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历:贵州是我的归宿
2014-08-11姚源清
姚源清
一个月零两天,对于画家李历来说,2014年春的阿联酋之行满载而归。在此期间,他不仅参加了第六届沙迦书法双年展,而且在迪拜古城巴斯塔基亚举办个人书画展,并受扎耶德大学邀请,做关于中国艺术的主题讲座,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艺术交流的任务。
作为参加中阿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中国书画界代表,李历的行囊颇为独特:都匀毛尖、铁皮石斛、用丹寨石桥宣纸书写的书法、贵州题材的画……在介绍自己的身份时,李历直言:“我来自中国贵州。”
时代下的足迹
事实上,这位“来自贵州”的艺术家并非土生土长的贵州人。说起与贵州的缘分,李历坦言道:“从父母一辈就已经开始。”
1949年10月1日,李历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由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父亲李半鲁被错划成“右派分子”,并下放到偏远的贵州农村。这种情况下,1965年, 15岁的李历便随母亲来到了贵州毕节。
小小年纪背井离乡,生活自然不如人意。但让李历感到庆幸的是,与同龄人相比,自己已然收获太多。由于父母爱好收藏,在北京时,家中的书房堆满了各种古董、书画和玩物,良好的艺术氛围,让李历从小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历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大家闺秀出身的母亲就常常给他讲述中国古代文人大家的生平轶事,并细致讲解他们的作品。不仅如此,母亲还严格要求李历学习绘画。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自5 岁起,李历便开始临摹王叔晖、王雪涛、刘奎龄等现代画家的国画作品。到11岁时,他已经在胡悌麟、苏哲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油画和版画了。无疑,这为李历日后的绘画吸取中西之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生性好动的李历并非只专注于绘画,用他的话来说:“我是一个不能安分守己的人,经常想起一出是一出。”除绘画以外,李历还有着广泛的爱好——篮球、田径、集邮、表演、旅游,不一而足。曾经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初中还没毕业的他,甚至一度往返于学校与长春电影制片厂,期待有导演能选中自己。
对于李历的“朝三暮四”,母亲并不看好。她常常以“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告诫儿子,希望他能学一门专一门。但李历固执地认为,阅历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就算远离北京、前往贵州,在他看来,同样值得自己去体验。
行走在路上
1968年,在毕节一中念完高中后,李历积极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毕节县清水铺乡水田沟生产大队。
这是李历一生中最为孤独、灰暗的日子,“一天三分钱,连饭都吃不饱”。当激情退却,理想转化为现实,李历不得不暂停了绘画。苦不堪言的日子里,李历基本上找不到人可以交流,甚至只能“终日与邻家的大黄狗相伴”,但他并不后悔。“现在回过去看,知青生活给予了我许多意想不到的创作素材。”贵州田园风光、农家小院、黄狗,以及画面中低沉的格调,在李历后来的画作中均有所体现。
改变现状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70年,李历被毕节农机厂选中,并代表毕节知青篮球队参加“纪念遵义会议全省篮球比赛”。因为在场上表现突出,刚下球场的李历便被时驻重庆渠县的铁道兵第七师35团相中,行李尚未来得及收拾,李历便被连夜带往重庆,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军旅生涯。
在此期间,李历先后担任了铁道兵、篮球队员、田径运动员、兼职教练等职务。1984年从部队复原后,李历直接被分配到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工作。近水楼台,加上自身对艺术的爱好,使他不仅得以接触诸多艺术珍品,而且还结识许多文化专家,丰富的资源,让李历在艺术修为上大有提升,受益匪浅。
而出国的想法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萌生。为了寻求文化对话、在艺术道路上有更好的发展,1988年,李历携带全部积蓄1000美元,独自远赴法国。在巴黎,李历一边打工,一边苦学法语。为了摆脱生存困境,他不嫌脏活累活,刷盘子、搬行李,当二厨、保姆、家庭教师,“前前后后的工作加起来约有20种”。1989年11月,在几个艺术家朋友的怂恿下,李历鼓起勇气报名参展法国当年“秋季沙龙”画展,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作品竟然成功入选。次年,李历到巴黎美院进修。
在旅法及归来后的十多年中,李历不仅坚持着绘画,而且还经商创业,并利用空闲时间,先后游历了167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不断地行走,才能让视野和心胸更为开阔。”李历微笑着说。
“把贵州文化推介出去”
2006年,李历随同法国朋友到贵州做公益扶贫。阔别36年,面对贵州的山山水水、人文风情,这位年近六旬的漂泊者不由思潮起伏,想起了母亲、艰苦的知青岁月……李历第一次产生了定居贵州的想法。
经过一番慎重的考虑后,李历决定在贵阳投资经营一家法国餐厅。不过,由于文化差异、资金不足等原因,餐厅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好在对绘画艺术的热忱,让李历在心灵深处得以为自己留下一处栖息之地。2008年8月,李历利用餐厅的空地开辟了一间艺术工作室,创作之外,集中向宾朋展出自己各个阶段的油画、花鸟作品。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修养,李历的作品受到不少观众的青睐,并被买主收藏。
工作室的意外成功让李历有了更为深入的想法——通过文化与产业结合的方式,创立画廊,推广艺术。2009年,在结束餐厅的经营之后,李历开始着手创办东山书院,并连续几次展出贵州画家的作品,效果卓著。
李历逐渐发现,贵州虽然拥有美丽多彩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但却仍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在国外,除了个别能说出黄果树,大部分外国人对贵州几乎一无所知。而即便在国内,许多人对于都匀毛尖的由来也不甚明了。李历觉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不能只限于绘画方面。
2014年初,通过国际教育电视台的传播,李历油画作品《天下粮仓》在阿联酋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第六届“沙迦国际书法节”即将举行之际,沙迦酋长国酋长委托组委会对李历点名邀请。在赴阿进行艺术交流期间,李历始终不忘宣传贵州,迪拜国际茶博会、中阿妇女论坛、亲王家宴,每到一处,李历总要带上贵州元素的文化产品。而在扎耶德大学演讲现场,他更是以《新多彩贵州》的视频向师生们介绍贵州文化。据李历介绍,今年11月份,他还将与有关部门在阿联酋启动“文化中国·多彩贵州”主题活动周,重点推出美术(贵州题材)、都匀毛尖、马尾绣、蜡染、银饰等贵州特色文化产品,并安排相关表演活动。
定居贵州以来,李历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迄今,李历已经连续四年参加由贵州省民间助学促进会举办的“火柴天堂”慈善晚会,义卖作品近十幅无偿捐助山区儿童。2013年,他又申请出资重修贵定阳宝山。谈及自己对贵州的贡献,这位归乡游子谦逊地笑了笑:“贵州是我的归宿,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尽一份微薄之力。”(责任编辑/姚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