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学好语文
2014-08-12潘美美
潘美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29-01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或翩翩起舞,或静思默想。现代文明已使音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可否引入音乐,成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使之成为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前奏曲、品味课文内容的间奏曲、深入领会课文主题的终结曲呢?答案是肯定的。众多实践充分证明,引音乐于语文课堂,有助于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那么,哪些环节可采用这种方法呢?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我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
二、以乐曲烘托朗诵,激情随之飞扬
实践中,配乐朗诵是使用得最多的教学手段,使用得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朗诵《琵琶行》配上古筝乐曲《十面埋伏》,朗诵《钗头凤》可配上《渔谯问答》……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景,使学生的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时,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
三、以音乐渲染情景,深入理解课文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分析完《虞美人·春花秋月》这首词时,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李煜凄楚无比、痛今追昔的苦闷心情,我播放了配乐而唱的《虞美人》,学生沉浸在音乐声中,将心比心,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必需时,教师可以自己弹奏、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驰骋、想象开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以音乐辅助背诵,生动展现情景
我读高中时,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曲子,伴着音乐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读课文。老师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朗读合着起伏变幻的曲调,深深吸引了我们,同学们为海燕那勇敢、高傲的精神所折服。那堂课给我的影响特别深。现代的音像技术,已有许多把音乐与朗读完美结合的作品,使文学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引人入胜。利用这些作品,将其引入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同样,选择适宜的音乐,配以合适的课文,采用相应的朗读基调,也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乐曲引导写作,展开丰富想象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我们可以流露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只要细心聆听,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我们发现,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可谓绝唱。受此启发,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断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于笔端,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断来。
音乐,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我们的课堂不是舞台,不是画室,不能把舞台艺术、绘画艺术硬搬进课堂。艺术与教育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却是相通的。教育应该探究艺术,将艺术引进教育,使教育成为学习者主动地、乐于参与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健康优美的旋律飘进课堂,应该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乐音飞扬的时刻。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