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014-08-12叶宏
叶宏
【摘 要】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和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筹码。本文就新的历史时期下,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多管齐下,切实有效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指的是通过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等精神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以及凝聚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卫生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和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筹码。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凡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国,不仅拥有超强的经济、军事硬实力,同时兼具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做后盾。对于我国来说,中华民族确实曾经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不仅促使中华民族得以壮大,更惠及到日本、韩国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甚至横渡海洋,传递到了大洋彼岸,转化成一种强大的感召力。然而近代的中国贫穷落后,在帝国主义国家“烧、杀、抢、掠”政策下,逐渐丧失了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优势,成为了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难以弥补的创伤。当前形势下,虽然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建国初期相比,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强,但总体来说,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新的历史时期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从实际国情出发,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呢?笔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1 重视主流文化的建设,增强主流意识的感召力
主流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与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特征,也是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水平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水平能否得以提高,关键在于其本身的主流意识能否与其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体现了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吸引力,并在我国近现代革命战争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充分展示了其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统领作用。我们应当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感召力。
2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我们拥有光辉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拥有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提升民族文化的吸引力。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2.1 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文化软实力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前提。在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建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虽然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也是极少数的民族文化得以完整传承的国家之一,但是近代中国由于贫穷落后,使得传统文化倍受摧残和打击,使得人们曾一度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怀疑、否定甚至是排斥的心理。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及社会转型的影响,我国人民群众在文化取向上也出现了忧虑和迷茫,甚至出现了可怕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这种危机感的产生,主要是缘于人们没有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丧失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不再将民族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视为一种信仰,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地迷失了自我。事实上,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无限的价值,更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这样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我们应当加强文化教育,培养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2 加强文化传播和交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本身文化实力和交流能力。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和尊重,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吸引力,这是我们开展文化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文化交流能力则决定着国家与世界交往的密切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亲和力和影响力。因此,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传播能力。将我国和平共处的国际理念传递到世界,使其他国家的人民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平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从而搭建一座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桥梁,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2.3 提升我国外交形象
国家的外交形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的象征和集中体现。友好、亲切、不卑不亢的国家外交形象无疑是争取国际信任、吸引国际关注的关键。这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良好的外交形象,能够有效推动国家参与各种国际竞争,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感召力。因此,在推进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应当提升国家的外交形象。
3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突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3.1 促进经济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物质保障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必须以经济作为物质基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物质保障。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空前的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强大后盾,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进一步协调地区间的差异问题,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3.2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为文化软实力提供体制保障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制保障。我们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审视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存在的问题,要用积极的态度,稳健的脚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治国,始终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方向。
3.3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文化软实力提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促进不同地区和谐发展、促进各族人民和谐共处。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本身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4 创新文化产业,强化综合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更是新时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4.1 打造创新型文化品牌
创新是当前我国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成果,还要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牢牢把握文化主权,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的文化品牌,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只有如此,才能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才能扩大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4.2 加强创新人才教育
文化软实力建设,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群众不再满足落后的文化供给,而追求更加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我们必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文化需求。创造文化产品,最重要的是培育创新型人才。要在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去发现人才、吸纳人才、信任人才,同时要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从而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4.3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虽然文化并不等于文化软实力,但是任何国家发展文化软实力都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我们拥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然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差距甚远,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并没有有效地将我国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优势。当前,我们必须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生产力,才能打造出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吸引优秀的创新文化人才,生产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推动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创新。
4.4 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新时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最紧迫和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文化体制僵硬,结构不合理。因此,首先,要对我国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既强调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加强依法监管,同时也要促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变为企业,政企分开,突出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融资机制。既要加强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实现投融资主体和投融资方的多元化;再次,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的建立,要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与能力,多管齐下,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涂成林,史啸虎,等.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0(6).
[3]俞新天.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对外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冋顾与前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赖海燕,左乐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J].求实,2010 (2).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