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生态学视域下中美青少年体育运动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2014-08-13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中美习惯青少年

陈 玲

(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 研究目的

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专家们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减少。导致学生体育活动减少有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青少年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我们曾经做过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跨文化研究》,对中美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青少年只有约10%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大部分青少年(约60%)的体育锻炼是无规律的,即没有养成习惯。而美国青少年65%的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中美青少年运动习惯的差异。近年来,有关学者从学校体制、社会学等视角分析差异的原因。但是先前的研究还缺少对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内在因素,放在系统论的大视角进行分析,也没有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此,本研究以“生态学模型”为依据, 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分析影响中美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在因素和变化规律。

2 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卷内容从生态学、生物学、心理学、体育学、社会学等方面分层建构,并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评议、修改,该问卷以5级梯度量表进行测量,并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r=0.88,P<0102,最后得到专家们对问卷结构和内容的认同。最后在导师2012年赴美访学期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小学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江苏省发放问卷调查,中国地区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950份,有效卷910份。美国地区发放问卷1 000份,问卷980份,问卷回收率与有效率均在95%以上。

3 结果与分析

3.1 尤·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与运动生态行为的模型构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人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并构建出布朗芬布伦纳理论框架:提出人的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即D=f(PE)。其中,D是指发展(Development),P是指人(People),E则是指环境系统(Environment),主要分为微观系统、中型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构成了生态系统理论的系统模型。其中微观系统是指个体在活动中直接交往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玩伴和同伴群体等。所谓中型系统指个体所处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学校与家庭之间或者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外部系统是指一些环境对个体来说通过系统对他们产生间接的影响。其四,宏观系统指个体的一些行为和态度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规范的影响作用。四个不同层次的环境系统则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形式来影响着人的发展。布朗芬布伦纳强调,要考查人的发展,就必须考查个体与学校、家庭、同伴群体等所有可能的子系统。

特别是它们之间存在的潜在相互影响与作用。因此,从生态学视野下,以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把“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从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锻炼行为四个方面构建出运动生态行为模型(图1)。

图1 生态行为模型

3.2 “生态学”视域下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差异比较

以生态学为依据,从自然生态、生物因素、心理因素、锻炼行为四个方面,对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差异比较。调查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年龄界限定于15-20岁。应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对回收问卷进行频数分析、T检验和因子分析等。

表1 影响中国青少年运动习惯形成的生态学因素

变量美国(n=980)中国(n=910)MeanSDMeanSDt值自然生态因子8.6742.4687.3502.4533.525生物遗传因子10.3683.2509.6021.830-1.788*个人心理因子11.4212.1238.2742.183-5.913**锻炼行为因子93552.6827.3272.229-11.565**

从表1可以看出中美青少年在自然生态因子、个人心理因子、锻炼行为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其中锻炼行为是影响中美青少年运动习惯形成的最大差异,为此,体育锻炼的个人行为,包括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及个人的内驱力是中美青少年运动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且美国在这些因子上的影响程度都要大于中国。

3.3 “生态学”视域下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文化差异

3.3.1 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对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是一个区域或国家文化形成重要载体,必然受到该区域或国家所在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南临海,西北多高山、沙漠和无法跨越的大海,这就使我国与亚欧大陆的其他国家形成了天然屏障,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安定的地理环境,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基础。长期以来从事大量的农业活动,可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需要。因此,在我国的文化观念中,重自然发展,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庸之道”。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特征,因此中国的体育文化体现出的是内敛、中庸、平衡、稳定。在对抗体育中不是以体能高低论胜负,而是以“礼”、“德”、“技艺”获赏。因此,体育运动多以个体的、娱乐的、技艺的、表演性的项目为主。

美国三面濒临海,地处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宜人。生活方式与大海息息相关,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这种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勇于向大自然挑战、敢于竞争的民族性格。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自我,追求个体差异。同时,温和舒适的气候,为美国人提供了便利的郊外活动条件,形成了喜欢户外体育活动的习惯与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注重竞争的民族性格与个性发展的体育精神。他们所青睐的休闲运动多是一些有难度的、能证明自己强悍一面的运动,因此在美国青少年中通常开设的课程包括野外生存、攀岩、跳伞、漂流、皮划艇、滑雪等户外运动,在美国很多学校还开设“冒险教育”的课程。

3.3.2 生物因素的差异对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形成的影响

不同的身体形态与机能对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内容产生不同的影响,中美人种之间存在着形态、机能上的差异,是长期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人属于黄色人种,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以白色人种与黑色人种居多。有研究指出,黄种人的四肢短小,而躯干较长;黑种人相对四肢长、躯干短并且臀部较窄,黑种人的坐高/身高的标准指数往往小于黄种人。因此,黑种人身高体壮力气大,在田径的田赛、游泳和大球、力量型项目比赛中占据着优势。但黄种人在涉及灵巧、技能和心智更多的项目上占据优势。中美人种除形态上的差异外,在微观上也有差异,比如美洲人比亚洲人有较多的快肌纤维,钙浓度和骨中矿物质浓度比黄种人高6%-8%。这样就使美国黑人比黄色人种更具有较强的爆发力与对抗能力。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优势项目多以乒乓球、游泳、羽毛球为主。美国多以对抗性、奔跑性的项目为主,如篮球、田径等。

3.3.3 心理因素差异对中美青少年体育习惯的影响

在影响中、美两国部分地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心理因素比较中,从表2来看,中、美相同的影响因子是18个,在所得原始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首先对中、美相同的18个影响因子进行因子分析。从主要因子的排列顺序来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的第一主因子是体育成就,其次分别是身心健康和体育乐趣;而美国是体育乐趣、亲朋好友与身心健康。体育成就感是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这和我国长期的举国体制有着必然的联系。解放前,我国曾经有过一段闭关锁国、饱受列强欺辱、被讥为“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的发展带有中华民族期盼摆脱“东亚病夫”耻辱的民族冲动与激情。因此,我们倡导的体育就是“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这种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广大青少年从事体育的第一动机就是参加比赛、为国争光,因此,为国争光、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成为当前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的核心动机。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较强的民族,没有专门的体育主管部门,政府不制定体育政策,大型体育活动主要依靠是社会体育组织,所以考虑体育的社会价值因素较少,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需要与发展。所以,美国青少年更加注重体育本身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表2 影响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心理因素

中国美国因子高载荷体指标因子高载体荷指标第一因子体育成就F3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体育乐趣F7 寻找运动乐趣F5为了胜利F17体育魅力F5为了挑战F18自我感觉良好第二因子身心健康F1 保持身材亲朋好友F11同学朋友参与F4预防疾病F12 父母意愿F14增强体质F13家庭参与体育乐趣F7 寻找运动乐趣身心健康F1 保持身材F18自我感觉良好F14增强体质F17体育魅力F4预防疾病

3.3.4 锻炼行为的差异对中美青少年体育运动习惯形成的影响

情感体验、主观标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及行为认知这5个因素对锻炼行为有直接作用。调查发展中美青少年在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行为认知上差异较小。说明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并未表现出来。中美青少年都认识到体育活动具有增强体质、娱乐等功能。然而,行为习惯的形成中美青少年有较大的差异,当然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内因也有外因。中国青少年长期在一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把完成体育活动当成一个学习任务。中学生特别是初中三年级学生,体育活动就是围绕中招体育加试进行,考那些内容学生就练习那些内容。因此,中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表现的不够积极。对于他们来说,为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需要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也与当前教育行政部重视体育课的考试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当学生一旦顺利地通过体育考试,他们在体育活动就迅速减少。

表3 中美两国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差异比较

变量中国(n=980)美国(n=910)MeanSDMeanSDt值行为认知26.165.56626.392.7680.603情感体验32.756.03138.217.67-10.344行为控制感26.244.33124.703.0484.187行为习惯26.236.19946.357.453-33.229行为意向18.375.77725.664.872-15.114

在美国,社会、学校和家庭为孩子创造了许多机会,美国把参加体育活动看成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孩子是否参加球队是他自己的选择。当一个人有权利选择他自己想做的事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因此,中、美青少年在各自国家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必将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与不同的运动动机。

4 结论

对影响中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的第一主因子是体育成就,其次分别是身心健康和体育乐趣;而美国是体育乐趣、亲朋好友与身心健康。

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以及锻炼行为的差异是影响中美青少年运动习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体育锻炼行为中的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及个人的内驱力是影响中美青少年运动习惯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中国农耕文化和美国的滨海商业文化,对两国青少年的运动习惯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青少年运动多以个体的、娱乐的、技艺的、表演性的项目为主,美国青少年多以竞争性、对抗性、冒险性的项目为主。

生物因素的差异也是影响中美青少年运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1] Jos W R,Twisk.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Critical Review [J].Sports Med,2001(8):617-627.

[2] 周丽君.影响中、美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280-283.

[3] 伊向仁.社会生态模式下美国社区健身干预目标与评定指标[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6-11.

[4] 张新萍.中美体育社会学异同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4):280-283.

[5] 张碧聪.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思考[J].南平师专学报,2009(1):112-115.

[6] 郑雪荣.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究体育的差异[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6):4-6.

[7] 陶小娟.青奥会的理想及其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演进,2013(1);44-46.

[8] 董冉.古代奥运会对当代青少年的教育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5):85-87.

[9] 范晓萍.美国SPARK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1):80-83.

[10] 郑家鲲.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目标与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65-71.

[11] 谭小春.青少年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体育行为的差异性分析[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1):25-28.

猜你喜欢

中美习惯青少年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青少年发明家
上课好习惯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