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镇滨河生态修复实践

2014-08-11翁樟水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7期
关键词:横琴小城镇城镇

翁樟水

【摘 要】 在工业化浪潮中,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经济强镇,在创造高额GDP的同时,牺牲了宝贵的生态资源,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各级政府推进产业转型设计、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城镇,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本文结合笔者在古镇横琴河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实践,总结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开展情况,剖析生态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小城镇 生态规划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快速工业化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催生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工业化水平很高而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小城镇。中山古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灯饰专业镇,虽然近年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环境破坏也是触目惊心,农耕地变成工业区,田园小路变成了城市大道,清水河也成了臭水沟,清新的空气也被雾霾取代。

2 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在经济规模快速膨胀过程中,城镇呈摊大饼式扩张。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不断聚集,小城镇原有的农田生态系统被打破,滞后的基础设施让城镇环境无法有效收集污水及生活垃圾,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比城市更加严峻。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布局紊乱是小城镇生态问题之源

古镇镇由12个自然村组成,长期以来各村为了发展经济,均划出土地建设本村工业区。过去九十年代初到2013年全镇开发工业用地达到8平方公里,大部分村集体工业区与居住区相互混杂。全镇约2万家规模各异的企业吸引了超过15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增加和工业增长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重经济而轻环境的粗放发展模式是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之本

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头”,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村集体在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村委会通过整合村集体用地,协议租让给企业或私人开发建设,这种简单易行的粗放发展模式为集体经济带来了直接“土地红利”,部分村民人均分红每年超过1万元。工业化速度远超城市化水平,原有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被大大突破,环境恶化势不可免。

2.3 边污染、边治理是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难解之因

小城镇还处于快速增长期,小城镇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先破坏、后建设”、“边污染、边治理”是当前小城镇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尴尬状态。由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较大但经济产出小,生态环境建设只能作为政府“民生工程”进行适量投入,这也是生态环境难解之主要原因。

3 横琴河生态公园背景和概况

3.1 背景

古镇历经快速工业化之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日益不满,对恢复生态环境的呼声日渐强烈,改善滨河环境成为生态建设切入点。横琴河位于古镇东侧,大量简陋厂房沿河建设(图1,图2),滨河生态环境已被破坏殆尽(图3,图4)。镇政府为了整治水环境,恢复河涌水系的生态环境,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环境,启动了横琴河生态公园项目。

3.2 概况

横琴河生态公园全长约6公里,最宽处达200多米,最窄处仅8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公园西侧紧邻南北向快速路古神公路,新兴大道、曹兴路横贯公园,交通可达性很高。场地内尚有部分简陋工业厂房,一处木材厂,一块坟地,一条550kV高压线,2个鱼塘,一个现有曹步公园。

4 横琴河生态公园设计简介

4.1 设计以恢复生态为主题,辅以增加休闲活动空间

横琴河岸局部还保留着着鱼塘、村道、行道树、滩涂以及旧厂房拆除后留下的基础,设计时将一切可以保留的给予保留或者利用。维持有地形的基础上,大力恢复植被(图5示),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现有鱼塘,在四周仅设计透水步道和亲水平台(图6示)以增加活动空间。将现有的村道改造为绿道,加上现有行道树成为良好的林荫道(图7示)。而现有河岸滩涂因人为破坏,部分河岸已建挡土墙,本次设计最大努力的恢复河岸植被,绝不新增硬质驳岸,只有旧厂房拆除留下的硬质基础,本次将其改造为观景平台或者绿道休息平台(图8示)。

4.2 完善配套设施,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由于滨河环境受到工业厂房的影响,原有生态环境受到重大破坏,本次改造的重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清除现有场地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已不利于植物生态的表层土壤,大量种植本土植物。结合横琴河生态公园带状,设计了滨河绿道和步行道,使人们体验和感受自然环境,同时也教育人们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

5 横琴河生态公园实施实践经验

横琴河生态公园项目是小城镇生态修复项目,城镇政府部门在逐渐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平衡协调发展,生态意识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社会背景。影响生态项目实施决定因素并非工程技术,而是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环境效益的博弈,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最重要是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方能让生态项目落实到地。

5.1 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生态意识,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不仅仅要解决土地、财政、技术等问题,更重要是获得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开展生态公园建设前期,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媒体方式向公众传达和灌输生态城镇建设方针和思路,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获得了村集体和社会各界支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与相关的村集体进行了充分的协调,既充分考虑村集体和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满足公共休息环境的要求。

5.2 充分协调土地权属人利益,清除场地内建筑

清除场地内的建筑是公园实施最大难点,本次公园需要清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4万多平方米,其中近3万平方米为违章建筑,也有2万平方米土地是已经办理土地证,对这些用地还需进行补偿。政府和征地拆迁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宣传和动员业主主动拆除违章建筑,也妥善安置补偿的办证土地。有效处理土地权属关系是公园能够实施的关键。

5.3 平衡财政资金投入与生态修复效果

由于地方财政在公园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政府要求生态公园做到要求最大化绿化、最小的维护成本原则建设。虽然设计上已经最大化的保留和利用场地内现状有用元素,但投资依然十分紧张,在功能布局上尽量减少了硬质广场,仅做绿道、步行道和少量亲水平台,在植被方面也基本配置本地化树种,在保障生态恢复效果上,尽最大努力降低投资。

6 结语

横琴河生态公园规划将棕地经改造恢复滨河生态廊道,本规划项目并未采用先进的景观生态处理技术,将主要资金用于植被的保护与修复,提高了公园实施的可行性。实际上无论城镇如何发展,人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当人们意识到优良的自然环境不断消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激起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作为城镇政府要做的即是顺应公众的需求,去克服各种困难,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苟森,李秀.小城镇生态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15):17-18.

[2]刘珊珊,王爱英.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J].科技视界,2012,22(8):346-348.

[3]万帆,熊花.城市河流的自然化和生态恢复设计方法——以芝加哥河为例[C].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4]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0.

[5]祝枫.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2004,18(6):54-56.

[6]郭明顺,陆林.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探析[J].农村发展,2010,10:46-47.endprint

【摘 要】 在工业化浪潮中,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经济强镇,在创造高额GDP的同时,牺牲了宝贵的生态资源,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各级政府推进产业转型设计、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城镇,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本文结合笔者在古镇横琴河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实践,总结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开展情况,剖析生态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小城镇 生态规划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快速工业化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催生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工业化水平很高而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小城镇。中山古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灯饰专业镇,虽然近年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环境破坏也是触目惊心,农耕地变成工业区,田园小路变成了城市大道,清水河也成了臭水沟,清新的空气也被雾霾取代。

2 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在经济规模快速膨胀过程中,城镇呈摊大饼式扩张。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不断聚集,小城镇原有的农田生态系统被打破,滞后的基础设施让城镇环境无法有效收集污水及生活垃圾,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比城市更加严峻。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布局紊乱是小城镇生态问题之源

古镇镇由12个自然村组成,长期以来各村为了发展经济,均划出土地建设本村工业区。过去九十年代初到2013年全镇开发工业用地达到8平方公里,大部分村集体工业区与居住区相互混杂。全镇约2万家规模各异的企业吸引了超过15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增加和工业增长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重经济而轻环境的粗放发展模式是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之本

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头”,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村集体在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村委会通过整合村集体用地,协议租让给企业或私人开发建设,这种简单易行的粗放发展模式为集体经济带来了直接“土地红利”,部分村民人均分红每年超过1万元。工业化速度远超城市化水平,原有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被大大突破,环境恶化势不可免。

2.3 边污染、边治理是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难解之因

小城镇还处于快速增长期,小城镇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先破坏、后建设”、“边污染、边治理”是当前小城镇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尴尬状态。由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较大但经济产出小,生态环境建设只能作为政府“民生工程”进行适量投入,这也是生态环境难解之主要原因。

3 横琴河生态公园背景和概况

3.1 背景

古镇历经快速工业化之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日益不满,对恢复生态环境的呼声日渐强烈,改善滨河环境成为生态建设切入点。横琴河位于古镇东侧,大量简陋厂房沿河建设(图1,图2),滨河生态环境已被破坏殆尽(图3,图4)。镇政府为了整治水环境,恢复河涌水系的生态环境,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环境,启动了横琴河生态公园项目。

3.2 概况

横琴河生态公园全长约6公里,最宽处达200多米,最窄处仅8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公园西侧紧邻南北向快速路古神公路,新兴大道、曹兴路横贯公园,交通可达性很高。场地内尚有部分简陋工业厂房,一处木材厂,一块坟地,一条550kV高压线,2个鱼塘,一个现有曹步公园。

4 横琴河生态公园设计简介

4.1 设计以恢复生态为主题,辅以增加休闲活动空间

横琴河岸局部还保留着着鱼塘、村道、行道树、滩涂以及旧厂房拆除后留下的基础,设计时将一切可以保留的给予保留或者利用。维持有地形的基础上,大力恢复植被(图5示),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现有鱼塘,在四周仅设计透水步道和亲水平台(图6示)以增加活动空间。将现有的村道改造为绿道,加上现有行道树成为良好的林荫道(图7示)。而现有河岸滩涂因人为破坏,部分河岸已建挡土墙,本次设计最大努力的恢复河岸植被,绝不新增硬质驳岸,只有旧厂房拆除留下的硬质基础,本次将其改造为观景平台或者绿道休息平台(图8示)。

4.2 完善配套设施,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由于滨河环境受到工业厂房的影响,原有生态环境受到重大破坏,本次改造的重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清除现有场地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已不利于植物生态的表层土壤,大量种植本土植物。结合横琴河生态公园带状,设计了滨河绿道和步行道,使人们体验和感受自然环境,同时也教育人们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

5 横琴河生态公园实施实践经验

横琴河生态公园项目是小城镇生态修复项目,城镇政府部门在逐渐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平衡协调发展,生态意识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社会背景。影响生态项目实施决定因素并非工程技术,而是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环境效益的博弈,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最重要是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方能让生态项目落实到地。

5.1 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生态意识,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不仅仅要解决土地、财政、技术等问题,更重要是获得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开展生态公园建设前期,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媒体方式向公众传达和灌输生态城镇建设方针和思路,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获得了村集体和社会各界支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与相关的村集体进行了充分的协调,既充分考虑村集体和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满足公共休息环境的要求。

5.2 充分协调土地权属人利益,清除场地内建筑

清除场地内的建筑是公园实施最大难点,本次公园需要清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4万多平方米,其中近3万平方米为违章建筑,也有2万平方米土地是已经办理土地证,对这些用地还需进行补偿。政府和征地拆迁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宣传和动员业主主动拆除违章建筑,也妥善安置补偿的办证土地。有效处理土地权属关系是公园能够实施的关键。

5.3 平衡财政资金投入与生态修复效果

由于地方财政在公园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政府要求生态公园做到要求最大化绿化、最小的维护成本原则建设。虽然设计上已经最大化的保留和利用场地内现状有用元素,但投资依然十分紧张,在功能布局上尽量减少了硬质广场,仅做绿道、步行道和少量亲水平台,在植被方面也基本配置本地化树种,在保障生态恢复效果上,尽最大努力降低投资。

6 结语

横琴河生态公园规划将棕地经改造恢复滨河生态廊道,本规划项目并未采用先进的景观生态处理技术,将主要资金用于植被的保护与修复,提高了公园实施的可行性。实际上无论城镇如何发展,人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当人们意识到优良的自然环境不断消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激起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作为城镇政府要做的即是顺应公众的需求,去克服各种困难,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苟森,李秀.小城镇生态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15):17-18.

[2]刘珊珊,王爱英.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J].科技视界,2012,22(8):346-348.

[3]万帆,熊花.城市河流的自然化和生态恢复设计方法——以芝加哥河为例[C].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4]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0.

[5]祝枫.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2004,18(6):54-56.

[6]郭明顺,陆林.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探析[J].农村发展,2010,10:46-47.endprint

【摘 要】 在工业化浪潮中,我国涌现了一大批经济强镇,在创造高额GDP的同时,牺牲了宝贵的生态资源,产生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各级政府推进产业转型设计、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城镇,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本文结合笔者在古镇横琴河生态公园规划建设工作实践,总结小城镇景观生态规划开展情况,剖析生态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 小城镇 生态规划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实现了快速工业化过程,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催生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工业化水平很高而城市化水平很低的小城镇。中山古镇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灯饰专业镇,虽然近年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环境破坏也是触目惊心,农耕地变成工业区,田园小路变成了城市大道,清水河也成了臭水沟,清新的空气也被雾霾取代。

2 小城镇生态环境现状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缺乏长远规划,在经济规模快速膨胀过程中,城镇呈摊大饼式扩张。伴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不断聚集,小城镇原有的农田生态系统被打破,滞后的基础设施让城镇环境无法有效收集污水及生活垃圾,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比城市更加严峻。简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布局紊乱是小城镇生态问题之源

古镇镇由12个自然村组成,长期以来各村为了发展经济,均划出土地建设本村工业区。过去九十年代初到2013年全镇开发工业用地达到8平方公里,大部分村集体工业区与居住区相互混杂。全镇约2万家规模各异的企业吸引了超过15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增加和工业增长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2 重经济而轻环境的粗放发展模式是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之本

小城镇作为“城之尾、乡之头”,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村集体在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村委会通过整合村集体用地,协议租让给企业或私人开发建设,这种简单易行的粗放发展模式为集体经济带来了直接“土地红利”,部分村民人均分红每年超过1万元。工业化速度远超城市化水平,原有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承载力被大大突破,环境恶化势不可免。

2.3 边污染、边治理是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难解之因

小城镇还处于快速增长期,小城镇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压力,“先破坏、后建设”、“边污染、边治理”是当前小城镇经济建设与环境治理的尴尬状态。由于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较大但经济产出小,生态环境建设只能作为政府“民生工程”进行适量投入,这也是生态环境难解之主要原因。

3 横琴河生态公园背景和概况

3.1 背景

古镇历经快速工业化之路,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群众对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日益不满,对恢复生态环境的呼声日渐强烈,改善滨河环境成为生态建设切入点。横琴河位于古镇东侧,大量简陋厂房沿河建设(图1,图2),滨河生态环境已被破坏殆尽(图3,图4)。镇政府为了整治水环境,恢复河涌水系的生态环境,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休闲环境,启动了横琴河生态公园项目。

3.2 概况

横琴河生态公园全长约6公里,最宽处达200多米,最窄处仅8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公园西侧紧邻南北向快速路古神公路,新兴大道、曹兴路横贯公园,交通可达性很高。场地内尚有部分简陋工业厂房,一处木材厂,一块坟地,一条550kV高压线,2个鱼塘,一个现有曹步公园。

4 横琴河生态公园设计简介

4.1 设计以恢复生态为主题,辅以增加休闲活动空间

横琴河岸局部还保留着着鱼塘、村道、行道树、滩涂以及旧厂房拆除后留下的基础,设计时将一切可以保留的给予保留或者利用。维持有地形的基础上,大力恢复植被(图5示),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现有鱼塘,在四周仅设计透水步道和亲水平台(图6示)以增加活动空间。将现有的村道改造为绿道,加上现有行道树成为良好的林荫道(图7示)。而现有河岸滩涂因人为破坏,部分河岸已建挡土墙,本次设计最大努力的恢复河岸植被,绝不新增硬质驳岸,只有旧厂房拆除留下的硬质基础,本次将其改造为观景平台或者绿道休息平台(图8示)。

4.2 完善配套设施,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

由于滨河环境受到工业厂房的影响,原有生态环境受到重大破坏,本次改造的重要目的是恢复生态系统。清除现有场地内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已不利于植物生态的表层土壤,大量种植本土植物。结合横琴河生态公园带状,设计了滨河绿道和步行道,使人们体验和感受自然环境,同时也教育人们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

5 横琴河生态公园实施实践经验

横琴河生态公园项目是小城镇生态修复项目,城镇政府部门在逐渐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平衡协调发展,生态意识已逐步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为生态建设提供了良好社会背景。影响生态项目实施决定因素并非工程技术,而是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与公共利益、环境效益的博弈,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最重要是协调和兼顾各方利益,方能让生态项目落实到地。

5.1 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生态意识,为项目实施奠定基础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不仅仅要解决土地、财政、技术等问题,更重要是获得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开展生态公园建设前期,政府部门通过各种媒体方式向公众传达和灌输生态城镇建设方针和思路,产生了很大社会反响,获得了村集体和社会各界支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与相关的村集体进行了充分的协调,既充分考虑村集体和村民的切身利益,也满足公共休息环境的要求。

5.2 充分协调土地权属人利益,清除场地内建筑

清除场地内的建筑是公园实施最大难点,本次公园需要清拆的建筑面积将达到4万多平方米,其中近3万平方米为违章建筑,也有2万平方米土地是已经办理土地证,对这些用地还需进行补偿。政府和征地拆迁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宣传和动员业主主动拆除违章建筑,也妥善安置补偿的办证土地。有效处理土地权属关系是公园能够实施的关键。

5.3 平衡财政资金投入与生态修复效果

由于地方财政在公园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政府要求生态公园做到要求最大化绿化、最小的维护成本原则建设。虽然设计上已经最大化的保留和利用场地内现状有用元素,但投资依然十分紧张,在功能布局上尽量减少了硬质广场,仅做绿道、步行道和少量亲水平台,在植被方面也基本配置本地化树种,在保障生态恢复效果上,尽最大努力降低投资。

6 结语

横琴河生态公园规划将棕地经改造恢复滨河生态廊道,本规划项目并未采用先进的景观生态处理技术,将主要资金用于植被的保护与修复,提高了公园实施的可行性。实际上无论城镇如何发展,人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当人们意识到优良的自然环境不断消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激起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作为城镇政府要做的即是顺应公众的需求,去克服各种困难,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苟森,李秀.小城镇生态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7,33(15):17-18.

[2]刘珊珊,王爱英.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J].科技视界,2012,22(8):346-348.

[3]万帆,熊花.城市河流的自然化和生态恢复设计方法——以芝加哥河为例[C].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4]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30.

[5]祝枫.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J].能源环境保护,2004,18(6):54-56.

[6]郭明顺,陆林.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探析[J].农村发展,2010,10:46-47.endprint

猜你喜欢

横琴小城镇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多姿多彩的横琴
文化边城镇远
珠海横琴铁建广场
澳门单牌车入境珠海横琴政策落地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小城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