害性,因而,多少年来人们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练习,这样就为“花拳绣腿”打开了方便之门。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连随为中心,练习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综合了跌、打、踢、拿等技法,并且还有所发展。比如拿法,就不限于拿对方骨节,而是着重拿人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高明;比如掷放,不限于将对方局部击伤,而是用整劲将对方发放或抛出。这就产生了太极推手的跌、打、踢、拿、掷的基本技法以及接(沾住来劲)、化(引进落空)、拿(使敌不能走化)、发(合即出反击)等高级技法。推手方法的产生,解决了训练搏斗技术时场地、服装、护具等的限制,特别是解决了训练双方伤害性控制问题,可以说,这是划时代的创造。
目前推手产生的诸多问题,主要在于理念上的偏差,除了拼力顶牛外,有些人认为只要将对方摔倒就达到了目的。殊不知,一年跤,三年拳,太极十年不出门。如果太极推手与摔跤雷同,那还不如练习摔跤呢。
或许有人会问,推手中被摔倒很正常,如此,推手中运用摔跤技法有何不可?
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摔跤与推手的理念以及技法有很大不同。
首先,摔跤是两人相抱,运用力气和技巧,以摔倒对方为胜的对抗性运动,踢、打、拿则不可运用。
推手,是两人缠绕,运用“ 、捋、挤、按、采、 、肘、靠”等技法以借力、打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或发劲掷人跌于丈外的对抗性性运动,且踢、打、拿、跌技术均可随意运用。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摔跤比较单一,其理念主要凭借力气和技巧取胜。推手较全面,其理念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尤其不提倡摔法,虽然跌法与摔法有点交叉。因此,在太极推手中,讲究的是“跌”而不是“摔”。
何谓“摔”?何谓“跌”?
“摔”,动词,形声字,从手,率声。本义,用力扔在地上。“跌”,动词,形声字,从足,失声。本义,失足跌倒。
从字的本意上看,摔从手,是主动地用手摔什么。跌,从足,是被动地失足而倒。摔跤技法,凭借力气和技巧,以摔倒对方为胜,主动性很强。而推手,凭借触觉,运用十三势技法,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以缠绕、踢打、拿跌、掷放对方而出为胜,被动性强。因此,“摔”和“跌”不能混淆。
在推手中唯有“引进落空”使对方产生失重的“跌”方能“合即出”,唯有借力打力后的“跌”才能体现“以柔克刚”,唯有对方“跌”才可看到“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的效果。
人为地主动地去摔,自然就会用力气,顶牛。当然,推手时什么技术都可以用,包括摔跤技法,但不能去刻意追求、讲究。再说,推手中腿和脚的用法,主要是以封、套、别、插管住对方脚或腿,在散手中亦或蹬膝关节、踩臁骨、跺脚面等,明显不同于摔跤。推手中使对方倒地,是运用十三势技法,将对方“引进”,使其“落空”而跌倒,所谓“失足而跌”也。
太极拳前辈大家散手发劲运用的跌法有: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一动即进,插裆管脚,拧腰变脸,横直披砍,应手而跌。
其实,太极拳祖师、宗师们早就如是说: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 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制胜归。
滚栓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包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知;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这首陈王廷的《拳经总歌》是阐述古代太极拳攻防的战略、战术、技术的拳论,是总结古代踢、打、拿、跌技击术的拳论。在“诸靠缠绕”前提下,运用“劈打推压、搬撂横采、钩 逼揽、滚栓搭扫、横直劈砍、攒心剁肋”等技法制敌,通篇没有“摔”字。
其次,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四字不传秘诀》,李亦畲的《五字诀》、《撒放秘诀》,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均未提到摔跤技法。
再次,杨澄甫说过:“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能黏住敌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彼不会听劲,一动即跌出矣。”你看,这里用的是“跌出”。
笔者从学太极拳和推手起,也从未从师傅以及所接触的老师口中,听到过要用摔跤的技法。
可见太极推手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技法,不是“摔”,而是“跌”。
“跌”是太极拳推手主要技法之一。
我们在推手时还是共同遵循《打手歌》吧:
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太极拳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搏击技术的重要方法,是检验太极拳功架正确与否的主要途径。当然,它对健身强体也极有益处,因此,凡是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人,都希望会推手、善推手、推好手。
但是,当下的太极拳推手,无论是各级推手比赛,抑或是民间推手,普遍存在着顶牛、拼力,甚或多用摔跤技法现象,这背离了太极拳推手的原义,引起了太极拳界的关切和担忧。因此,笔者呼吁“还归推手原义,净化推手技法”。
推手的原义是什么?是粘黏连随,是引进落空,是四两拨千斤。
我国的武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击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技法。唯独摔法只讲摔,不讲打、踢、拿、跌,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中国式摔跤”。其他四种技法虽然是综合练习,但各具特色。比如历来就有的“南拳北腿”和“长拳短打”之说,就侧面说明了这种特色;明朝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称号,如“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都说明这些名手各自具有的一技之长。然而,在日常学练和实习中,踢、打、拿、跌具有一定伤害性,因而,多少年来人们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练习,这样就为“花拳绣腿”打开了方便之门。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连随为中心,练习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综合了跌、打、踢、拿等技法,并且还有所发展。比如拿法,就不限于拿对方骨节,而是着重拿人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高明;比如掷放,不限于将对方局部击伤,而是用整劲将对方发放或抛出。这就产生了太极推手的跌、打、踢、拿、掷的基本技法以及接(沾住来劲)、化(引进落空)、拿(使敌不能走化)、发(合即出反击)等高级技法。推手方法的产生,解决了训练搏斗技术时场地、服装、护具等的限制,特别是解决了训练双方伤害性控制问题,可以说,这是划时代的创造。
目前推手产生的诸多问题,主要在于理念上的偏差,除了拼力顶牛外,有些人认为只要将对方摔倒就达到了目的。殊不知,一年跤,三年拳,太极十年不出门。如果太极推手与摔跤雷同,那还不如练习摔跤呢。
或许有人会问,推手中被摔倒很正常,如此,推手中运用摔跤技法有何不可?
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摔跤与推手的理念以及技法有很大不同。
首先,摔跤是两人相抱,运用力气和技巧,以摔倒对方为胜的对抗性运动,踢、打、拿则不可运用。
推手,是两人缠绕,运用“ 、捋、挤、按、采、 、肘、靠”等技法以借力、打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或发劲掷人跌于丈外的对抗性性运动,且踢、打、拿、跌技术均可随意运用。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摔跤比较单一,其理念主要凭借力气和技巧取胜。推手较全面,其理念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尤其不提倡摔法,虽然跌法与摔法有点交叉。因此,在太极推手中,讲究的是“跌”而不是“摔”。
何谓“摔”?何谓“跌”?
“摔”,动词,形声字,从手,率声。本义,用力扔在地上。“跌”,动词,形声字,从足,失声。本义,失足跌倒。
从字的本意上看,摔从手,是主动地用手摔什么。跌,从足,是被动地失足而倒。摔跤技法,凭借力气和技巧,以摔倒对方为胜,主动性很强。而推手,凭借触觉,运用十三势技法,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以缠绕、踢打、拿跌、掷放对方而出为胜,被动性强。因此,“摔”和“跌”不能混淆。
在推手中唯有“引进落空”使对方产生失重的“跌”方能“合即出”,唯有借力打力后的“跌”才能体现“以柔克刚”,唯有对方“跌”才可看到“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的效果。
人为地主动地去摔,自然就会用力气,顶牛。当然,推手时什么技术都可以用,包括摔跤技法,但不能去刻意追求、讲究。再说,推手中腿和脚的用法,主要是以封、套、别、插管住对方脚或腿,在散手中亦或蹬膝关节、踩臁骨、跺脚面等,明显不同于摔跤。推手中使对方倒地,是运用十三势技法,将对方“引进”,使其“落空”而跌倒,所谓“失足而跌”也。
太极拳前辈大家散手发劲运用的跌法有: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一动即进,插裆管脚,拧腰变脸,横直披砍,应手而跌。
其实,太极拳祖师、宗师们早就如是说: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 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制胜归。
滚栓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包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知;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这首陈王廷的《拳经总歌》是阐述古代太极拳攻防的战略、战术、技术的拳论,是总结古代踢、打、拿、跌技击术的拳论。在“诸靠缠绕”前提下,运用“劈打推压、搬撂横采、钩 逼揽、滚栓搭扫、横直劈砍、攒心剁肋”等技法制敌,通篇没有“摔”字。
其次,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四字不传秘诀》,李亦畲的《五字诀》、《撒放秘诀》,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均未提到摔跤技法。
再次,杨澄甫说过:“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能黏住敌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彼不会听劲,一动即跌出矣。”你看,这里用的是“跌出”。
笔者从学太极拳和推手起,也从未从师傅以及所接触的老师口中,听到过要用摔跤的技法。
可见太极推手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技法,不是“摔”,而是“跌”。
“跌”是太极拳推手主要技法之一。
我们在推手时还是共同遵循《打手歌》吧:
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太极拳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搏击技术的重要方法,是检验太极拳功架正确与否的主要途径。当然,它对健身强体也极有益处,因此,凡是太极拳练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人,都希望会推手、善推手、推好手。
但是,当下的太极拳推手,无论是各级推手比赛,抑或是民间推手,普遍存在着顶牛、拼力,甚或多用摔跤技法现象,这背离了太极拳推手的原义,引起了太极拳界的关切和担忧。因此,笔者呼吁“还归推手原义,净化推手技法”。
推手的原义是什么?是粘黏连随,是引进落空,是四两拨千斤。
我国的武术是一种综合性的技击法,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技法。唯独摔法只讲摔,不讲打、踢、拿、跌,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中国式摔跤”。其他四种技法虽然是综合练习,但各具特色。比如历来就有的“南拳北腿”和“长拳短打”之说,就侧面说明了这种特色;明朝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称号,如“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都说明这些名手各自具有的一技之长。然而,在日常学练和实习中,踢、打、拿、跌具有一定伤害性,因而,多少年来人们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练习,这样就为“花拳绣腿”打开了方便之门。
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以缠绕连随为中心,练习皮肤的触觉和内体感觉的灵敏度,综合了跌、打、踢、拿等技法,并且还有所发展。比如拿法,就不限于拿对方骨节,而是着重拿人劲路,这就比一般拿法高明;比如掷放,不限于将对方局部击伤,而是用整劲将对方发放或抛出。这就产生了太极推手的跌、打、踢、拿、掷的基本技法以及接(沾住来劲)、化(引进落空)、拿(使敌不能走化)、发(合即出反击)等高级技法。推手方法的产生,解决了训练搏斗技术时场地、服装、护具等的限制,特别是解决了训练双方伤害性控制问题,可以说,这是划时代的创造。
目前推手产生的诸多问题,主要在于理念上的偏差,除了拼力顶牛外,有些人认为只要将对方摔倒就达到了目的。殊不知,一年跤,三年拳,太极十年不出门。如果太极推手与摔跤雷同,那还不如练习摔跤呢。
或许有人会问,推手中被摔倒很正常,如此,推手中运用摔跤技法有何不可?
当然可以,但问题是,摔跤与推手的理念以及技法有很大不同。
首先,摔跤是两人相抱,运用力气和技巧,以摔倒对方为胜的对抗性运动,踢、打、拿则不可运用。
推手,是两人缠绕,运用“ 、捋、挤、按、采、 、肘、靠”等技法以借力、打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或发劲掷人跌于丈外的对抗性性运动,且踢、打、拿、跌技术均可随意运用。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摔跤比较单一,其理念主要凭借力气和技巧取胜。推手较全面,其理念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尤其不提倡摔法,虽然跌法与摔法有点交叉。因此,在太极推手中,讲究的是“跌”而不是“摔”。
何谓“摔”?何谓“跌”?
“摔”,动词,形声字,从手,率声。本义,用力扔在地上。“跌”,动词,形声字,从足,失声。本义,失足跌倒。
从字的本意上看,摔从手,是主动地用手摔什么。跌,从足,是被动地失足而倒。摔跤技法,凭借力气和技巧,以摔倒对方为胜,主动性很强。而推手,凭借触觉,运用十三势技法,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以缠绕、踢打、拿跌、掷放对方而出为胜,被动性强。因此,“摔”和“跌”不能混淆。
在推手中唯有“引进落空”使对方产生失重的“跌”方能“合即出”,唯有借力打力后的“跌”才能体现“以柔克刚”,唯有对方“跌”才可看到“察‘四两拨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的效果。
人为地主动地去摔,自然就会用力气,顶牛。当然,推手时什么技术都可以用,包括摔跤技法,但不能去刻意追求、讲究。再说,推手中腿和脚的用法,主要是以封、套、别、插管住对方脚或腿,在散手中亦或蹬膝关节、踩臁骨、跺脚面等,明显不同于摔跤。推手中使对方倒地,是运用十三势技法,将对方“引进”,使其“落空”而跌倒,所谓“失足而跌”也。
太极拳前辈大家散手发劲运用的跌法有:手当足用,足当手用,一动即进,插裆管脚,拧腰变脸,横直披砍,应手而跌。
其实,太极拳祖师、宗师们早就如是说: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 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制胜归。
滚栓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包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知;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这首陈王廷的《拳经总歌》是阐述古代太极拳攻防的战略、战术、技术的拳论,是总结古代踢、打、拿、跌技击术的拳论。在“诸靠缠绕”前提下,运用“劈打推压、搬撂横采、钩 逼揽、滚栓搭扫、横直劈砍、攒心剁肋”等技法制敌,通篇没有“摔”字。
其次,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打手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四字不传秘诀》,李亦畲的《五字诀》、《撒放秘诀》,陈鑫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均未提到摔跤技法。
再次,杨澄甫说过:“太极听劲全是知彼功夫,能黏住敌人,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彼不会听劲,一动即跌出矣。”你看,这里用的是“跌出”。
笔者从学太极拳和推手起,也从未从师傅以及所接触的老师口中,听到过要用摔跤的技法。
可见太极推手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技法,不是“摔”,而是“跌”。
“跌”是太极拳推手主要技法之一。
我们在推手时还是共同遵循《打手歌》吧:
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