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造园客体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影响分析

2014-08-12姚成丽

科技视界 2014年19期
关键词:园主造园园林植物

姚成丽 孙 迪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个好的植物景观既要满足植物对生境的要求,也要符合艺术构图原则,符合形式美规律,即满足观赏者的视觉愉悦性。也就是说园林植物造景既要关注其生物生态习性,也要关注其文化属性。中国传统园林植物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构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造园主客体的文化选择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造园客体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文化构成影响。

1 地理环境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说”不仅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有着植物选材上的限制,同时也是文化社会学中“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1]然而,地理环境因素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的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却远非其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可比。毕竟园林中的植物配植首先要使植物本身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展现其最佳的观赏性状,所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变迁,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的文化选择上,地理环境因素担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才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而地理环境对植物选择上的影响无外乎园林中一再强调的生态性原则“适地适树”,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来选取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植物,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中,一般均以乡土树种为主。宋朝时期,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此时,民间已经开始有以栽种花木为业的人员,就连寺院中的僧人和社会上闲散的市民也热衷于此。此外,一些皇家园林中,为了满足“天子”的猎奇心理,常常将一些其他地区的植物引种于园内。

2 “程式”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中,由于植物自身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栽种经验而形成了一些既定的程式。如《园冶》中提到的“院广堪梧,堤湾宜柳”;“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芍药宜栏,蔷薇未架,不妨凭石,最厌编屏”;“编篱种菊,锄岭栽梅”等就是当时常见的一些植物配植方式。

《长物志》卷二也论述了一些植物配植的方式:文中提及牡丹、芍药“俱花中贵裔。栽植赏玩,不可毫涉酸气,用文石为栏,参差数级,以次列种……忌二种并列,忌置木筒或盆盎中。”;

桃可“种之成林,如入武陵仙源,亦自有致。”,但不可植于庭院之中;玉兰“宜种厅事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绝胜”;梅可“移植石岩或庭际”或“令种数亩,花时坐卧其中,令神骨俱清。”;芙蓉“移植池岸,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柳“更须临池,柔条拂水,弄绿搓黄,大有逸致。”;桂树“宜辟地二亩,取各种并植,结亭其中,勿以他树杂之”……清初陈淏子的《花镜》中的“课花十八法”可谓是对园林植物配植手法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其中还总结了20种花木的配植方式。

实际上,古人著作中的这些“程式”无外乎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栽种位置,当然其中也渗透了对于栽植方式的审美观点。然而,这些“程式”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更多的应该是其既符合了植物构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同时又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其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3 民俗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除了其自身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各地不同的民俗所赋予她的文化内涵同样丰富了她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尤其在风水学的应用中,植物常被用作趋吉化煞,因此,不同植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造园之中,在应用植物造景时,设计者势必联系这些文化现象,特别是考虑到植物材料与厅、堂、亭、榭等建筑物结合造景之时,便以题词、作记、写诗、填词形成景点的主题立意。而大多的园主往往热衷于此种闲情的文化娱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园景雅俗的衡量标准之一。

例如,石榴在民间广受欢迎是源于民间流传的俗语“榴开百子”,榉树因其谐音“举”,故被人们寓意为“中举”,因而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被普遍应用,桑梓代表故乡,桑树在古代常植于房前屋后,桂花,因它谐音“贵”,所以民间历来将其视为祥瑞植物。松科的植物也因民俗祝寿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而被视为吉祥树种;柳在中国民俗中主要表现为插柳和汉唐盛行的折柳习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无不借植物传承着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展现着人们热爱花木的情结。

4 社会制度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4.1 政治制度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结构是以中央集权形式的专制官僚政治体制。在这种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一些人开始反对这种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希望从政治羁绊、名利、礼教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淡泊、宁静的自由生活。于是,在政治制度的背景中,在“隐逸文化”的影响下,“文人园”应运而生。

所以,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成就了“隐逸文化”,而在“隐逸文化”影响下的“文人骚客”们更造就了中国“文人园”。对于身在朝,心在野的“文人”们,“引遁”的思潮一直是他们追求独立人格的指导思想,而唯有园林才能令他们暂时忘却“宦海”的人情冷暖,也唯有园林中“软”的要素——植物,才能令他们有“武陵”之感,获“乡野”之趣。而植物构成的文化变迁在构建园林意境、重塑民族植物文化的同时,通过其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同时又将自身的文化变迁映射到社会文化中,从而对敏感于社会文化思潮的“文人”、“骚客”们起到了完善人格的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在社会制度和“隐逸文化”的影响下,植物构成则更趋于“雅”的方向发展。

4.2 经济制度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园林之中,无论是皇家园林或是私家园林,园主对于土地的享受权是其构建园林的先决条件。皇家园林自不必说,皇帝享有江山,几乎可随心所欲地造园;而其他的造园主体能够“归隐”山林,则主要归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地主经济”。

在此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地买卖,在这种情况下,皇亲国戚可以大量购买田地,文人墨客可以购屋置地,富商巨贾也可以拥有大量闲散的土地修筑私园。所以,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可以购得土地以营建园林,过上“归田”、“渔夫”的生活。可以说,土地的自由买卖是各类“园主”们追求“自由”精神的物质根源。

于植物构成来说,也正是由于园主有了造园的经济条件,才有了购置苗木的物质基础,同时具备了与植物相关的各造园要素购买的可能性。当然,园主的经济条件只是其修建园林的可行性分析,他们的文化选择才最终决定其所营园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但是,也正是由于“地主经济”这种经济制度和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的双重影响下,才创造出我国传统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发了园主“归隐”的人生追求。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37,203-211,320-330.

[2]何湘.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J].四川建筑,1995(15),1:38-39.

[3]曹菊枝.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01:1-53.

猜你喜欢

园主造园园林植物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还原
康熙御笔点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