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文卿:为村民做点实事

2014-08-08沈立

环境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子村民生活

沈立

讲起扶贫工作的体会和经验,许文卿如数家珍:“扶贫首先要扶志,让村民对生活燃起新的希望,对未来有信心。”

由于工作突出,2010年—2012年,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以下简称“省环保厅”)连续三年被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评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优秀扶贫单位。

荣耀的背后凝聚着驻村干部的心血与坚持,他们为顺利完成扶贫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许文卿,作为驻村扶贫干部的一员,2010底年到2012年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一直默默坚守在上角村扶贫工作的岗位上,与村民同甘共苦,乐在其中。他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倾听贫困户对帮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帮扶对象多做点实事”的心愿,支撑着他一路走来。

一腔热血为群众做点实事

许文卿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大城市,2008年毕业后进入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作为技术人员,他的人生也许就是一直在科研的路上默默攀爬。不过,2010年的11月底,他的人生出现了一个十字路口。

当时,按照省里要求,每个扶贫村都必须有一名“驻村”干部,要求吃住在村,在最前线第一时间帮助扶贫对象。许文卿觉得,技术岗位上的工作路径基本是很清晰的,扶贫工作也许可以为这平淡的人生增添一抹色彩,对于自己来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锻炼,也有机会真真正正为群众做点实事,于是他毅然向上级提出申请,进驻省环保厅的对口帮扶所在地——揭西县上角村。

经过从大车到小车再到摩托,辗转8个小时的车程后,许文卿第一次来到了上角村。回忆当时,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青年,一下子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许文卿和许多驻村干部一样,一下子感到无所适从。

地处偏僻的上角村,生活和办公环境都十分简陋,村委的办公室还是借用当地唯一一所小学的礼堂,一共只有三个房间。但许文卿告诉自己:我是来扶贫的,为群众干点实事才是我的初衷。想到这里他马上振作起来,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刚进村时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很难与村民沟通。后来长期与村民吃住在一起,工作才渐渐得心应手。”

此后,许文卿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对村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他说:“如果不能真实地、中肯地还原每一户村民的真实状况,那么后面确定低保户和房屋补贴的工作就会很困难,可能真正需要的人反而拿不到补贴。”据统计,上角村一共有74户358人。为了在帮扶时更公平、公正,许文卿不仅每家每户都登门造访,还从历史材料以及村民、村干部的口中侧面了解情况,甚至村民养了多少只鸡,家里的地一共耕了几亩,他都一清二楚。那段时间他每天都得整理材料和写报告,每天晚饭后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拉上村委干部一起去了解帮扶对象生活情况,后来索性自己去了。

年轻人为老同志做起思想工作

李子豪个子瘦小,生活极度贫困,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是上角村有名的贫困户。省环保厅扶贫工作组深入了解李子豪的情况,迅速将他列为低保户,还帮助他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让他的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新的问题很快又出现了,原来李子豪早年得了重病,一病就是二十年,妻子中途弃他而去,两个孩子在外打工,几年间都不愿回家,这更让他觉得生活无味,只能终日借酒消愁,酒醉后又在村里闹事。村民对李子豪是一半同情一半厌烦,连村委会对他都没有办法“怎么办呢?难道要把他赶出村去不成?”

由于李子豪的处境在村里比较突出,他的情况早就被许文卿看在眼里,许文卿决定要帮李子豪重新振作起来。于是许文卿开始不厌其烦地找他谈心,耐心的开解他,给他做思想工作。“我是一个不到20多岁的年轻人,要和他一个年近50的老同志做起思想工作,确实不容易。但除了我,已经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

经过多次的接触,许文卿发现,李子豪不单是穷,生活的不如意使他的心理长期压抑着。“扶贫不单是为了提高物质水平,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希望。”对李子豪不能光是物质帮扶,更重要的是使他对生活有希望,对未来有信心,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于是许文卿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东奔西走,不仅帮助李子豪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还踏上了助李子豪寻亲的路。从公安部门到李子豪儿子曾工作过的工厂,再从揭阳再到韶关,许文卿几经周折,终于找到李子豪的儿子。

在他多番努力,软磨硬泡下,这对父子缓解了心中的芥蒂,李子豪的儿子终于答应,在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就回家探望父亲……

事实证明,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现在李子豪满脸的皱纹里也逐渐有了笑容,还在扶贫工作组的指引下买来了小鸡苗开始喂养起来。 “从前条件太差,自己体弱干不了重活,老婆又跑了,孩子不愿回家,我一个男人整天驼背弯腰像个老太婆,活得跟个鬼一样。驻村干部帮了我很多,收垃圾的报酬加上低保,还有养鸡的钱,一年还能有几千块的结余,觉得生活有点希望了”他感叹地说道。

把美丽环境带进山村

在开展扶贫工作的同时,许文卿发现,村里的生活环境着实堪忧:从每家每户门前伸出的条条细小的沟道,杂七杂八的扭在一起,污浊灰黑的生活用水汨汨的流向小河,腐烂的废纸、杂物堆杂其中,一阵风吹过,散发出阵阵恶臭。

原来,由于缺乏环保意识,上角村每家每户的化粪池都是自建的,而化粪池的污水通过地表的水沟流出,一到下雨天,水沟里的污垢就往河里灌。作为一名环保人,许文卿对于上角村脏乱的生活环境一直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早就暗暗下定决心,要运用上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改善上角村的环境状况出一分力。

经过扶贫工作组的反复讨论研究,在省环保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上角村雨污分流工程于2011年7月正式启功。消息传来,许文卿二话不说马上投入到了对分流系统的筹建工作中去。从起初的选点、考察;到中间联系工程队、讨论规划细节;再到最后老百姓对工程不理解产生抵触情绪,要逐家逐户反复宣传、耐心讲解。许文卿在雨污分流工程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11年底,当工程竣工后,上角村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各家门前的小水沟被修成了暗渠,全村的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排进了蓄污池,经过发酵成了有机肥。从此以后,村民可以在田地旁的蓄污池集中挑肥,灌溉农田。虽然忙得不可开交,许文卿心里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他说:“与民分忧,乐在其中。”endprint

扶贫先扶智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许文卿对此深有同感。

2012年7月,上角村小学突然迎来了上级通知:为有效整理教学资源,拟定将上角村小学与邻村小学进行合并,三年级以下学生留在本村,高年级学生上课要到邻村去。许文卿觉得,就算是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年龄毕竟还是小,自己徒步走到邻村上学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许文卿和村书记商量了起来:“要为学校设立图书馆,建电教室,增强其硬件,争取留住本村的学生。”为此,许文卿又有了动作。2012年下旬,一台台崭新的电脑搬进了上角村小学的教室,一本本课余读物走进了新设立的图书阅览室。有了硬件的支撑,小学高年级终于得以保存。

为了帮助贫困户家庭解决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省环保厅扶贫工作组牵线搭桥,将有意愿的、符合条件的学生输送到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免费上学。还落实具体的帮扶责任人,确保被帮扶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

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许文卿又一次遇到了难题。一名贫困户的孩子无论如何就是不愿意接受扶贫组的建议,到安排好的学校继续学业。许文卿听说这个事情之后心里就纳闷:贫困村里的孩子能够到广州免费接受学习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竟然有人不愿意?在许文卿反复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孩子一方面担心为家里增加负担,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学习进度无法达到城里的标准,所以一直没法下定决心。许文卿不厌其烦地开导了这位同学,又对他的父母做起了思想工作,终于说服了这位同学踏上了前往环保学校的求学之路……

驻村生活带来人生的收获

短短两年间,上角村从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省级的生态示范村,如今的许文卿,讲起扶贫工作的体会和经验还是如数家珍:“扶贫首先要扶志,让村民对生活燃起新的希望,对未来有信心。” “要随时随地普及知识,让他们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还是沟通,倾听村民真实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切身利益,他们内心的需要。”

扶贫工作结束后,许文卿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工作岗位。但直到今天村里的书记也好,群众也罢,还不时的给他打来电话,天南地北闲话家常,往往一聊就是几个小时。

有人说,当兵后悔两年,没当兵后悔一辈子。许文卿觉得把两年时间献给扶贫事业,同样精彩。“厅领导和工作组领导对民生的重视,乡村老百姓的淳朴务实,所有的这些感情如今还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得以了解到,无论在哪个岗位,谨记初衷,始终保持一颗为人们服务的心,才能把手里的工作做得更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子村民生活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我的糊涂妈妈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漫画
漫生活?阅快乐
打李子
生活感悟