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求本惠民富农
2014-08-13陈天航
陈天航
核心提示 金融服务助力城乡统筹,四川乐山五通桥区农信社主要有两个思考:一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加快城区业务转型发展中寻求“城乡齐发展”的新路径;二是坚持普惠金融的理念,如何在“惠农兴村”“扶微助小”两大工程中找到服务城乡的最佳契入点。归根结底就是要“普惠三农,服务城乡”。
自2007年农信社统一法人改革以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农信社存款净增18.55亿元,增长268.84%;贷款净增11.77亿元,增长233.99%;净利润平均增速143.53%,并于2010年全部消化完历年亏损挂账。
特别是2013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形势下,五通桥农信社仍然实现存款净增5.48亿元,贷款净增1.98亿元,存贷规模一举突破40亿元大关,同时创下了存贷增量、市场份额、存贷余额等多个全区第一。
这一系列惊人数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注解?其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两条腿”走出“城乡齐发展”新路径
服务“三农”是农信社坚守不变的承诺。但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断加快,传统的“三农”服务显然已很难适应“三农”资金服务需求。
这种资金需求变化,在五通桥区农信社显得尤为突出。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全区农信社乡镇10个网点的贷款余额为1.24亿元,占全社贷款余额的7.38%;而全区农信社3个城区网点的贷款余额高达15.56亿元,占全社贷款的92.62%,且其贷款增量占到全区农信社各项贷款增量的102.22%。
同时,五通桥农信社在“三农”资金需求的市场调研中发现:五通桥区地处乐山市区城郊,商贸发达。农户或进城经商,或开展规模种养殖,或开办企业进行生产加工,区域经济尤其活跃,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简而言之,城区“三农”业务的资金需求将更加旺盛。
然而,如何才能在农村与城区中找到协调发展的平衡点呢?
“这些年我们在支农路上不断探索,始终坚持‘以城哺农。”五通桥农信联社理事长谢孔尧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三农”投入, 五通桥区统筹城乡发展持续加快,我们抢抓机遇,“两条腿”走路,靠做优城区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挣钱,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反哺支持农村业务,扶持小微企业成长,为“以城哺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零售业务一直是五通桥农信社的主营业务,个人客户数占比、个人贷款占比逐年上升;个人助学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夕阳红养老保险贷款、村官创业贷款等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更是赢得大量的客户群体,为实现稳定的收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五通桥农信社还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拓展批发业务,根据区域经济特点,紧盯区域特色行业、种植养殖产业带、产业链或商圈;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商贸业;重点支持工业集中发展区、专业园区等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颇具发展潜力和回报较高的机构客户,为五通桥农信社坚持“两条腿走路”注入了“制胜底气”。
服务城乡 舞好“龙头”壮农身
在“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下,乡镇进入了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时代。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五通桥农信社一方面将辖内网点划分为“城区型”和“农村型”两大类,其中“农村型”网点重点为传统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而“城区型”网点主要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农业专合组织等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通过市场细分,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并建立起“抽肥补瘦”机制,助力城乡统筹,进一步增强五通桥农信社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围绕区域内“工业强区、港城一体”战略,支持全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柱产业,助力地方经济。
一个好的做法是,优先支持科技型、生态型等一大批具有高附加值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加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融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审时度势地将传统的侧重支持农户分散型生产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城镇化转变。
一个好的行动是,以 “舞龙头,扶持支柱产业;壮农身,培育特色产业”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专业大户、农村中小微企业、小城镇建设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有效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为此,五通桥农信社不断创新贷款模式,优先确保涉农资金投入。采取“联社+村民小组+农户”“联社+专合组织+会员”“联社+龙头企业+规模农户”的贷款模式,满足农户、专业协会、涉农企业的资金需求。例如针对农村普遍缺乏足值有效抵押物的“融资困局”,率先在全省推出“花农桥——花木抵押贷款”,不但有效解决了花农资金短缺问题,而且强力推动了当地花木生产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道路。花木协会会员256户,带动和联系农户5000多户,花木从业人员达到8000人以上。又如,依托农村专合组织,积极推广联保信贷模式,先后支持畜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6个,注册会员1000余户,真正成为了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助推器”。
而在解决农村地区网点覆盖和金融服务的问题上,五通桥农信社以“惠农兴村”工程为载体,着力打造“小银行”建设 。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全区共计安装EPOS机203台,实现了网点全覆盖,蜀信卡存量达到166602张,持卡人足不出村便可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努力构建农村信贷支持平台。农户小额贷款管理系统已全面上线,服务范围覆盖全区154个行政村和22个社区,农户贷款24482户。
这些举措凸显了五通桥农信社“服务三农、反哺城乡”的服务理念,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2013年9月末,全区涉农贷款余额达13.0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8%。
专注实体 由“输血”到“造血”
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民生。
在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的进程中,五通桥农信社面对的不仅仅是农民客户,还有数以千计的中小微型企业。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态势下,广大中小微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生力军。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农信社只有不抛弃、不放弃‘弱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分得更多的‘蛋糕。”理事长谢孔尧如是说。
为此,五通桥农信社确立了“巩固农村市场、拓展城区市场、辐射周边市场”的营销战略,竭力扶持中小微企业,保障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力求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具体措施是,五通桥农信社以“六项机制”建设为契机,建立了中小微企业专营机构,设立了“公司客户部”和“个人客户部”,并在13个营业网点设置专职客户经理负责中小微企业的业务咨询、信息传递交流,形成城区和乡镇全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同时,建立起高效贷款审批机制,实行审贷分离分管制度,及时分析、限时审查、快速决策,将贷款申请受理到贷款发放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以及缺少抵押物等特征。五通桥农信社转变了传统经营方式,在产品设计时注重贴近市场需求,强调产品的“专属性”:针对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特色化、个性化的信贷产品。如,对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推出了第三方保证、第三方抵押贷款;对完成了原始积累、生产经营稳定成熟的企业,推出一次审批、循环支用的小企业循环贷款;针对专业市场中经营时间较长、发展良好但缺乏有效担保的企业集群的流动资金需求,推出小企业联保贷款;对因缺乏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且资金需求时间短的优质企业,推出信用贷款和第三方保证担保贷款等。同时,倾情发放服务民生领域的贷款,推出“大学生村官创业贷”“生源地助学贷”“夕阳红——养老保险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五通桥农信社发放金额占全区金融机构发放总量的90% )等。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说明一切。截至2013年9月末,全社累计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4.5亿元,重点支持农产品食品加工和农机电制造等中小微企业157个,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
潮涌两岸阔,风劲帆正开。
助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全面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迅速转变……伴随着五通桥区开放开拓的步伐,五通桥农信社服务城乡,大道求本,惠民富农的“助推”作用将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