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高地的思变旗帜
2014-08-11岳振
岳振
赫章县城依地势而建,人们常常要沿长长街梯而行。在有些地段,马路两边密密停放着小汽车,形成两条整齐车队。最近,不断有外地媒体记者接触这样的场景。赫章县城似乎在以这种独特方式,展示着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走过的不平常道路和建设成就。
文朝荣精神树立思变旗帜
“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文朝荣事迹蕴含的“文朝荣精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昭示着赫章令人敬佩的精神高度。
文朝荣的家乡,在距离赫章县城88公里的海雀村。今年2月,72岁的老支书文朝荣长眠于故土,永远守望着他的心血之地。他带领村民们种下的树,早已成林。而今,海雀村人均林地14.3亩,户均65亩,“万亩林场”的经济价值已超4千万元,生态效应与经济发展同进步,“绿色银行”为文朝荣精神注入不朽的思变内涵。
“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这是文朝荣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的“治村思路”。
从海雀村到整个贵州省,许多人一遍遍讲述着文朝荣的故事。一位不屈服于恶劣生存环境的老支书,毅然决定从改变生态环境开始,希望留住养育一方百姓的珍贵水土。植树造林成了文朝荣不悔的事业,他为此坚持了一辈子。
“文朝荣精神是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在一个人物和一个发展点上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试验区历史背景。”赫章县委书记黄光江说,文朝荣精神将更好激发赫章发展内因,更加坚定赫章广大干部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赫章县县长孙逊曾联系帮扶海雀村,他见证了海雀村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而今,讲起文朝荣的故事,孙逊甚是动情。他说文朝荣是“难能可贵”的村支书。
孙逊说,考察“文朝荣年代”那段历史,确实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这么困难的时期,文朝荣作为村干部,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活状况“自谋出路”,而是带领全村百姓苦干实干、植树造林。
“他把自己的救济粮分给群众,家里有只鸡都要炖了拿上山给大家吃,引领大家种树,几十年如一日,种好还要管好,临终前还叮嘱儿子,千万要管好这片林子。” 孙逊说,其实这片林子是海雀人民的。这片林子的价值是“绿色银行”,是毕节试验区与赫章践行“三大主题”的缩影。
近年来,赫章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进一步明确海雀村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民生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推进思路,到2013年,各级部门投入海雀村的项目资金达860.8万元。1985年到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从33元增加到5460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318公斤,贫困人口从730人降到178人;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人口出生率从22‰下降到1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3‰下降到2‰。
文朝荣和海雀百姓创造的生存奇迹,为赫章竖起了一面发展旗帜。
贫穷与饥饿困扰年代,当地百姓毁林开荒,赫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也因此,赫章百姓吃过太多生态恶化的苦果,每当洪流袭来,卷走的不仅仅是山林沃土、房屋粮食,更有鲜活的生命。当然,其中也有抗争。在赫章县野马川镇的“抗洪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英雄们坚定的灵魂,他们在“抗洪抢险”中一马当先的果敢与魄力,将代代相传。只是那些悲壮的往事,后来人希望永不再现。
“以前,平时只有一点水的小溪,遇到暴雨,都会洪水泛滥,现在很少遇到大面积毁灭性的山洪了。”土生土长的赫章人讲起当地生态变化,变得轻松起来。在从赫章县城到兴发乡的公路两边,依稀能见洪水冲击的痕迹,但已是满眼葱绿。大片的草地、树林,是赫章县多年治理的成果。目前,赫章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1%,名列毕节市第一位,已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赫章的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帮助。中央统战部先后协调有关方面参与支持赫章建设,开展了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帮扶工作。台盟中央2005年开始帮扶赫章,选择的正是一类贫困村海雀村为扶贫联系点。“同心·助推发展”、“同心·生态建设”等统一战线在赫章的“同心工程”实践,为赫章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
赫章县委、县政府的努力与各级部门的支持取得显著成效。毕节试验区刚成立的1988年,赫章县地区生产总值1.9亿元,财政收入1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元。2013年,赫章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16亿元,同比增长16.4%,财政收入1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95元;全省争比进位综合测评中排第34位,比2012年上升12位,且连续三年实现位次前移。
“贵州屋脊”迎来新起点
赫章是一片绿色清凉之地。2900.6米的贵州最高点小韭菜坪,为平均海拔1996米的赫章县树立起“贵州屋脊”标杆;“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赫章县两张绿色名片传递着山地生态经济的独特价值;奇石密布造型各异的“天山石林”、阿西里西万亩大草原吸引着八方游客。自然环境的独特品质,为赫章垒筑起诱人的地理气韵。
1941年置县的赫章,人类足迹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夏、商至春秋战国,赫章逐渐南荒服地演变为古夜郎国属地,秦至清代,赫章隶属区划从“汉阳县”演变至“威宁州”。而今,在这块古老神秘的地方,有30余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摩岩石刻遗址。可乐考古遗址被誉为“贵州考古发掘的圣地、夜郎青铜文化的殷墟”。“秦砖汉瓦”沉淀出赫章的历史厚度。
赫章在中国红色历史上有显赫记录。赫章县是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区与敌周旋时间最长、斗争最为艰苦的地区,是长征史上著名的“乌蒙回旋战”的主战场。1936年3月2日,对红二、六军团继续北上抗日起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的野马川会议在此召开。
赫章是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之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火把节”、“彝族铃铛舞”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尽情展示着赫章浓郁的民族风情。
赫章是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1985年7月,胡锦涛刚就任贵州省委书记,便深入海雀村调研,提出建立毕节试验区设想,1988年6月,毕节试验区建立。扶贫开发、生态保护、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为赫章勾勒出奔向美好生活的发展蓝图。
赫章目前将近80万人中,还有20.6万贫困人口;130余万耕地中,有60万亩存在生态危险的坡耕地。黄光江认为,“赫章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多、生态脆弱,所以‘三大主题是赫章过去、现在、将来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这符合守住两条底线的总体要求,也符合赫章发展实际。”
扶贫事业任重道远。赫章县公共财力不足,民生事业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基层医务设施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欠缺,赫章县以前规划了800多公里通村油路,但按照实际情况,要4000多公里才能满足需要;全县还有17万人没有解决安全饮水,3万多户没有完成危房改造,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在扶贫攻坚进程中,这些都是赫章“要重点突破的难点和要啃下的硬骨头”。
根据贵州省、毕节市及赫章县有关决策部署,今年3月,《赫章县2014年“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印发,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基础实施等六个方面“到村到户”精准帮扶,明确了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开始了“漫灌式”到“滴管式”扶贫进程。
5月8日,省委书记赵克志赫章调研,给予赫章殷切希望,也看到了赫章发展的困难,强调省委将“像支持威宁一样支持赫章”。此后,省委领导密集到赫章考察。
“解决温饱已经不是我们扶贫的目标,现在是温饱到小康的过渡。” 黄光江说。
“如果赫章还是生态恶化、人民贫困,那整个毕节试验区就是名不副实。” 孙逊说。
“我们把赵克志书记到赫章调研这个时点,当成赫章加快发展、加快老百姓脱贫致富步伐的新起点。”孙逊说,从这个新起点开始,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力争到2016年使赫章整县脱贫,农民人均村收入7100元以上,全面小康实现程度76%以上。
做强做大工业经济、做活做特城乡经济、做特做优现代农业、做精做活旅游文化产业,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建设,推进开放、注重招商引资质量、搞活民营经济,提升人口素质、做实民生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强化环境治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这些是赫章小康的实现路径。
追求幸福生活的思变之路,不断磨练着赫章干部群众的精气神。“今天吃得好、穿得暖,怎么思发展、谋发展,怎么解决20多万人的脱贫致富,这是我们这一代赫章人和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思考的问题。” 孙逊说,“文朝荣精神”值得传承,是党员干部检查自己、比照自己的一面镜子,应该转化成广大党员干部思发展、谋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自觉行动,由此提高和完善自己履好职、干好事。
(责任编辑/喻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