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014-08-11黄健忠
黄健忠
[摘要] 文中探讨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发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中医结合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0-30-03
慢性支气管炎是以慢性反复发作性的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特征的常见疾病,主要病理表现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也在增高,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15%。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常同时并存,这已构成我国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本文通过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以及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病因机制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病理变化也较复杂,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包括吸烟,病毒和细菌感染(鼻病毒、黏液病毒、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等),理化因素(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气候及过敏因素。内因主要包括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1]。慢性支气管炎时气道内的大量炎性物质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刺激了黏膜的感受器产生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而后传出神经纤维发出冲动作用于相应的肌群,便产生咳嗽、咳痰[2]。
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和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起居失调、烟酒刺激等因素也与本病有密切相关,均可致肺、脾、肾的生理功能失常。此病位于肺,常因暴咳迁延未愈,使肺脏虚弱,气阴耗伤,肺气不得宣降,故长期咳嗽、咯痰,日久累及脾肾。病情多为虚实夹杂,正虚多以气虚为主或兼阴虚、痰饮停聚为实,或偏寒,或偏热,日久夹瘀[3]。
2 临床分型分期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类包括单纯型和喘息型。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了咳嗽、咳痰外,且发生因支气管腔阻塞表现的喘息症状,常伴有哮鸣音。临床病程按病情进展常分为三期:疾病初期一周内为急性发作期,常有临床表现为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疾病迁延1个月后为慢性迁延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最后进入临床缓解期,往往是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伴少量痰液,病程多数保持2个月以上[4]。
古方中医专业人士提出:“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的论述,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肺脾气虚型:咳嗽、咳痰,痰白而稀或呈泡沫样,自汗,气短,纳差,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每遇风寒则咳痰或喘息加重,舌质淡,苔白,脉虚;痰浊壅肺型: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闷纳呆,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气阴两虚型:表现为咳嗽气短,自汗盗汗,口干鼻燥,疲乏烦躁或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心悸失眠等;脾肾阳虚型:以咳嗽、气喘为主,遇冷咳喘加重,动则喘甚,痰稀白,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弱。依其临床表现又分为实证(外寒内饮、痰湿内聚和燥热伤肺),虚证(脾肺两虚、肺肾两虚)两大类。近年来,诸多中医专家学者对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分型分期进行了经验总结。杨安民等[5]依据中医辨证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痰浊壅肺型,痰热郁肺型,络气不和型,肺气虚弱型,肺脾两虚型,肺肾气虚型,根据不同的分型给予相应的治疗。郭沛泽[6]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疗:肺气虚型采用益气止嗽汤;肺阴虚型采用养阴止嗽汤;痰浊阻肺型采用益阳止嗽汤;肺心气虚型采用益阳止嗽汤;肾不纳气型采用自拟汤剂汤剂进行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有研究表明,气道上皮的咳嗽感觉神经传入纤维可持续受到活性的炎症细胞释放出一系列炎性介质,包括白三烯B4(LTB4)、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等的刺激,引起慢性咳嗽[2]。中医学认为本病可归属于“咳嗽”“喘证”“哮证”的范畴,乃因外感六淫邪气致肺失肃降,咳、痰、喘诸症相继出现,日久耗伤肺气,损及脾肾,痰浊内蕴,变生瘀滞,形成气虚痰瘀、痰瘀互结之证。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故在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治疗效果,而且中医的调理作用,更能使临床痊愈、临床症状的得到改善。
3.1 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大量临床报道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较单独使用西药或中药的治疗效果有显著提高,联合应用西药及中药的治疗能起到很好的互补效果。张军民[7]对2007~2012年接受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应用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口服或吸入治疗,配合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化痰平喘、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固本平喘汤加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王进民[8]通过对平均病程为15.4年的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单独西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的总体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单独使用西医的方法相比疗效显著。刘美珍等[9]回顾性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61.1%的临床控制率和96.3%的总有效率,且远期疗效稳定,说明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规律,注重用药的时效性,针对性强,疗效较好。张海成等[10]对7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西医治疗(解痉平喘、抗感染)的基础上予清金化痰汤合玉屏风散化裁,以清肺化痰、祛邪止咳平喘为法,总有效率为84.72%。耿新新等[11]临床对照观察研究显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减少疾病复发
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是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反复感染治疗及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容易造成二重感染,加重病情。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优势,通过西医针对病因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联合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可降低各种相关不良症状的发生,减少疾病的复发。
杨淑红[12]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65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治疗过程中无并发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能够有效地控制慢性感染的反复发作,明显提高疗效。宋运田[13]通过对49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在7~14d的疗程内其症状均可得到控制,7d有效率分别为78.78%和43.75%,1年内18岁以下单纯型的复发率分别为40%和1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陈晓蓉[14]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修复病灶并降低复发率,且在提高免疫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曾钊辉等[15]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98例给予抗生素和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100例给予抗生素和对症处理,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好,临床治愈率高,患者6个月、1年、2年的复发率分别19.4%、40.8%和61.2%;对照组复发率分别38.0%、66.0%和96.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张辉等[16]观察发现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苏子地龙汤后,咳嗽症状、肺部体征、肺功能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不良反应。
3.3 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缓解急性发作期症状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通过西医针对病因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联合中医药的整体调理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各种症状,改善各项理化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史俊杰[17]通过对24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分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治疗,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酌情增减。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复查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改变,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宫淑贞[18]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单纯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70%,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王海红[19]对63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使用中西药物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咳嗽、咳痰、气喘、哮鸣音等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蔡美昌等[20]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述评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21]。临床实践表明,现阶段医学上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还未透彻,单独的西医或中医治疗,各有优势和局限。临床采取西医治疗方式以控制感染加以对症治疗为主,但难以克服其局限性和反复性[22-23]。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以人为中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临床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但单纯中医治疗对急性发作期病情控制不理想。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减少复发,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或单纯中医治疗[24-25]。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均取的较大进展的同时,仍然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缺少可靠的定量指标,动物实验缺乏深度,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机理研究方面明显不足[26]。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加深中西医结合治疗机理的探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 黄忠.浅谈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防治措施[J].求医问药,2013,11(3):58-59.
[2] 张洪玉.慢性支气管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7-8.
[3]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5.
[4] 路再赢,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8.
[5] 杨安民,冷亦煊.活血通络方配合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71例[J].陕西中医,2010,31(4):393-394.
[6] 郭沛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0例疗效体会[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54-55.
[7] 张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04例[J].河南中医,2013,33(2):249–250.
[8] 王进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2013,7(3):77.
[9] 刘美珍,周和,姚杨.中西医结合治疗108例慢性支气管炎[J].广东医学,2008,29(2):332-333.
[10] 张海成,孙兴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J].光明中医,2010,25(11):2084-2085.
[11] 耿新新,乔春风,王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5.
[12] 杨淑红.中西医结合联合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65例疗效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8:131.
[13] 宋运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6):57.
[14] 陈晓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2C):80-81.
[15] 曾钊辉,袁艺华,骆雪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186-1187.
[16] 张辉,范杰,何彩霞,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3:67-68.
[17] 史俊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观察[J].陕西中医,2009,30(3):307-308.
[18] 宫淑贞.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09-110.
[19] 王海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4):17-18.
[20] 蔡美昌,张美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7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4):175-176.
[21] 吕长青.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2(8):155-156.
[22] 刘勤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7(10):210-211.
[23] 徐航.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治疗[J].当代医学,2011,2(18):205-206.
[24] 刘吉祥,徐凡叶,张金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J].现代中医药,2010,3(1):333-334.
[25] 王娟,王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6(8):354-355.
[26] 叶植放.联合用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7(20):278-279.
(收稿日期: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