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点工作见成效与出经验的辩证关系”等十七则

2014-08-13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4年3期
关键词:干部群众制度

试点工作见成效与出经验的辩证关系

鲜活的经验源于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实践。对试点工作来讲,见成效与出经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见成效是基础,是前提,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不能糊弄、应付;出经验是根本,是目的,必须对试点工作每个阶段、每个环节上的做法认真地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使之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

(摘自《大众日报》)

刹住“四风”惯性要下“猛药”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来不得半点虚功,要下“猛药”。在前期良好开端的基础上,要继续扩大和巩固成果,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走过场、“一阵风”。以“发现问题是能力,掩盖问题是失职,解决问题是政绩”为标准,引导干部在工作中真正把功夫下在“实”字上,尤其要破除私心杂念,克服浮躁情绪,以求实为荣、以务实为本、以落实为责,使各项工作真正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摘自《贵州日报》)

不应冷落会后的批评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民主生活会成了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平台,起到了出出汗、红红脸、消消毒的作用。然而,有些人在民主生活会后却认为闯关成功,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抛在脑后,工作中当起“老好人”。民主生活会上的批评只能是起点,不能是“终点”,决不能有开完民主生活会就“完事大吉”的心态,而是要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常态化,要经常“扯扯袖子”“咬咬耳朵”。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整治“四风”重在“釜底抽薪”

“四风”问题产生的根源往往在于公权私用。所以,整治“四风”,“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要在继续对“四风”问题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露头就打、查处必严的同时,抓住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牛鼻子”,把该由社会、市场支配的权力还给社会、市场,把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限制在法规制度范围内,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整治“四风”见真功、收实效。

(摘自《人民日报》)

多“解决” 少“解释”

“解决”和“解释”虽然只一字之差,却折射出面对群众诉求时领导干部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些领导干部对待群众上访、网民质疑、百姓提问没有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喜欢用“解释”去应付工作中的难题,主要是因为“解释”比“解决”容易,只用“嘴功”,不用“脚功”。诚然,群众反映的某些问题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一时难以解决,“解释”也是十分必要的,广大群众也能够理解,但不能总把解释当成工作的主要手段,而将解决问题变成了次要选择。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在竞争中引入考核评价机制

竞争性选拔干部考试是“门槛”,考核评价才是“关键”。只有在任用前对干部进行考核评价,才能对干部准确定位。任用前,对笔试成绩靠前者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拟提拔对象的工作实绩、能力水平、廉洁自律、职业道德等,通过晒工作实绩、评工作能力的方式让组织多角度地了解干部,使干部考察不再缺乏数据支撑,让平时工作实绩突出、敢说敢做、不怕得罪人的老实人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切实解决好竞争性选拔中“高分低能”“唯分取人”“人岗不适”等问题的发生。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对制度廉洁性“废旧”与“立新” 的阐释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解决制度廉洁性问题,需要在“废旧”与“立新”两个环节上着力。“废旧”针对“存量”,就是对已有的制度特别是重要领域与关键岗位的制度进行廉洁评估,坚决废除那些容易滋生腐败、加剧腐败、掩盖腐败、固化腐败的制度。“立新”针对“增量”,就是对将出台的改革制度进行廉洁评估,过滤掉那些先天不足或带病的内容草案。 (摘自《人民日报》)

莫把选人当“选秀”

一些地方之所以把选人搞成“选秀”,根本问题是选人目标出现偏差,搞用人上的“政绩工程”。把严肃的干部工作搞成选秀,不仅难以选准用好干部,还会冲击党管干部的原则,是对党的事业不负责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党管干部水平,更好地为党选拔优秀人才。改革的每一项措施都应有利于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而不是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打造围剿腐败的制度合力

首先,要使各项有反腐潜力或实践证明反腐实效显著的制度、政策、措施更加成熟、定型,实现“单枪命中”。其次,要使各项制度、政策、措施的协同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四面合围”。随着住房信息联网、不动产统一登记、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等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威力将大大增强。再次,要积极整合大量非专门反腐制度、政策、措施的附带反腐功能,打造“外围阵线”。

(摘自《学习时报》)

掌握化解班子内部矛盾的四个要点

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体领导。集体领导就是重大事情必须由会议研究决定,任何人不能逾越组织擅自做主;事务决策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为群众所了解。二是准确定位,树立好权力观。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目标一致。三是疏导协调,及时消除隔阂。对在工作中出现的意见相悖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疏导协调。四是互相帮助,注重“磨合”。“磨”就是不怕磕磕碰碰,不怕有分歧、有矛盾,就是把分歧、矛盾以适当的方式摆出来,商量研究,达成一致;“合”就是要有主动配合的意识。

(摘自《云南日报》)

保证制度稳定性要树立民主观念

对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行之有效、切实管用的制度,一定要长期坚持,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牢固树立民主观念: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建设中来,使人民群众成为党的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监督者;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来,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让人民群众参与到管理实践中来,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实践的基础作用。 (摘自《解放军报》)

为工作多架“后视镜”

为工作架设“后视镜”,倡导自主反思和相互交流。要求领导干部对工作细节的把握、方法措施的运用、工作效果以及群众的反映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自我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同时,干部也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善于从群众的态度变化、行为表现、言语交谈等诸多方面细心解读出自己在工作上的得与失。 (摘自《人民日报》)

干部考评谨防“相似性”

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时,应个性鲜明,但少数地方在考评时却经常出现“相似性评价”。相似性评价,是一种不深入调查研究的形式主义,是对干部本人不负责的表现。在考核干部时,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经常性地与干部进行交谈,对干部的言行举止、能力高低、擅长短板、作风好坏都了如指掌。这样,在评价干部时就能够正确地总结出每个干部的优缺点,使干部扬长避短、警醒反思,达到考评的真正目的。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如何编好制度的笼子

进行制度设计时,要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原则。既要堵住“后门”,防止把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小集团”利益合法化;又要破解盲区,及时查漏补缺,完善既有的制度体系。要增强制度的有效供给,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防止出现制度设计不严密、前后不衔接、要求笼统等问题,加大对权力监督的制度创新。 (摘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领导干部如何看待

群众的意见?

首先,党员领导干部要真诚、虚心地倾听群众的意见。某些问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讲也许不足挂齿,但对一些群众而言可能就是大问题。其次,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工作理念、态度、方式上转变态度,杜绝自以为是、觉得群众小题大做、把问题搁置一边或推回到群众那里的现象。最后,党的组织要保护群众的言论自由权,保护群众提建议或意见的积极性。让群众能说心里话,让党员领导干部找到工作调整的方向。 (摘自《学习时报》)

领导干部要既当学生又当老师

当学生要真心实意,力避虚情假意。人民群众是一切实践的主体,领导干部只有首先做好群众的学生,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在群众面前,必须有求知的渴望,甘当学生,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在做决策、抓工作过程中不偏不倚。当老师要循循善诱,力戒生硬粗疏。在工作中不能好为人师、急于求成,要以教育、说服为主,注重解决各种困难,既耐心构建价值认同、统一群众思想,又特别注重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真正达到化解矛盾、密切关系、凝聚力量的目的。 (摘自《解放军报》)

践行群众路线 实现管理方式转变

各级党政领导肩负着社会管理的职责,许多党政领导习惯于下命令、下指标式的“刚性管理”,以居高临下的方式指挥群众,造成群众的反感。为此,党政领导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要培养亲民作风,就必须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科学的制度和政策,牢固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实现从“刚性管理”到“民主管理”的转变,不断完善领导方式方法,以平等姿态对待百姓,以务实、亲民的作风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摘自《人民论坛》)

猜你喜欢

干部群众制度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某些单位的制度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The 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