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桦褐孔菌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IL-6、IL-10的调节作用

2014-08-11郝秀春甘凤丽赵洪艳单志芹

医疗装备 2014年4期
关键词:孔菌溃疡性结肠炎

李 越,郝秀春,甘凤丽,赵洪艳,王 利,单志芹

(1黑龙江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检验科,黑龙江鸡西158100)

桦褐孔菌多糖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IL-6、IL-10的调节作用

李 越,郝秀春,甘凤丽,赵洪艳,王 利,单志芹

(1黑龙江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检验科,黑龙江鸡西158100)

目的:观察桦褐孔菌多糖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血清IL-6、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TNBS灌肠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用桦褐孔菌多糖灌胃治疗,14天后测大鼠血清内IL-6、IL-10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桦褐孔菌多糖可通过调节血清中细胞因子IL-6和IL-10在体内的水平,通过提高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溃疡性结肠炎;桦褐孔菌;IL-6;IL-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类病因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侵犯结肠粘膜的肠道炎性疾病,临床上以粘液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目前对于UC的病因主要认为是感染、免疫学因素及遗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并发症较多也比较凶险,预后视病情及年龄因素也各不相同。对于其抗感染治疗的

效果不很理想,因此利用一些药物直接针对炎症因子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目的也变得尤为重要。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用真菌,主要寄生在白桦树、银桦、赤杨等的树干或树皮下。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具有抗肿瘤活性、降血糖、调节免疫活性及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具有广阔的药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及分组:

Wista大鼠60只,体重160-180g,雌雄各半,由佳木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随机抽取40只制备模型,其余20只作为正常对照。

1.2 药物与试剂:

1.2.1 药物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Sigma公司;桦褐孔菌多糖: 由佳木斯大学药学院提供;5-氨基水杨酸:安徽联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2.2 试剂 IL-6、IL-10:上海沪洋生物。

1.3 方法:

1.3.1 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制备

40只大鼠麻醉后灌肠,灌肠深度约入直肠8cm处,灌入TNBS原液100mL/kg和50%乙醇0.25mL,另20只大鼠同体位,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肠做阴性对照。造模14d后,取10只模型和10只阴性对照大鼠猝死,取回盲部做病理验证模型成功。造模成功后将剩余30只模型组大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即5-氨基水杨酸治疗组)、桦褐孔菌治疗组,每组10只;另10只阴性对照大鼠做正常对照组。

1.3.2 桦褐孔菌治疗及指标检测

阳性对照组5-氨基水杨酸2mL/次灌胃,2次/日;桦褐孔菌组桦褐孔菌2mL灌胃治疗,2次/日;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2mL/次灌胃,2次/日;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2mL灌胃治疗,2次/日。治疗14d后,大鼠内眦静脉采血,血清学检测细胞因子IL-6、IL-10。

1.3.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细胞因子IL-6 和 IL-10水平变化: 阴性对照组IL-6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桦褐孔菌组、正常对照组(P<0.05);阴性对照组IL-10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桦褐孔菌组、阳性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桦褐孔菌对大鼠血清IL-6及IL-10的影响(pg/mL )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IL-6是由单核巨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免疫学活性的细胞因子,是参与UC的重要的炎症介质,UC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且其增高水平与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本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血清IL-6的含量明显升高,与报道一致。经桦褐孔菌治疗后,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明显降低,能够证明桦褐孔菌能降低IL-6在血清中的含量,减轻IL-6对肠粘膜的损伤作用,使大鼠粘液血便的症状减轻。IL-10是具有抗炎性和提高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IL-10可通过抑制嗜酸粒细胞表达而达到抗过敏作用,也可通过抑制某些集落因子的合成达到抗炎的作用。在UC大鼠的血清中,IL-10的含量明显降低,其抗炎、免疫的保护作用减弱。经桦褐孔菌治疗后,其含量显著升高,表明桦褐孔菌能有效的提高IL-10的含量,IL-10水平升高使其对肠粘膜保护作用增强,因而减轻了毒素等其他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损害,使得症状好转。实验说明桦褐孔菌能够通过改变细胞因子的水平而调节其间的失衡状态而达到治疗作用。

[1]陈义勇,顾小红,汤坚.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研究。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J],2011,30(1):65-69.

[2] Jarosz A,Skorska M,Rzymow ska,etal. Effect of the extracts from fungus Inonotus obliquus on catalase level in Hela and Nocardia cells[J].Acta Biochem Polon,1990,37(1):149-152.

[3]Mizuno T,Zhuang C,Abe K,etal.Antiumor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ie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scleritia and mycelia of Inonotus obliquus[J]. Int J Med Mushrooms,1999,1(4):301-316.

[4] Babitskaia VG,Shcherba VV, Iknonikova NV, Melanin complex of the fungus Inontus [J]. PriklBiokhim Microbiol, 2000,36(4):439.

[5]王佐,吴正祥,杨九华,杨枫,吴强.IL-17、IL-23、IL-6、TGF-β1和Foxp3在实验性结肠炎中的表达。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2010,19(2):141-144.

[6]彭洪,林中超,王程 ,杨祖奎.IL-4和IL-6在溃疡性直肠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西部医学[J],2012,22(12):2271-2273.

2013-11-11

R574.1

B

1002-2376(2014)04-0038-02

猜你喜欢

孔菌溃疡性结肠炎
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拟黄薄孔菌菌丝体的固体培养条件及CAT和SOD活力动态研究
红缘拟层孔菌发酵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