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歌德到贝多芬

2014-08-12方言

齐鲁周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狂飙浮士德德意志

方言

伟大的德意志文艺,向我们阐释了这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内核。

真正的文学,是哲学和诗歌的二重唱。从歌德的《浮士德》到“狂飙突进”文学运动,无不反映出德国对精神自由和肉身物欲的挣扎和自省,在这种天才式的写作背后充斥着一个民族灵魂里的“迷惘的荒凉”。

同时,音乐是德国的另一个灵魂。“音乐使我产生两种情绪:战争和田园风光。”出自俾斯麦之口的这句名言带有德国式的铁血味道。

从歌德到托马斯·曼:

一个国家的精神譬喻

诗剧《浮士德》的写作,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

这部作品里,厌烦书本知识的浮士德成了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人类的化身。一场崇高与卑俗、美与恶的斗争贯穿全剧。读过这部巨著的人受到震撼——那就是浮士德巨大的精神魅力。浮士德被称为超人、世人的代表。

最早对“浮士德精神”提出精辟见解的是德国诗人海涅。在《浮士德》问世的当年即 1832 年,他写下了《浪漫主义派》一文,指出:“德国人民本身就是那位知识丰富的浮士德博士,就是那位理想主义者。他凭借精神最后理解到精神的不足,而要求物质的享受,恢复肉体的权利……”

在德国,关于浮士德一生的奇特故事,一直是戏剧家和小说家所热衷的题材。1775 年,魏德曼发表了《约翰·浮士德》。这是寓言剧。海涅曾将《浮士德》改编成舞剧。1947 年,托马斯·曼发表了《浮士里斯博士,由一位友人叙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一生》。1968 年,民主德国作家福尔克尔·布劳恩发表剧本《汉斯·浮士德》,1973 年又发表了它的改编本《辛泽和孔泽》。

小说《浮士里斯博士,由一位友人叙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韦屈恩的一生》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大文豪托马斯·曼流亡美国时期创作的,也是作家最令人震撼的鸿篇巨制。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浮士德式和魔鬼结盟的艺术家的故事。全书以作曲家莱韦屈恩的一位老朋友的回忆为线索,沉重而神秘地记录了这位德国艺术家天才而冷漠的一生,是作家自20世纪初以来艺术家与市民对立主题的一个延续和升华。

托马斯·曼于1945年完成政论文章《德国和德国人》:“浮士德的魔鬼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德意志的形象。一个孤独的思想家和研究者,一个坐在自己陋室里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出于享受世界和统治世界的渴望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就在今天,看到德国以这种面目示人。”

由此,一个同浮士德的魔鬼结盟的音乐家的生平故事便超越了其个体的意义范畴,被赋予了能够代表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发展成长历程的示范性。在这个意义上,《浮士德博士》就成为一个德国的譬喻。

文学里的青年意志:狂飙突进文学背后的浪漫与革命

18世纪70年代,一批青年作家发动了“文学革命”,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狂飙突进”运动。最初是哈曼对早期启蒙主义者片面强调理性提出了异议,强调感情的力量。哈曼的思想影响了赫尔德,歌德接受了赫尔德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狂飙突进作家。

歌德与赫尔德于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相见,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1773年歌德发表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是狂飙突进的第一部代表作。1774年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使歌德蜚声国内并影响了世界。

在歌德的影响下,他的朋友克林格、瓦格纳、伦茨等在戏剧创作方面崭露头角,莱辛称他们为“歌德派”。生活在暴君卡尔·欧根公爵统治下的舒巴特、席勒等人也在德国的南方向封建制度宣战。1770年,博伊在格廷根创办《格廷根文艺年鉴》杂志,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人们称他们为“格廷根林苑派”,其中重要作家有福斯、赫尔蒂、毕尔格、格京、米勒等。

与启蒙主义作家不同,对狂飙突进作家来说,他们不再抽象地反对不道德,而是反对一切束缚和妨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歌德、伦茨、瓦格纳、毕尔格、舒巴特和福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现实社会问题,对封建势力的残暴、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市民遭受不公正待遇提出了控诉。席勒的《强盗》(1781)公开向社会宣战,他的《阴谋与爱情》(1783)把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直接对抗当作戏剧冲突。

狂飙突进作家不再认为道德教育是艺术的目的,他们要求艺术作品反映生活真实,特别是作家本身的真实感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德国文学开始向古典文学时期过渡。雅各宾党人执政,德国作家的政治态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分野。福尔斯特、索伊默等少数作家完全支持雅各宾党人的革命专政;相反,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则完全否定法国大革命,走上了怀古复旧的道路。与上述两个极端不同,歌德、席勒以及其他一些作家则走上另一条道路。

贝多芬们的命运和乡愁:

音乐里的铁血味道

“音乐使我产生两种情绪:战争和田园风光。”出自俾斯麦之口的这句名言带有德国式的铁血味道。

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巴赫和亨德尔是德国17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被称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作为德国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与舒曼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下半叶,决定德国乃至欧洲音乐发展道路的中心人物是瓦格纳;此外还有勃拉姆斯、勋伯格、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也为德国及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音乐家多,音乐家的段子同样多。歌德十分钦佩贝多芬的才华,千方百计设法认识。1812年他们在一个浴场相识,贝多芬高兴地说:“歌德的诗使我幸福。”但是他们的性格并不融洽。

一次,他们同去散步,远远看见皇室的马车迎面而来,歌德马上把帽子脱下来,毕恭毕敬地对着马车低下了头。贝多芬大为不满,对他说:“君主尽可造成教授和机要参赞,尽可赐赏他们头衔与勋章,但他们不能造成你和我这样伟大的人物。”endprint

巴赫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在 10 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非常保密。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本乐谱对他来说就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

尽管巴赫一生为谋生周旋于贵族宫廷与教堂之间,却用宗教音乐反映着当时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大部分作品都包含着斗争精神和民族理想。如同《b小调崇高弥撒乐》。1750年7 月31日,巴赫入葬于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的南墙下,没有墓碑或任何纪念物。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又记起了这位音乐大师。

音乐家之所以成“家”,是因为他们对待音乐的态度超乎寻常的执着和严谨,如耳聋后的贝多芬。思想的严谨性已经成为他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也是德国盛产音乐家的历史渊源。

■延伸阅读

从神圣罗马帝国到

德意志联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为3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山东省),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071万人,是欧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德国亦是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实体之一,按国际汇率计算为世界第4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同时还是世界第3大出口国及第3大进口国。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凯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纪载于西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公元前德国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806年,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16个邦国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协议同时规定,在发生战争时,邦联有义务向其保护人拿破仑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18世纪初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鲁士为主体的统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狂飙浮士德德意志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书影)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剑气凛冽起狂飙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波士顿狂飙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