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述要
2014-08-12李桂花
摘要: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为:明确科技人才的归属、内涵和外延,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肯定科技人才的价值、地位和作用,发挥科技人才的创造性;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和选拔,提升科技人才的整体实力;关注科技人才的成长、使用和管理,激励科技人才的奉献精神。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3-0113-03
一、明确科技人才的归属、内涵和外延
知识分子由于所处经济地位、工作性质和其历史作用的特殊性,人们对其归属或属性的认识,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干扰与影响,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曾经出现过摇摆和失误。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率先在这个问题上力挽狂澜、拨乱反正,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还说:“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1]89这就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属性,明确了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更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也同样享有工人农民所拥有的权利及地位。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揭示了科技人才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来说,科技人才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就量而言,它是“宏大的”;就质而言,它是“又红又专的”。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关于建设宏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1]91。所谓“宏大的”,就是“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1]91所谓“又红又专的”,主要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对“红”的理解。“红”是指政治觉悟高,政治立场坚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无限忠诚与热爱,愿意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对“专”的理解。“专”是指业务水平高,专业知识精,专业技能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分工中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三是对“又红又专”的理解。“又红又专”是指要处理好政治和业务的关系,使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而不能顾此失彼。邓小平指出:“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1]91-92专并不等于红,业务强并不等于政治上就过硬;同理,只红也不行,只是政治上叫得响,也不等于就专、业务能力就强。邓小平认为,红而不专或专而不红都不符合现时代对科技人才的全面要求,因此要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做到既红又专。从外延上来讲,邓小平的科技人才概念,不只是包括自然科学家,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家在内。1977年,他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虽然这次会议因为时间匆促没有邀请社会科学家。”[1]48可见,在邓小平心目中,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是同等重要的,都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仰,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要受到重视,都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正是由于邓小平在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归属问题,不仅为科技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观念上的藩篱,而且还大大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科技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使一大批受迫害的知识分子得到了身心的解放,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提高了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决心与信心,进而涌现出了一批批在国际国内有广泛而重要影响的优秀科技人才,也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肯定科技人才的价值、地位和作用
对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和作用,邓小平一直有清醒而充分的认识。早在1977年,他就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41,批评了种种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肯定了知识分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特别强调:“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2]91-92
邓小平还从培养和造就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根本要求出发,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批人才的培养。“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2]380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强与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与小、现代化进程的快与慢,都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与低,取决于知识分子数量的多与寡、质量的好与差,等等。[2]120
正是由于邓小平以全新的视角、高瞻远瞩地充分肯定了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不仅使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也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得到空前发挥。
三、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和选拔
邓小平一贯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和选拔。对此,他主要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邓小平强调必须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放在战略地位上来认识和重视。另一方面是创造条件,发现人才。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各方面人才紧缺的局面,邓小平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注意发现人才、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因为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也没有很好地使用。所以他一再强调,改革要深化,人才是关键。邓小平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2]108-109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环境对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实在是太重要了。邓小平进一步主张,领导者是否称职、合格和成熟,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发现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同时,他还强调要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人员不流动,思想就会僵化。外国科研机构很注意更新科研队伍,经常补充年轻的、思想灵活的人进来。我们也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1]70因此,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相应政策法规,使人才能够真正流动起来。再一方面是打破常规、选拔人才。为了选贤任能,使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邓小平力倡改革束缚人才、压制人才的旧体制,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他说:“在人才的问题上……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1]95我们要破格选拔人才,不要按老规矩办事,要想到这是百年大计。破格主要是让新的人才、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老科学家、中年科学家很重要,青年科学家也很重要。所以要为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在科学研究上,也往往是青年人赶过老年人,我们的老同志应当高兴地帮助青年人赶上来”[1]56,要甘为人梯,甘做伯乐,甘心付出。只有这样,才能让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与空间。
正是由于邓小平十分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发现和选拔,不仅使我国科技人才的数量不断扩大,而且也使其整体实力得到普遍提升。1977年5月,邓小平在比较中国、美国和苏联三国的科研力量时指出:“科研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1]40然而到1990年年末,根据1991年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统计,我国全国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432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1097万人,比上年增长6.0%。全国县以上全民所有制独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5410个,科学技术情报和文献机构410个,科学家和工程师42万人。全国高等学校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67.5万人,占86.5%。到1991年,全国各条战线上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2500多万人,直接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有200多万人。
四、关注科技人才的成长、使用和管理
对于科技人才的成长、使用和管理,邓小平主要关注了三点:首先,要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其次,要选贤任能,重用人才。第三,要完善制度,关爱人才。邓小平认为,要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最为重要的是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说:“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2]17为此,必须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机构和必要的制度。正是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国不仅重建了国家科委和教委,而且还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人才选聘、任免、奖惩、退休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为人才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科学地组织、使用和管理人才,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提供了制度保障。
正是由于邓小平特别关注科技人才的成长、使用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不仅使广大科技人员能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激励他们不畏艰辛、刻苦钻研、无私奉献,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科技新成就。我国科技人才能有今天这样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在事业上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应该得益于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指导、贯彻和落实。
总之,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邓小平的科技人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3][4]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李桂花,潘丽萍.中国崛起中的科技人才建设——论毛泽东的科技人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天府新论,2010(5).
[4]李桂花,张媛媛.江泽民科技人才思想的丰富内涵[J].学术论坛,2011(9).
责任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