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析法下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2014-08-10杨向东
杨向东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也深入推进,高等院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模式日趋多样化,高校的财务活动愈加复杂,高校财务风险也就相应产生。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基本状况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面向社会开展一定的财务运营,在选择办学模式、筹措办学资金和使用教学经费等方面都具有相应的自主权,但是,这也给高校的管理运营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一些高校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跨越式发展,不惜代价高额举债,盲目扩大扩建校区。另外,校办企业经营不善,资金运用不合理,也会导致高校财务负担过重,或入不敷出,随之产生财务风险。目前,我国高校对政府拨款有着相对较强的依赖性,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学生缴费,自主创收渠道相对较窄。虽然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拨款稳步增长,但是由于高校办学成本的急剧上升,高校的财务状况却在日渐恶化,高校财务收支总体失衡。
二、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认识不足,决策盲目
高校建制是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已拥有愈来愈多的办学自主权,但是,正是这样的办学自主权导致了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虽然财政拨付的教育经费在逐年增加,但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使高校办学总成本急速上升,导致高校经费收入与资金需求间的缺口日渐扩大,高校资金筹集的压力也逐步增大,致使高校在办学模式、资金运用等诸多方面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部分高校管理层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形势,仍不切实际地追求扩大高校规模,导致高校财务营运资金风险加剧。
(二)资金不足与资金浪费问题并存
部分高校对政府拨款高度依赖,在教育支出、办学成本日趋增加的背景下,假如过度依赖政府拨款,就会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一些高校不可避免产生财务状况的入不敷出;有些高校的日常办学支出基本失去控制,进而导致了高校财务运营的潜在风险。其突出表现在资金预算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资金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不足与资金浪费问题并存。日常性支出急剧上升,而一些临时项目的支出又严重不足,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
(三)盲目发展,负债过度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高校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在经费拨付不足的情况下,发挥金融领域的信贷作用,适度举债就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力催化剂。但是,银行借款是一种债务,终归是要偿还的,实际上是提前透支了将来的办学收入。这种透支必须建立在以后期间有可靠稳定的预期收入之上,否则,若银行借款没有偿付保障,必然将产生财务风险。
在当下高等教育扩招的背景下,有些高校为了“创机遇,谋发展”,忽视自身的偿债能力和创收能力,加大基础工程建设,扩大校区面积,扩大学生招收规模,盲目追求脱离自身实际的所谓跨越式发展。随着校区的快速扩建,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高校的资金需求急速膨胀。对自身偿债能力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盲目向银行举债,导致负债过度,超出高校的偿付能力,给高校留下难以“消化”的债务。
(四)地产权不明,事企不分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校办企业逐渐与高校主体脱离,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但由于有些校企产权不清、管理缺乏科学性,导致校办企业经营步履艰难,效益不佳。而高校又要对其所投资的校办企业承担法律范围内的连带责任,进而形成一定的财务风险。其主要风险有两个方面:一是校办企业经营不善,出现亏损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二是校办企业与其他法人主体之间产生纠纷而导致的连带责任风险。
三、防控高校财务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为了有效监督和控制财务风险,及早发现高校财务活动中存在的潜在威胁,防止产生财务入不敷出的现象,高校应当依据实际办学情况,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所谓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在现有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基础上设置一系列量化财务指标,通过分析研究这些财务指标的数值变化,进而评估高校的财务状况,及时揭示高校财务运营的隐性问题,即提前防范财务危机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需要选定财务预警指标、设定科学的财务预警数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预警指标评价模型。
1.预警指标的选取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高校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选取反映高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三个方面的12个指标,来揭示高校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2.构造高校财务风险递阶层次
根据上面选取的高校财务预警指标,构造三个阶梯层次:第一层:高校财务风险;第二层: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第三层:各个预警指标。如表1所示。
3.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评价模型
构建一个科学的指标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以上预警指标的数值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各项指标的正常标准,对高校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高校财务风险等级,从而为提高高校财务营运管理水平提供科学的参考建议。
(二)加强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控制是指高校在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手段对将来可能产生的财务损失进行补救,以确保高校资金稳定高效运转。财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高校办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评价财务风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高校财务风险,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由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和办学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自身的办学管理和财务运转也存在着不确定性。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和高等教育规模快速膨胀的背景下,需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将风险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招生及就业等各项管理工作当中,科学决策,协调发展。
2.开拓筹资渠道,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广泛拓展融资渠道对高校发展的现实意义,要摆脱对经费拨付的过度依赖,就要大力拓展资金筹措渠道。一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学费、住宿费及时收缴,并全部纳入高校预算管理。严格执行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下大力气解决学生欠费问题,将学费和住宿费的到账率与各系部、处室的绩效考核相挂钩,建立健全“奖、贷、助、补、减、捐”的助学体系,充分利用国家相关专项贫困补助资金和贷款优惠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欠费问题;二是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成为高校办学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途径与校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三是要扩展社会筹资渠道,尽力争取合作企业、各届校友、公益团体及社会各界的赞助,拓宽高校资金筹措渠道。
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健全预算控制,着力打造安全稳定的资金营运环境,节约日常开支,降低办学成本,确保资金效益的最大化。高校要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加强预算监督,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及时改进调整,确保预算的刚性实施。一是要提高资金预算与事业发展的相关性,确保资金预算的科学性;二是要提高资金预算的前瞻性,进而发挥资金预算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三是要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措施保证资金预算的严肃性,强化资金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合理评估高校偿债能力,控制贷款规模
过度举债将导致高校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指标体系,合理确定高校负债规模。高校应当依据自身办学状况和收入情况,充分考虑高校发展潜力和偿债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和严格控制负债额度。另外,高校资产相比企业资产的构成内容不尽相同,评估高校的偿债能力并不能简单地套用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财务指标体系对高等院校来说并不完全适用。对高校来说,没有存货和应收账款,能用于还贷的流动资产只有银行存款和现金,也就是货币资金,因此,货币资金与贷款总额的比例应当成为衡量高校偿债能力水平的一个财务指标。
4.明晰产权关系,实现事企分开
当前,校办企业最显著的问题是事企不分,产权不清,有些校企不具备独立法人地位,因而大大削弱了校办企业自主经营的权限。应在高校构建“一校两制”的营运模式,即教育工作按照事业方式运营管理、校办企业按照企业方式经营管理。充分明晰校办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促使校办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相互分离。在校办企业中高校作为投资主体,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组建科学运行的有限责任公司,高校有限的财力、物力与社会相互融通,增加校企实力,扩大校企规模。高校作为投资者与其他投资者一样以其出资额享受权益,校企以其资产总额对外承担有限责任。按市场规律运营,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以实现校企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科学管理和运营,大力推广高校科技成果,实现科技转化。同时,也要拓展视野,寻求机遇,投资优质项目,把校企发展壮大。
总之,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当前存在的财务风险,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及早发现问题,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理清校办企业产权关系,大力控制财务风险,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1]张理.我国普通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尹中晓.高校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3]周琪.浅谈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
[4]张兵,杨雅斯.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