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初中数学适合性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2014-08-12黎雪梅

科技视界 2014年19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数学发展

黎雪梅

(广东省高州中学 初中校区,广东 高州 52520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后,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教师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各种先进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大整合,多媒体教学普遍推行,使得课堂变得热闹非凡。

然而,热闹过后,我们不得不进行冷静的反思,新课程改革下所涌现出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有多少适合课堂教学、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笔者认,教学理念无论多先进,教学方法有多灵活,教学模式有多创新,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教学主体上,都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适合性的原则与实践。

1 初中数学适合性教学的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课程改革有的放矢,从学生实际出,使教学手段适合学生发展需要。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且情境创设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与后继的教学过程应该一脉相连。所以,一定要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情境创设,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确保教学的流畅性和高效率。

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数学适合性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本”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出发,把情境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为进一步探索新知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育和激发学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获得最充分地发。

1.3 发展性原则

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学生在经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的数学经验和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交流、合作、反思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只有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才适合。

2 初中数学适合性教学策略

2.1 教学观念要适合课改的需要

现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已全面实施,教改观念已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教学,教师转变了理念,掌握了教材,还要践行在课堂上,课堂是课程的载体,也是课程的表现方式,要借助于新课堂的构建,将课程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教师行为。

新课程下教师观念的需要作哪些方面的转变?关于这一点,许多一线教师、专家、学者们已作了大量的论述。教师要树立的正确的课程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观,教师要有合作观,等等。正如张毅老师在他的著作《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一书中提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每天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其信息量远远大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教师所学知识有限,很难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所以,需要教师正视自己,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才能保证新课程能顺利实施。笔者认为,一种教学理念合理与否,不是看它有多系统性,而是看它有没有具有适合性。

2.2 关注主体,寻求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不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要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在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学生能理性、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懂得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过程,更是学习知识的自我创建过程。教育家第斯多惠明确地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氛围,优选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学方法要符合教改方向,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合,就是要适合教改需要,适合当前的教学实践,适合学生的发展。没有最好的教法,只有更适合的教法。

2.2.1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教学内容的分析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对学习水平的确定和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陈述,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后面的各个工作环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以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选择了用实验形式进行教学。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2.2.2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须以学生的基本特征为前提。如果忽视学生的特征分析,那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2.3 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受到更合适的教育

人是有差异的,青少年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校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校教育的精髓所在。强调差异性,也就是要求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重视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实施教育,使每个学生的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课堂”的设计和使用正是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共性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要求的课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增强他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平行分班教学法,常使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分层次教学的精髓是因材施教,在同一个大班中分出AB两个层次的小组,其中A组适当提高教学难度,B组严格执行教学大纲,AB组每学期根据成绩和自愿滚动一次,这使A层次学生始终有紧迫感,B层次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果实”,变强化分数为强化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持久的、旺盛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心。A组学生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可相互研究、探索,经常会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极大地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陈敏宏.合适的教学起点,真实的教学过程[J].科技信息,2010,12.

[2]祝怀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成效性[J].教学研究,2009(10).

[3]曹木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吕春拓.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实现因人施教[J].扬州大学学报,2010,8.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数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错在哪里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