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脚不便,心脑也危险
2014-08-13小卡吴君
小卡 吴君
父母腿脚不便别掉以轻心,除了骨质疏松或者肌肉萎缩等常见问题,其实也有可能是外周动脉病变引起的症状,不加以重视,最终可能导致心梗或者中风。
腿不好可能是外周动脉病变
动脉血管会输送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包括下肢。如果动脉血管有问题,那么下肢就有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血液或者氧气。这时,腿脚会感到疼痛或者行走不便。这种疾病叫外周动脉病变,老年人需要注意这种动脉病变,不要以为只是肌肉或者骨骼老化了。外周动脉病变通常都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油脂在动脉壁上沉淀堆积,造成血流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既然能够让下肢的血流量减少,也会影响到其他动脉,并且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如果给大脑或者心脏供血的动脉出现了问题,患者就有可能脑卒中或者心肌梗死。除此以外,外周动脉病变还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肢体缺血,导致肢体的伤口久久无法愈合,最终组织坏死,需要截肢。
外周动脉病变的症状
外周动脉病变的症状常常被患者忽略,一些患者甚至不会感到腿部疼痛,一直置之不理,最终让动脉病变越来越严重,甚至导致脑卒中。因此,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怀疑自己是否患有外周动脉病变。
●臀部、大腿、小腿的肌肉在活动后,例如走路或者上楼梯感到疼痛,偶尔走路有些瘸。
●腿部感到麻木无力。
●一边小腿和脚部感到很冷,尤其是与另外一边下肢对比时。
●腿部皮肤的颜色产生变化。
●腿脚的毛发脱落。
●脚指甲生长变得缓慢。
●腿部的皮肤变得发亮。
●腿脚的脉搏变得微弱。
●男患者有勃起功能障碍。
哪些人需要特别注意外周动脉病变?
即使没有感到腿疼、麻木等症状,一些外周动脉病变的高危人群也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70岁以上的人
●有糖尿病史或a者吸烟史且年过50的人
●50岁以下,但是有糖尿病史以及其他外周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人
走路能治外周动脉病变
如果确诊为外周动脉病变,那么可以通过服用降胆固醇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糖药物、防血栓药物来治疗。或者通过植入支架、搭桥、介入性动脉内溶栓等手术来治疗。在药物和手术以外,医生还会督促患者进行运动。运动能够缓解外周动脉病变的症状,并增强动脉的供氧能力。运动不仅有辅助治疗的功效,甚至单独也能够起到治疗的功效。
为了验证走路对外周动脉病变的治疗作用,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召集了194位腿部有血栓的外周动脉病变患者,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为家庭运动组,一组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一开始时都进行了6分钟的走路测试,然后一年后实验结束再测试一次,以对照变化。
家庭运动组的参与者在头6个月,每周到运动中心报到一次并且接受训练,然后回家自己练习。后6个月,他们不用再去运动中心,但接受电话督促。通过训练,参与者能够每周走路5次,每次走路50分钟。当然,刚开始时,走路时间较短,经常需要在腿痛后休息。
对照组的参与者虽然每周都上健康教育课,但是却没有接受走路训练。1年过后,对比两组参与者的测试结果发现,家庭运动组的参与者走得更远更快,而对照组的参与者1年后成绩更差了。
研究者认为,即使是每个月只打一次督促电话,患者锻炼的动力也会因此加强,自觉每天完成一定量的运动。如果自己有外周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或者感到腿脚无力、疼痛,应该加强腿部锻炼,并让亲友鼓励督促自己。每天给自己安排40分钟的时间来走路。如果一开始感到比较困难,可以走15分钟、休息25分钟,然后逐渐增加走路的时间,减少休息的时间,最后达到40分钟都在走路。
别忘记足部护理
除了治疗、运动以外,患者还需要对足部做一些特殊护理,尤其是那些还患有糖尿病的人,以防足部出现溃烂和坏死。
●每天洗脚,擦干后抹上润肤露,防止皮肤出现皲裂导致感染。不过不要将润肤露涂抹在脚趾之间,这样可能造成真菌感染。
●选择干燥、厚实的鞋袜。
●如果出现真菌感染,一定要小心处理。
●修剪指甲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伤脚趾。
●定期去足科医生处修剪脚部的茧子。
●皮肤一出现伤口或者溃烂,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