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苗圃到植物园的规划思考—记乐山苏稽植物园规划

2014-08-12刘桃康张建林

河南科技 2014年1期
关键词:植物园游览苗圃

刘桃康 叶 明 张建林

(1.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2.乐山市园林局,四川 乐山 614000)

苗圃一般是指培育树木幼株或某些农作物幼苗的园地[1]。分布在城市周围的大型苗圃基地除了具有经济效益以外,也承担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局部生态环境等功能,良好的植物条件使其拥有成为植物收集、展示专类园的潜力。但生产性苗圃并不完全符合游客参观游览的要求,其生产运作与游客游憩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的部分,因此在苗圃向植物专类园改造的过程中,应对结构布局、 功能分区和园区道路系统等方面进行改造和规划,以更好地满足植物园观光、游憩的需要[2]。

本文以乐山市苏稽苗圃的改造为实例研究对象,以苗木生产为基础,结合游憩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力求达到:合理布局,兼顾观赏游览以及科研生产;凸显特色,整合乐山市自然与文化等旅游资源,宣传城市形象;科学规划,增强植物园的可识别性,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展现城市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时代精神的规划目标。

1 苏稽苗圃的现状特点

1.1 自然地理条件

1.1.1 区位分析

苏稽苗圃位于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地处东经103°39′北纬29°36′,西邻德胜路上段及民营路,北、东、南三面分别与颜河坎、 楠园村、 勤业村接壤,其南北最长约700m,东西最长约970m,总占地面积约38hm2。

该地域处在北纬29°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6.5℃-18.0℃之间,是水稻、小麦、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农副产品的高产区。

1.1.2 土壤与水文

苗圃用地范围内土壤多为紫色土壤,由于常年作为育林地,所以土质较肥沃,适宜多种乡土植物和园林观赏植物生长。园区内有一条自然溪流,宽约3-6m,自园区西部流入向园区北部穿出,除此之外园区内还零星散布一些小型池塘,以及沿道分布的沟渠以便苗圃灌溉和汇水排洪,但大多已经干涸。

1.1.3 地形地貌

全园区为苗圃用地,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整体高程差较小。最高点位于北侧的楠园村附近,海拔高度379.0m,最低为水系下游的勤业村周边,海拔高度375.2m,最大高差约3.8m。

1.2 现状道路交通条件

现状道路主要由三类道路构成:4~6m 宽的车行道、1.2~2.4m 的人行道以及为了方便管理苗圃的生产便道。车行道仅联接入口大门与科技大楼,构成进入园区后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也是苗木运输的主要通道;边缘接入多条人行道,作为工人到达不同苗圃地的快速通道。生产便道占了现状道路的绝大部分比例,它们将人行道粗略划分的区域再度细化,其走势遵循苗圃种植区域轮廓,以简单、便捷和高效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图1 现状交通分析

1.3 现状植物条件

基地现有植被条件良好,种植面积约为26hm2,其中园林苗木种植区面积约为6.6hm2,珍稀树种区约2.75hm2,核桃种植区1.2hm2,红豆杉引种驯化区0.18hm2,以及生态苗木区15.3hm2,拥有桂花、银杏、峨眉含笑、白玉兰、樱花、垂丝海棠等25 种各种规格的观赏花木,以及绵竹、甜龙竹、苦竹、吊丝球竹DD-1 等多种竹类资源。为方便园区管理,大部分苗木均为集中单一种植,呈块状分布,种植区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相互联系。

1.4 功能分区

苏稽苗圃按使用功能可简单划分出2 个区域,即生产区以及管理区。生产区包括播种区、引种驯化区、营养繁殖区、温室区等,作为科研生产型苗圃的核心部分,占据了规划用地的大部分;管理区包括门卫室、科研大楼等,是苗圃的辅助部分。

2 苏稽苗圃改造植物园的优势劣势比较

最早的植物园出现在至今500 多年前,如今植物园在数量和形式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由单纯的植物学研究,拓展为集科学研究、科学普及、示范生产、参观游览以及植物保护、改善环境等功能为一身的综合体。

可以说植物园与苗圃用地有部分功能上的共同点,但更多的是差异。为方便比较,下文将从植物园规划的植物园的选址、道路交通规划、植物展区规划、功能分区划分等方面与苏稽苗圃现状进行对比阐述。

2.1 植物园的选址

2.1.1 区位条件

植物园的规划是城市百年大计,必须服从城市长远发展和综合规划的大纲领[3]。除此之外,植物园的类型、性质,服务对象也对选址地点有一定影响,但不论如何植物园必须向公众开放,根据我国国情就决定了植物园一定要位于公共交通路线上,具有较高的可达性。

苏稽苗圃比邻德胜路上段及民营路,北、东、南三面分别与村落接壤,有公交车站,这就使得苗圃改造成植物园后,可达性高,且具备充足能量来源,以保证正常的灌溉、电力供应和服务设施运行。唯一不足的是周边村落人的活动可能会对园区里的管理活动和植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

2.1.2 土壤与水文

土壤是植物成活的关键,由于植物园大量引进外来植物,故而对土壤的要求较高。苗圃用地范围内土壤多为紫色土壤,由于常年作为苗圃地,土质较肥沃,非常适宜一般植物生长。且园区内有溪流经过,干净且充足的水源足以满足植物灌溉的需要以及活植物中的水生植物、沼泽植物、湿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园中的温室、实验地、锅炉房、食堂、办公与生活区等地的生活用水则可以通过城市供水管道解决。

2.1.3 地形地貌

植物最适于种在平地上这是人所共识的,背风向阳的地形在北方十分重要。在考虑了植物本生的生长特性的基础上,为了老幼病残游人的方便,园内地形应以平为主,这也是步行游览的基本要求[4]。园区现状为苗圃用地,整体高程差较小不需要再平整场地,非常满足这一用地条件。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应注意稍加缓坡,丰富地形的变化。

2.2 园内道路交通规划

与苗圃不同,植物园道路的最主要功能是给游人提供游览路线,其次才是偶然承担的运输或管理。现状苗圃已有比较完善的道路系统,主要由三类道路构成:4~6m 宽的车行道、1.2~2.4m的人行道以及为了方便管理苗圃的生产便道。现有主干道的主要功能是苗木运输,虽然位于大门和科研大楼的中轴线上,但景观性较差。植物园的主干道是游客运载的主要通道,也是消防安全的主要保障,它支持电瓶车、汽车等代步工具直接将游客送至某一展区入口处,考虑到车辆行驶,它应尽量形成环路,并经过主要景点和展区。

园内次级道路多沿苗圃分区分布,作为工人到达不同苗圃地的快速通道,游览性差、趣味性不足。然而植物园次干道的作用是连接主干道和游步道,是体现植物园布局形式的重要手段,因为植物园的特殊性,其各区的位置与大小常常取决于植物园的侧重方面和搜集的植物多少,所以在次干道布局时,一方面要将植物分区通过道路展示出来,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游客游览的感受,使游客充分领略不同植物群落的魅力。

生产便道占到道路体系的很大一部分,其走势遵循苗圃种植区域轮廓,以简单、便捷和高效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所以路线单一、重复,且较狭窄,也不符合游览需要。植物园的三级道路称之为游步道,顾名思义是游客深入游览、漫步的道路,和前两种道路的快捷性和导向性不同,游步道的要点在于尽量增加游客与景区的接触面,所以游步道一般以自然蜿蜒或富有趣味性的构图为主。

2.3 植物展区划分

现状苗圃基地植被条件良好,乔木繁密,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可就地利用形成林荫景观。虽然为方便苗圃管理,大部分苗木均为集中单一种植,呈块状分布,种植区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相互联系,但种植块的面积都不小,通过在种植块外围对同科属的乔木进行补植,即可很快形成植物专类园区。如园内集中种植吊丝球竹的区域,通过丰富游览路线上的竹种类,就可形成竹园。

2.4 功能分区

经过漫长的演化,现代植物园不仅需要承担科研以及科普功能,还要有一般公园所具有的休闲游憩功能,这样一来植物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 即主要迎接游客参观游览的植物展示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而不对外开放的引种驯化区;因植物园运营需要而设置的园务管理区; 以及系统为游客服务的游客综合服务区。苏稽苗圃按使用功能可简单划分出2 个区域,即生产区以及管理区,在已有功能分区基础上略作调整,就可以将原有的生产区划分出植物展示区与引种驯化区,原有的园务管理也可以基本满足植物园的使用要求,唯一不足的是随着内部研究向对外开放参观的变化,需要新增为游客服务的游客综合服务区。

改造条件优势 劣势自然地理条件区位①基地临街而建具有较高的可达性。②三面环绕村落,有充足能源供应。周边村落人的活动可能会影响植物生长。土壤水文①土壤多为紫色土壤,土质较肥沃。②园区内有一条自然溪流,水质较好。地形地貌用地地形较平坦开阔,适宜各种植物生长。①用地几乎没有灌木层,无法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②用地缺乏地形变化,相对比较单调。道路交通园区内已有自成一体的道路交通系统、水利骨架,且道路体系主次分明,主干道为水泥路。①园内次级道路多沿苗圃分区分布,游览性差。②道路多为尽端路,连接性差。③生产便道占到道路体系的很大一部分,路线单一、重复,且较狭窄,不符合游览需要。④生产运输通道需要与参观游览路线进行分离。现状植物①基地现有植被条件良好,乔木繁密,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可利用形成林荫景观。②园内竹类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形成专类园。③原有珍稀树种可充分利用形成专类园。①植物品种单一,不能满足植物园收集植物的要求。②大部分苗木均为集中单一种植,呈块状分布,种植区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相互联系。③缺少下层乔木、灌木。功能分区①在已有功能分区基础上略作调整,就可以很容易形成植物园的植物展示区与引种驯化区。②已具备基本的园务管理能力随着内部研究向对外开放参观的变化,需要新增为游客服务的游客综合服务区。

根据以上情况,拟定将苗圃改造植物园的优势部分通过规划设计进行强调,而避开苗圃本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因地制宜用最小的代价实现苗圃到植物园的规划设计。

3 规划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本方案将对应到道路交通系统、水系规划、功能分区、植物利用以及文化特色等方面,依次对苏稽苗圃进行改造和规划。

3.1 交通系统规划

园区内已有自成一体的道路交通系统、水利骨架,由于原苗圃是一个以苗木科研生产为主导的园区,道路多为生产便道,方便员工快速到达和统一管理却不适应参观游览,所以改造应因地制宜,在现有路基与水系结构的基础上,对道路作适当调整,使园区内能环路相通,不同功能区采取不同的道路布置,以方便生产作业和观赏游览。

3.1.1 交通系统规划入口连接

园区主入口位于德胜路上段,比邻公路,应设置足够规模的入口广场,并注意与公路之间的衔接。入口广场一侧设置停车场,以满足未来观光游览需要。在保证园区统一管理的前提下,适当打开其他入口,实现苗木运输与游客出入分离,以改善园区的交通状况。

3.1.2 内部交通

充分利用原有道路系统,降低改造成本。在原有“剪刀形”道路骨架上新增环形车行道,连接各个景点,贯穿全园以方便游客乘车快速到达目的地。在以观光功能为主的步行区域,结合地形,强化道路的景观游览要求,应尽量保留大树、古树,使游步道从树林中间蜿蜒穿过。在保证道路顺畅前提下,苗木生产区应拥有独立的出入口和运输通道,避免与观光游览区的相互影响,且能形成封闭管理。其生产便道宜采用棋盘式构架,便于苗木分区以及工作人员快速到达。

3.1.3 道路规格

按景观功能分区、游览与园务管理的要求,结合交通组织和消防安全的需要,将道路划分为三级。一级道路:园区采用2种规格的车行道,一是在园内形成循环并连接各景区之间的主车行道,规划宽度为6.0m,其次为主要景观轴线道路,规划宽度为4.5m,均采取沥青混凝土路面;二级道路:景区和景点内的游步道,规划宽度2.4m,路面材料为石板材、木板材或卵石、石板材镶嵌路面;三级道路:景区内的散步道,规划宽度1.5m,路面材料为青石板、卵石或石板材镶嵌路面。

图2 交通对比分析

3.2 水系规划

在对道路进行规划改造的同时,对水系岸线做适当的调整,拓宽基地原有溪流,建成模拟自然湖泊的翠棠湖,使其在原有灌溉、汇水排洪功能的基础上增添景观效果,形成整个园区的核心景观。将道路旁边原有的排水沟进行改造,用湿地植物对其进行美化,建成湿地展示带,同时促进地表径流渗透、增强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一条伴随游览路线前进的流动美景。

图3 水系对比分析

3.3 总体规划布局及功能分区

3.3.1 总体规划布局

根据园区现状条件及规划理念,规划园区整体形成“一带、一环、三轴、多点”的结构布局。“一带”——即指沿湖湿地植物展示游览带,是园区的核心景观带;“一环”——由乡土植物组成的风景林防护带,保证了园区的私密性;“三轴”——菩提大道、蓝花楹大道、 海棠大道三条景观大道,形成了植物园重要景观骨架;“多点”——遍布园内的多个景点。

图4 景观结构布局

3.3.2 功能分区

苏稽苗圃已有比较完善的植物生产和园务管理功能,但为了避免科研工作与观光游览的相互干扰,还是将植物区域划分为封闭的驯化区和开放的植物展示区两大部分,植物展示区又按植物种类分为安静休息区与观赏游览区。且考虑到周边居民可能对植物园造成影响,在植物园周边还预留了一条10-15m 的隔离带,作为防护林区。基地的南侧,还规划了儿童游乐园区,以丰富园区的活动内容。

图5 功能分区

3.4 植物的利用

图6 景区规划

园区中植被茂密,一些地方稍加梳理就可以形成植物专类园,如竹园、树木园等;而对林下空间进行合理利用,结合树荫种植耐阴灌木或结合林窗布置阳性植物,也可以快速成园,如杜鹃园等;而对于一些特殊的专类园,如盆景园、药用植物园、禾本科植物园等则采用点景的方式布置:保留原有乔木作背景林,将道路或场地周边3-5m 的范围预留出来进行特色植物种植,沿游览路线进行改造,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植物格局。根据以上原则,共规划出攀援植物园、杜鹃园、海棠园、滨湖湿地区、树木园、竹园、佛教植物园、秋色叶植物园、药用植物园、盆景园、球宿根花卉园、禾本科植物园,共计12 个植物专类园。为方便游览,所有展区均分布在主干道环线的两侧。

3.5 文化特色

在通过对道路系统、功能分区、水利系统和植物分区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后,已基本完成了从苗圃到植物园的规划转变,但为了凸显当地特色,整合乐山市自然与文化等旅游资源,宣传城市形象,以及增强植物园的可识别性,还应该在规划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通过对乐山市的特色景观资源进行采集,最后确定以“佛缘”为切入点,突出乐山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特色,挖掘与佛教文化相关的植物品种,在乐山植物园内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佛教植物园。同时注意遵循“乡土植物优先”原则,选用最能适应地方环境的本土植物,配合当地珍贵、稀有、濒危植物进行搜集、保存和繁育方面的示范展示,宣传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4 结束语

本文从道路交通规划、植物展区规划、功能分区划分等方面讨论苗圃改造植物园的基本方法。改造的难点在于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将原有的科研生产型苗圃整合成为集科研、科普与观赏游憩为一体的植物专类园。乐山市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是笔者的一次探索,方案正待实施。相信建成后将承担起科普教育、旅游休闲、城市未来建设苗木导向等职责,并与中心城区其他10 大城市级公园相互呼应,发挥巨大的生态效应。

[1]陈俊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299.

[2]张建国.苗圃改造型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设计—以安徽芜湖天鹰苗木生产基地为例[J].西南林学报2008,28(3):55-58.

[3]俞庆生.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7.

[4]余树勋.植物园规划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植物园游览苗圃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来,一次游览七个世界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游览乘法大观园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美术馆游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