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甘边南梁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及其现实意义
2014-08-12赵远兴
赵远兴
摘要: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巩固与发展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和经验。陕甘边南梁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对当前和今后党的群众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南梁根据地;密切联系群众;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3-0065-04
20世纪30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的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巩固与发展过程中,党领导陕甘边区军民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和经验。陕甘边南梁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对当前和今后党的群众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陕甘边南梁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陕甘边南梁政府是共产党人建立的红色政权,是为广大人民翻身解放而建立的。也是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捍卫者。这就决定了南梁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都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必须要求南梁政府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推行民主政治,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民主政治首先表现为民主选举。陕甘边南梁政府实行了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投票的新型选举制度。同时还创造了一套民主选举的方法,在农村中,根据选民文化程度的不同,分别采取写票法、画圈法、画杠法、投豆法等等。1934年11月4日至6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在南梁荔园堡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产生办法,是参照中央苏区的经验,按照各方面人数的多少确定的代表名额,由群众民主推选,工人、农民、妇女等各界均有代表,照顾到各个方面。在当时紧张复杂的战争环境里,比较充分地发扬了民主。在选举过程中,刘志丹主张投票选举。那时,根据地文化很落后,交通不便,有些同志说:“这种情况,要啥民主呢!”刘志丹说:“原始社会尚知道选有能力有本领的人作首领,何况现在的人?”[1]老百姓拥护刘志丹的主张,说:“共产党就是和国民党不一样。”他们积极参加选举,庄严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同时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主席)和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朱志清任总指挥),并通过了关于政治、土地、军事、财政、粮食等决议案。陕甘边区的根据地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先后成立了华池、赤安、庆北、合水等县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广大乡村苏维埃政权和各级群众组织。
(二)活跃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南梁地区在清朝以前就有集市贸易,但清朝同治年间回民起义后停止了,此后再也没有恢复,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立后,成立集市便利交易,在白马庙、荔园堡等地建立了集市,保护小商人,允许其来苏区做生意。[2]
陕甘边根据地还努力通过其他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例如,当时,军队和干部买鞋的人很多,集市供不应求,后来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群众发布让做鞋,并规定了合理的手续费,群众都抢着做。
(三)发展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
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十分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根据地人民群众及子女的文化水平。当时,南梁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十分落后,南梁地区没有一所学校。边区政府成立以后,首先在荔园堡办起了第一所列宁小学。以后,苏维埃政府又在根据地相继办起了几所列宁小学。南梁政府还十分重视成人的文化教育,在一些村庄办起了成人扫盲识字班,通过文化教育宣传革命思想,提高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
南梁政府还结合根据地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广泛开展了破除封建思想,解除陈规陋习,实行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活动,建立了禁烟、禁赌、放足委员会,发布了相应的法规,并制定了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反对封建迷信等条例,广泛地向根据地人民宣传禁烟、禁赌、放足的优越性,开展了以“劝破除迷信、劝戒赌博、劝戒鸦片烟、劝禁止买卖婚姻、劝妇女放脚、劝男子剪辫子”为内容的“六劝”活动,用新思想、新文化教育影响群众,引导群众从封建思想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同时在根据地还开展了争取社会上的“二流子”参加生产劳动的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改造,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期间,伴随着移风易俗的斗争,在南梁根据地的乡村、机关、学校、部队,还广泛开展了“列宁文化运动”,大力提倡工农兵群众文化艺术阵地。在红军部队、机关和学校里,“列宁室”(即俱乐部)相继建立或进一步充实加强,“列宁会”(即周末文艺晚会或文娱活动)形成制度,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逢年过节,乡村秧歌、社火也闹了起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前活跃。[3]
(四)发挥群众力量,巩固根据地的军事基础
毛泽东指出:“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4]在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中,中共陕甘边特委和南梁政府组织、领导根据地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开展战勤服务工作,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革命战争,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威力。1934年5月,国民党对陕甘边根据地发起“围剿”,在红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之时,国民党仇良民、谭世麟部1000余人进占南梁,肆意烧杀。为保护红军的武器弹药,老雇农武万有被敌人活活打死;为保守革命机密,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席白养珍等6人被敌人杀害,42名革命干部、群众在阎家洼子等地被敌人活埋。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制定的一系列的军事政策明确规定:在扩红中,实行自愿兵役制,由政府动员,群众自愿参加;凡是参军的群众,必先在游击队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然后编入红军主力部队;奖励群众买武器,买到新式武器者则特别奖励,凡缴获敌人的武器均归个人使用;苏区普遍建立赤卫军和少先队组织,广泛成立游击小组,并建立民间递步哨,帮助红军、游击队做情报工作,开展广泛的人民革命战争。这些政策的落实,使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到处是投奔南梁当红军、父母送儿当红军、妻子送郎当红军的动人情景。到1934年底,红二十六军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游击队扩大到3000多人,赤卫军发展到5000多人。随着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主力红军和红军游击队的武器装备有了较大的改善,政治素质、军事技术和作战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坚强柱石。
(五)减轻农民负担,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南梁政府在土地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在当时的陕甘边根据地内,由于长期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困难。因此,边区“群众对于分土地并不感到多大兴趣,不交粮、款和租子,则很感兴趣”。当时,南梁地区多为外来户,“这些外来户在异乡安家,不得不接受奇重的高利贷盘剥,‘驴打滚、‘大加一外带五分的高利贷,使这些移民,世世代代做牛马。因此,在土地革命中,农民关心废弃债务,甚于关心分配土地”。[5]苏维埃政府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并将群众的要求体现在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一是废除一切债务(不含农民之间的债务)和高利贷;二是对红军粮食供应的问题,采取靠收买民粮供给军队的办法;三是采取在根据地中心区域分配土地,敌占区和边缘区暂不分土地,以打土豪,分浮财为主,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再扩大分配范围。四是土地和青苗一起分配。因为农民最需要的是苗,如果只分田,不分苗,就会影响农民的生产,降低农民的情绪。
在解决土地问题后,苏维埃政府还采取了免除群众的农业税、开展生产运动、奖励农耕等措施,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状况。一方面,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并从政府办的牧场中提供牛、羊、马匹给贫苦农民,帮助他们度过因缺少牲畜而造成的生产、生活困境;另一方面,对红军家属和孤寡残疾人实行救济,争取改造“二流子”参加生产,建立牧场,喂猪养牛。
二、陕甘边南梁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的今天,回望我们党七十多年前在西北一隅的南梁革命根据地密切联系群众的执政经验,对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在建立和巩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纲领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陕甘边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提出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始终把建立人民政权、争取人民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革命的根本目的,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为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长期执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就要求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走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同样,人民也是民主的主体。人民是民主的认识者、实践者和建设者,又是民主规范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完善者。离开了人民,任何所谓的民主、民主政治都毫无意义。陕甘边区的民主政治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由人民自己建立起来的。为了团结和调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党对人民的概念作了调整,大大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极大地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抗日和民主的积极性,在政权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的主体作用空前发挥,使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走向成功,成为世人瞩目的模范民主建设的典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真正的群众路线应当是把群众智慧吸收到政策设计中来,使改革的顶层、中层设计能够相对更加科学完满。走群众路线就应当坚持民富优先的改革方向,促使政府职能从全能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有限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使政府切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是我们党执政的归宿和目的
民生问题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在南梁革命根据地执政期间,虽身处严酷的战争环境和匮乏的物质环境,但却着力改善民生,兴学校、办教育,发展经济、予民生息,进行土地革命、解除束缚农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些为民举措密切了党群关系,使中国共产党在南梁革命根据地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在今天,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密切党群关系,坚持科学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环境、养老等问题,着力改善民生。同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民生建设不断得到整体改善,但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民生无小事,我们要以中国共产党在南梁革命根据地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关系的成功执政经验为借鉴,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坚持科学的群众工作方法,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只有依靠群众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只有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在陕甘边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紧紧依靠群众,扎根于群众,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并进而取得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苏联为什么会一夜之间丧失政权呢?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严重脱离群众。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了。能否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牢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五)坚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相信和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代表群众利益,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幸福。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相依,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和优良传统,并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下,建立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联系群众。但是不能否认,目前的确有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甚至个别人堕落成腐败分子。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做联系群众的模范,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切实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参考文献:
[1]习仲勋.纪念志丹同志九十周年诞辰[N].人民日报,1993-10-07.
[2]刘凤阁,任愚公.红二十六军与陕甘边苏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410-426.
[3]高文.南梁史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106.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5]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史研究室.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讨论稿)[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122.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62.
责任编辑:邓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