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2014-08-09陈芬
陈芬
马云发文称,要想有持续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3月29日下午,马云在来往扎堆上发表了一篇谈创新的文章。
在此文中,马云谈到“要想有持续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就是需要对今天的既得利益群体进行重新分配,是对今天成功者的挑战”。此文不难让人想到当下这场尚未有定论的支付战争以及闹得颇凶的金融监管。
在3月29日的文中,马云提到,创新者即便伟大如乔布斯,如若不是英年早逝,那么也难免会遭人嫉恨。马云给出的理由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是否有持久创新的能力。二是他的创新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三是,如果他有持久创新的能力,那么他一定会因为破坏力的强大而招恨,因为创新就是意味着对昨天体系的挑战。
显然的,这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马云的心态。他豪言称“创新者会死,但创新不会死!”这一如3月23日马云公开发布的“抗战”檄文那样。
支付宝和银行系在这场恶战中打出的始终是道德旗帜,争夺的是永恒的利益。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说支付宝仅仅是渠道创新也好,是银行身上的“寄生虫”也好,马云们确确实实推动了中国的金融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之路,无论是渠道创新还是产品创新,抑或本土化的改良。中国特色的改良,正是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淘宝电商平台的迅速发展促生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爆发,2014年春节期间腾讯抢红包大战拉开新一季移动互联网金融大战的序幕,而2013年,正被很多人冠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2014年2月,余额宝的规模已逼近5000亿元,而借助余额宝,天弘基金成为基金中的明星。
另一方面,网络信贷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3年网贷公司大约600家,行业总成交量1058亿元,而2012年这个数字只有200亿元。在互联网金融爆发式发展的大环境下,传统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投入其中。
有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和渠道的差异,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之间符合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互联网金融使得信息更加透明,信息披露度更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更为加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理念则让消费者主体意识更强,互联网资金快速游走的特征加速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互联网金融正对传统金融业产生超乎人们想象的震动与冲击。由打车软件展开的阿里金融与腾讯支付间的关于移动支付的激战,到支付宝与各家商业银行间关于资金转账的纷争,一时间,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商业银行之间、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
与传统金融不同,消费者在双边市场发展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长尾效应带来的消费者盈利模式以及大数据和自媒体带来的营销模式,对传统金融的产品营销模式产生深刻冲击,竞争成为互联网金融继续发展的原动力。互联网具有强烈网络外部效应以及双边市场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银行盈利的金字塔模式。
在银行业整个业务结构都在变化的同时,原先银行并不太重视的支付领域正在成为未来的关键阵地。
在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中,支付尽管是金融行业的一项基本功能,但一直未能引起重视。第三方支付公司经过十多年的拓展,也做了很多脏活累活,慢慢积累了海量用户。银行们拥有利润更加丰厚的领域也一直不太重视这一块,但是第三方支付公司这些年不断创新,于是有了现在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和移动支付。
但是商业社会谁也不会大度地让掉利益,尤其是移动支付市场当下发展势如破竹,传统金融也罢、互联网金融也罢,必将有更进一步的争夺和投入。
央行作为监管当局表态称,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底线应该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还要兼顾公平竞争,但是互联网金融归根到底还是金融,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金融监管。
余额宝的出现给一直沉闷的货币基金市场带来了活力,无形中促进了利率市场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但余额宝只能视作货币基金产品的渠道创新,比较容易同质化,产品也比较单一。除去渠道创新,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关注传统金融业未涉足的业务范围,更多关注普惠金融和小微群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