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阳应变:老社区迸发新活力字号

2014-08-09朱珉迕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驿站街道居民

朱珉迕

作为上海最早一批大型居住社区的代表,虹口区曲阳社区已经走过数十年发展路程,社区居民亦进入快速老龄化时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社区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服务需求。如何满足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这是众多大型居住社区面临的考验。

而更深远的考验是,一个成熟的居住型城区,如何激发持续不断的社会活力?很可能成为负担的服务压力,能否成功转化为社区活力?曲阳社区的探索,正是就此展开。而“服务”本身一方面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也成为一把开启活力之门的钥匙。

和谐之道——

“你们生活得好,我就高兴!”

31年前,79岁的邓小平来到曲阳社区。在走访民居、察看菜场后,老人由衷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今,在当年邓小平涉足的曲苑内,居民自发为伟人树起一尊铜像;而邓小平这句感叹,也成为曲阳人时时铭记的话语。

一切,可以从这个大型社区提供的服务说起。

“15分钟生活服务圈”的背后—瞄准居民需求,提升服务效能

2013年6月,这座“驿站”开始运营。附近居民就此有了一个“社区食堂”每日早中晚,市民驿站的二楼供应卫生可口、价格适中的三餐。而在一楼,社区生活咨询窗口、阅览书报角、体育彩票销售网点一应俱全。步出家门10分钟,基本的生活服务需求,就能在“市民驿站”中一站式搞定。

这是曲阳社区第三个 “市民驿站”。2008年,曲阳南部的玉田路上开出了全市第一家 “市民驿站”,吃饭、看病、办事、休闲等公共服务在这里悉数囊括,辐射数万居民。2010年,第二家“市民驿站”在北片的辉河路上启用。2013年,当南、中、北片各有一个“市民驿站”后,三栋小楼成为三座举足轻重的民生服务“客户端”,并成功构成了一个“15分钟生活服务圈”。

成立“市民驿站”的初衷,是为解决社区中棘手的“办事难、吃饭难、就医难、老年活动难”。曲阳社区老龄化程度超过30%,位列虹口区之首;老人中空巢老人又占相当比例。在这个被称为“卧城”的居住型社区,社区服务是否就近、就便,决定了千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社区建设中,街道应该成为后台的支撑。这个后台怎么撑?”曲阳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赵强说,提供贴近需求的生活服务,并通过流程再造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效能,是社区治理的基础性要务。

为此,曲阳街道全力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和“5分钟居民区文体 活动圈”,进而形成“15分钟生活服务圈”。三个“市民驿站”、居委会“两室”(居委会接待室、居民活动室)和社区“七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行政中心、社区城市管理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在几年间相继建成,令“服务圈”成型的同时,更实现了政府服务的流程再造—一门式、扁平化、高效能。

百宝箱里蕴含的奥秘——

有效的服务,当能挠到“痒处”

毗邻曲阳公园、面朝交通干线的一块宝地,建街道办公楼,还是社区文化中心?这是8年前曲阳路街道面临的权衡。街道办公场所蜗居巴林路的一幢三层小楼,没有食堂、没有停车场,使用20多年亟待改建;居民则需要文化活动场地,原先的零星场所实在“不成气候”。最终街道干部形成共识:“宁愿机关办公挤,也要群众活动宽”。一座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由街道筹资4200万元建造完成,街道工作人员则在狭小的办公楼中又度过了7年时光。

除了彰显作风外,这是一次典型的 “对位服务”。在曲阳,人们将其成为“嵌入式服务”,“嵌入”的内涵,正是紧贴居民最急切的、甚至就在“痒处”的需求。这种服务始于政府的作为,最终却能激活社区内在的力量,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服务源泉—当文化中心回应了居民文体活动的热切呼声后,社区中孵化的一支支文体团队,日后便成了投身社区事务的中坚力量。

观察曲阳路街道的居委会,能对“嵌入式”有更好的理解。在许多居委会的办公室,都能看到一个“百宝箱”式的玻璃橱。橱中放满了手电筒、医药箱、雨伞、螺丝刀、保险丝、马桶活塞、缝纫机油……它们由街道补贴资金设立,专门用于应对居民生活中意想不到却又常常遇到的 “尴尬情况”。社区干部的思路简单而奏效:当居民需要时你“挠到痒处”,回过头来,对方就会对居民区产生朴素的感激和认同。

“百宝箱”源自来自曲阳首创的 “三全工作法”,街道为居委会摆脱行政负担,转而助其打造为“全天候接待、全方位受理、全过程负责”的“全科居委”,为居民提供细致服务。而街道提供的同样是“挠到痒处”的支撑。每年曲阳路街道会划拨小额资金给居委会,除维护“百宝箱”的内容外,还由其在居民中征集最想解决的实事项目,并利用小额资金带领居民一同操办。

装几个晒衣架、为石凳增加一块木坐垫……许多居民喜闻乐见的“小事”悉数办成。在街道干部看来,小项目带来的,远不止居民的一声感谢作为社区骨干的居委干部在其中收获了威望,这将有助于其带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而居民的自治热情更容易由此激活,成为社区服务新的提供方和力量源。

来自社区内外的回馈——

共建共享,绵延不绝的力量源

林云小区是上海首批“自治家园”试点小区之一。作为“嵌入式服务”最初的试验田,这个老小区已然收获居民自治的成果。

“党员亮身份”,在这里小区已是惯常。姓名、联系方式和特长的铭牌就贴在楼道里。居民有事不但能找居委,身边也有现成的帮手。同时,一批居民自发组建的小团队,也得到居民区党组织的精心扶持。

成立于2004年的“晚霞心苑”丝网花班,最初只是普通的“才艺团队”。但在自娱自乐过后,伴随着丝网花作品种类的丰富,以及队员们手艺的愈加娴熟,队员们想到:“为何不利用这一技之长,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去帮助小区的一些困难居民?”

如今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丝网花班成员常常会摆出“义卖摊位”,售卖他们色彩鲜艳,异常逼真的丝网花作品,截至目前,该团队已经将义卖所得3万余元,全部用于帮助该小区的困难居民。

“小团队建家园”—在曲阳,这样的故事频频上演。赤三小区的退休教师胡秀花,凭着一腔热情和街道支持,数年间把几十位素昧平生的邻居培养成了志愿者,大家一起动手,硬是将废弃多年的大楼顶层改建成了集多种功能、供居民休闲的“康乐家园”。大批居民主动将家中的健身器、电视机等等捐献出来,只为让 “康乐家园”更多一点“家”的味道,让更多邻里得以分享。

“街道早已不是社区服务唯一的提供方。社区真正的主人是居民,街道要保障他们发挥出自己的力量。”赵强说。而同样在曲阳首创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则更令社区事务的参与方延伸至居民区之外:社区党工委搭建的这一平台,吸引驻区单位参与到社区事务的讨论、决策与处理中;区域内党组织、行政部门派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与社区逐渐形成良性互动的“共治”体系。

虹口实验学校校长胡培华,是曲阳社区远近闻名的“博士校长”。胡培华还有一个身份:“曲阳教育小区主任”。“教育小区”顾名思义,一个曲阳社区教育资源组成的联盟,在自身办学之余,更为社区提供服务—11所加盟学校的场地向社区居民全方位开放,学校的教师也常常走进社区,站上“社区讲台”。

同样在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框架下,16家社区单位设立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站,还有22个社区科普文化体育协会单位,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很大程度上依靠着他们的作用。胡培华一言道出“共治”的核心:“社区分享我们的资源,我们分享社区的快乐。这,正是曲阳倡导的"共建共享"。”endprint

猜你喜欢

驿站街道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热闹的街道
石器时代的居民
街道生活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囫囵吞枣
背水一战
风居住的街道
在十八驿站(二首)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