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四个策略
2014-08-11施丽弯
施丽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必须在学与用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实践性”原则,加强阅读实践,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组教材,留足空间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关系到能否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实践空间。“斯金纳认为,要达到一个难度较大的行为目的,需要连续接近法,分很小的步子强化,每次强化的难度加大,这样可以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目的。”(《程序教学理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过程,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模仿到创新。每单元内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例如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岁寒三友”单元,可以由“松”开始教学,先拓展阅读现代诗《黄山松》,因为与其他拓展阅读《竹颂》《梅香正浓》比起来,该文对松的特点与品格的描述更直白,学生从诗中很容易能体会到黄山松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的特点和艰苦奋战、不屈不挠的品格。然后自学《苍松怪石图题诗》,因为有了《黄山松》中对松树品性的了解,学生对诗的大意能琢磨出七八分,也能初步感受作者画松赞松的用意。学完本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迁移运用,学习《墨竹图题诗》和《墨梅图题诗》。如此重组教材,让学生学以致用,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又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形成。
二、先学后教,因学定教有的放矢
“教学过程的本质即是交往实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有目的的交往而实现的学生自我建构的一种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研究理论》范庭卫)因此教学的流程,要考虑能给学生留下多少“自我建构”的实践空间。
课堂上教学流程的顺序直接关系自主阅读的可能性。比如在多媒体教学时代,有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总喜欢先播放故事动画情境,然后让学生去读课文品文字。这样,形象生动的故事都在屏幕上了,学生还会对抽象枯燥的文字感兴趣吗?还有品读词句的必要吗?所以,这样安排,往往容易会使学生失去或淡化自主阅读想象的实践过程。
先学后教,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实践,也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先学后教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探究,形成了对文本知识的感性认知;继而在学习反馈活动中,教师根据学习的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讲授。比如,从四年级起课文教学之前,可让学生先分段概括段意写提纲;然后在交流中,再根据需要,传授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分段知识。在此尝试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或享受成功的快乐,或在纠错中加强记忆。这样因学定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比品评,巧用旧识获得新知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比品评,可以让学生巧用旧识获得新知。在低年级可以对比删减前后的语段,说说喜欢哪一个,谈谈喜欢的理由。至高年级还可以让学生动笔写简评。比如:教学《奇异的激光》,为了让学生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可将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与缩文“激光是一种人造的光,也是一种奇异的光。激光是单色光,它的方向性特别好。由于方向集中,激光就特别亮。激光的温度也特别高”对比,评一评哪个写得更清楚明白,为什么?这样,学生在对比品评交流中,比较轻松地领悟到运用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说明方法的妙处。
此外,组织赛读与评读,也是提高效率的良策。比赛是激趣的最简单又有效的方法,阅读课上可以随时随地组织朗读比赛。让学生品一品评一评:你喜欢谁的朗读,为什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词句谈理由。如此读与品,比与评,既是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文本的过程,亦是口语交际的训练。
对比品评的过程,是学生潜心会文的过程,是复习旧知获得新知的过程,亦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四、有效整合,沟通读写促进表达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整合沟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要挖掘文本中可以进行读写结合的资源,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读写训练。比如:
1. 仿写。课文语言规范,是学生学说练写的最好范例。抓住典型的句子、片段反复读并模仿,学以致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春天的雨点》第一段,对达丽玛开小差的心理描写很有特色。可以问学生:你有过像达丽玛这样,坐在教室里上课却想起别的跟学习无关的事吗?或者在家里做作业时,听着隔壁小弟弟小妹妹看电视时传来的笑声,心里想起了动画片里的故事……请仿照课文写一写。
2. 补白。如读《圆圆的沙粒》第九自然段省略号,让学生想象沙粒是怎样度过的: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沙粒多么孤独寂寞。早晨,太阳出来了,它多想(?摇?摇?摇?摇?摇?摇);傍晚,海滩上很多小朋友在玩耍,它听到(?摇?摇?摇?摇?摇?摇),多想(?摇?摇?摇?摇?摇?摇);晚上,月亮爬上天空,它听到(?摇?摇?摇?摇?摇?摇),多想(?摇?摇?摇?摇?摇?摇)。可是,为了(?摇?摇?摇?摇?摇?摇),它(?摇?摇?摇?摇?摇?摇)。如此将学习文章故事与练说相融合,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 扩写。有的文章在写作上有详略,略写部分恰是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进行语言运用的话题。如《劳动的开端》,可以让学生模仿“第一天挑煤”的写法扩写第二天作者挑煤的经过,并提示学生适当运用课文里环境、动作、心理描写的语句。
4. 续写。读了诸如《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类故事性文章,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
5. 利用插图说写。课文插图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低中年级,要充分利用插图,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比如,教学《可爱的娃娃》,可出示插图可爱的娃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她的长相、穿着;讨论她有什么魔力,一下子把珍珍吸引住了呢?人们是怎样称赞她的呢?让学生画出课文里的句子。再问学生:你想怎样夸她呢?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用“多么”来夸一夸。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