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金融蓄势待发
2014-08-11李前
李前
银行试水自贸区金融创新,使企业融资效用得到提高,融资成本下降10%~20%
毋庸置疑,金融业在上海自贸区中承担着服务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重要职责。而今,“金融创新”已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一张名片。2013年9月自贸区挂牌以来,已经有多家银行、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为企业进出口贸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金融服务。与此同时,跨境人民币结算、分账核算业务等相关政策也在跟进。
自贸区“金融创新”初见成效
据悉,目前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和高端制造业是上海自贸区的五大主导产业。
在6月3日举行的“国家使命:上海自贸区与金融创新”论坛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称,自贸区金融服务业正蓄势待发。“2013年,第一大产业是国际贸易,营收1.26万亿元;第二大产业是航运物流,营收1千亿元;第三大产业是制造业,营收600多亿元。我相信,金融服务业将很快成为自贸区一个新兴产业。”
记者在此论坛上了解到,上海自贸区挂牌8个多月,已入驻持牌类金融机构57家,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类金融机构321家,金融信息服务投资和资产管理等金融相关企业1919家,共计2297家。截至2014年5月底,自贸区新注册的企业共9589家,金融类机构占其中的24%。
戴海波透露,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经有超过5000家新入驻的企业在上海市内的银行开户,在全国124家中外资银行中,有70%的银行和自贸区内的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朱晓明在此次论坛上表示,自贸区开局已经见效,银行试水金融创新,可帮助企业设立IP账户,提供境外人民币借款。“资金进来当天就可以使用,融资效用得到提高,并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0%~20%。”
提到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跨境人民币相关业务可谓其中一大亮点。戴海波介绍说,截至2014年4月底,上海自贸区发生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26笔,总量达到45亿元;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企业12家,收支金额46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额462亿元,同比增长90%。
与此同时,融资租赁也是上海自贸区的重要一环。截至5月末,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企业已达419家,其中母公司111家,特殊目的公司308家,开展业务涵盖飞机、直升机、船舶及海洋钻井等大型设备。
密集政策为企业带来便利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机构出台了多个金融服务支持意见和实施细则,为企业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提供了保障。
2013年底,央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作为其中的核心政策,5月22日,央行上海总部正式发布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的实施细则和风险审慎管理细则,业内关注的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终于落地。
“这可以说是金融创新政策的核心,为下一步投融资便利化提供了载体。” 戴海波评价说。
6月18日,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正式启动,中行上海分行、工行上海分行、建行上海分行、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行5家银行已接入央行上海总部系统,实现了开立FT账户的功能。
有银行业内人士称,企业在银行开立FT账户、账户上进入一笔资金、资金是活期还是定期、利率、汇兑、贷款发放等交易信息,银行分账核算系统都会直接向人民银行报送。FT账户里的资金不可提现,试图通过FT账户提现来将海外资金带入境内是不可能的。
于5月份启动的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也是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重头戏,首批签约21家试点企业。
据悉,试点启动后,跨国公司可同时或单独设立国内、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集中管理境内外成员企业外汇资金,开展资金集中收付汇,轧差净额计算。
“以前跨国公司在上海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贸易,要凭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经外汇管理局批准才能付汇。境外贸易企业无法打款,从而无法发货的情况时有发生。” 朱晓明说,4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实施细则,提出改进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外币资金池,以及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政策以后,在上海自贸区企业只要凭商业合同就可以操作。
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上海自贸区正努力成为人民币产品定价和清算中心。例如,允许跨国集团在自贸区内开展集团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允许机构在自贸区内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京东、腾讯、支付宝等都已完成注册;自贸区内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可借用1倍或1.5倍于实缴资本的人民币。
除此之外,上海自贸区内的交易所建设也风生水起。据戴海波介绍,目前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已挂牌成立,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已在区内设立资产交易服务平台,上海国际黄金交易所已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上海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在加紧筹建。另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都将在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自贸区内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可以直接参与这些金融市场的投资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