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提高教学境界
2014-08-12张爱玲
张爱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13-02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语文能力中的阅读能力,又不同于以往的以抽象概括为主的能力,而是包括“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和”思维的发展”。阅读教学中,除了培养阅读能力,还要有情感的熏陶、品德的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关注理解表达,学会表达手法
1.理解具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所谓理解具体意义,指的是联系具体的语境,理解词句的恰当意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指导学生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领悟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每一篇入选到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甚至自己精心创作的,文章的谋篇布局和语言的表达具有规范性和示范性。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组织形式,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实现主体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想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文流,在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下进行的,在网络学习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的“孤独”心理,沉湎于虚拟的时空中,因此,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项目。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选择、整合其他成员观点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与他人合作的技能。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紧密,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在第二天的课堂交流时,学生都充满了自信,在讲台上,或在小组上,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与同学的观点进行碰撞中,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得到强化。
三、巧妙设计思维情境,逐步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四、重视情感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要植根于情感。具体地说,首先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感氛围。良好的氛围、适宜的环境,是使学生产生乐学、愿学的条件,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激活情感的重要保障。建立师生情感网,巧设教师的语言,采用现代化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进入情境,带动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其次,理解感悟相融,挖掘情感因素。再次,朗读积累结合,升华情感体验。诵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在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情感、人文性的同时,也不能走极端,忽视形式的作用,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语文教学要进行语言训练。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指导相互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指导学生运用语言。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防止形式主义,而应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出发,经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综合,自然得出结论。
五、延伸语文阅读课堂,认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巧设故事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爱听,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学生带到另一个境界里。正当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教师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并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读书感受,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的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
六、重视前后贯连,力求整体感悟
一篇文章要达到表达意蕴、情感的目的,必须是前后关照贯连,而非孤立存在的。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文章“点”的展开而忽视“面”的整体对应,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理解感悟上的困难和偏颇。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